原标题:2021年,钱往何处去
不管从哪方面看,2020年,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世界原本的节奏。面对疫情,很多国家的应对乱了方寸,一些企业遭受沉重打击,倒下了,很多人的命运被改写了。
2020年,多数人和企业的感觉是太难了,不说挣大钱,活下来就是赢了。
2021年,世界会更好吗?2021年,财富会涌向哪里?投资机会何在?
钱往中国流,势不可挡
新冠疫情成了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
近期,欧美国家新一轮疫情发酵,全球确诊总人数已经超过7800万。各国防控措施不断升级,连英法德等国都封境,防止疫情扩散。
得力于及时强力的应对,中国疫情防控取得良好的成效。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地区也最早从新冠疫情中复苏。
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是今年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
不出意料,亚洲将成为明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外资普遍认为,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全球经济改善以及流动性充裕的大环境没有改变,这将刺激全球更多资金流入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市场,预计2021年资金保持强劲流入,将为资产市场提供强劲支撑。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及其他资产类别,都受到境外市场资金的青睐。
数据显示,自从今年年初以来,全球投资者向新兴市场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注入的资金最多,其中流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资金最多。
外资流入、直接投资的流入很快恢复到趋势水平,这超出了很多研究者的预料。2020年1-10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00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增幅持续提升。
被誉为最有远见的华尔街投资大师、华尔街商品大王吉姆·罗杰斯一直看好中国经济,他认为人民币资产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货币资产之一。长期在中国市场投资是全球投资者的明智选择。
只要中国疫情不出现反复,经济稳步恢复,外资流入必将势不可挡。
政策不会大收缩,钱不会太紧
由于应对疫情冲击,中国采取了强力的逆周期措施和超常规政策。
随着政策的效应释放,可以预见,明年中国经济将会进一步恢复。但是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对于明年的宏观政策,近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非常明显。
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预计明年超常规政策会逐步退出,转向常规政策,但不会过快过大地收缩。从国家大的宏观层面看,明年的钱不回收太紧。
比如今年货币政策就属于超常规,经济增速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3%。明年经济增速预计在7%-9%左右,但社会融资规模还可能在13%。
明年的财政政策也会有所收缩,财政赤字有望恢复到3%左右或者略高一点。积极财政政策强调提质增效,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这些都需要财政支持,所以明年财政资金也不会太紧。
那么国家的钱会流向哪里?
好钢用在刀刃上,破解卡脖子问题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明年工作任务第一条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对科技和创新的重视可以说前所未有,这么强劲的风向,必然会有财力的强劲支撑。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
还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十四五”规划建议就明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科技自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可以说,科技升级、产业自主是我国实现“十四五”乃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
当前外部环境日趋复杂,贸易摩擦、科技竞赛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如果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对于我国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是重大隐患。
从具体的产业行业来看,既包括实施“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这些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近年来,我国在科研创新上的投入大幅增加。据今年8月公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2143.6亿元,比上年增加2465.7亿元,同比增长12.5%。基础研究经费为1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22.5%。
毫无疑问,在国家如此重视科技和创新的背景下,2021年的科研经费投入还会继续增加。
不过,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日前也指出,近年来,集成电路、电动汽车、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出现一些烂尾工程,教训非常深刻,反映了一些地方和投资决策者不懂得这些产业的发展规律和风险特征。要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统筹好产业布局,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看来,机会是有的,但打着科技和创新名义浑水摸鱼和骗钱捞钱行不通了。
新能源产业,已经开始躁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分析认为,最为明显的是碳中和将引发的风电、太阳能和电动车三大产业利好。从投资逻辑上看,新能源领域的长期成长确定性持续提升,光伏产业也在今年迎来业绩爆发期。
其实,聪明的投资者已经入局。最近,高瓴资本早已进入重仓了新能源。
12月20日,光伏巨头隆基股份发布公告称,高瓴资本作价158亿买了隆基股份6%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第二天立马壕赚35亿。
从更大范围来看,高瓴资本对新能源领域已经多次入局,先后投资了宁德时代、恩捷股份、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新能源龙头企业。
从蔚来、小鹏和理想汽车等多家新能源汽车最近的美股股票涨势也可以看出,资金早已入局新能源领域。
消费将明显反弹
2020年,受疫情影响,消费整体出现了下滑。在三大需求中,消费的表现最弱。
上半年,国内疫情爆发,非必需消费大幅萎缩,仅剩食品饮料、调味品等必需品维持强劲势头;下半年,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复产复工范围扩大,之前表现欠佳的可选消费迎来复苏,家居、家电率先企稳,汽车紧随其后。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2021年,消费明显反弹是可以预期的。一方面,今年被疫情压制的消费,明年会进一步释放,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恢复,收入和消费信心的恢复,居民消费支出肯定会增加。
疫情导致线下消费显著萎缩,而线上消费则快速增长。可以预期,2021年线上消费增长将放缓,而线下消费有望大幅回升。比如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会持续恢复。
2020年,家具、家电、装潢三类与房地产紧密相关领域消费基本是负增长。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报告预计,2021年与房地产相关的这三类消费增速也将明显加快。
放在中长期来看,老百姓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需求将会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在消费领域,无论是头部的大品牌还是以性价比为主导的小品牌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种业不能再被卡脖子了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粮食安全来也当做明年的重要任务。会议要求:“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种业就像农业的“芯片”。种业不能再被卡脖子了。有人说“种子战争输了,我们可能会饿肚子的”。
尽管近年来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提高,种源自给率上升,但种业安全依然面临一定的挑战。
据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全国种业创新工作推进会上披露的数据,目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农作物种子进口以蔬菜种子为主。另一方面,白羽肉鸡等部分优良品种的种源进口依赖度较高。
目前,我国的种猪、种鸡、种鸭和种牛等主要是依赖进口。在高端蔬菜上,外国公司控制了50%以上的种子市场。
有分析称,转基因育种商业化进程有望持续推进。当前国内3例玉米获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后续品种审定等政策方向有望逐步清晰,助推国内转基因商业化有序落地,种业无序竞争或改善,打破制种行业“假冒”丛生的局面;种植行业将迎效率升级。年底进入农业政策密集期,判断2021年转基因制种政策有望持续落地。
最近几天,种业股和农业科技股涨势连连,也说明了政策风向对种业的影响,资本已经及时入局了。可以预期,种业和种植产业链在2021年还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
楼市大涨不会有了
关于楼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单独提到,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仍然强调房住不炒的定位。
当前部分大城市存在的住房问题主要体现在住房供给与需求的错配,因此政策一方面要在需求端继续打击投机炒房行为,尤其是部分城市出现的“代持炒房”、“众筹打新”乱象;另一方面则要在供给端增加住房有效供应,特别是构建租售并举的新格局。
在因城施策的政策背景下,各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差异化将成为常态。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加速了房地产市场大分化时代的来临。
2020年的市场证明,房价只涨不跌的时代已经过去。整体涨声一片之下,部分城市房价已经出现了下跌。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二手商品住宅价格情况显示,市场分化的状况得以验证。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42个城市房价上涨,28个城市房价下跌;二手房方面,47个城市房价上涨,23个城市房价下跌。
大家比较关心,2021年楼市怎么走,房子还能投资吗?
政策环境趋严,明年房价涨幅或将面临收紧。房价经过近五年的持续纠偏,已基本回归合理定价水平,预计2021年房价涨幅有望进一步收窄。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20-2021)》中指出,从总体上看,预计2021全年商品住房价格同比增幅可能在5%左右。
2021年楼市将继续分化,投资仍然是结构性的机会。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可能会复苏较好,其他城市复苏较慢,部分城市甚至陷入衰退,分化可能有所扩大。
此外,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与租赁住房市场发展对于增加大城市住房有效供应、缓解由于供需错配造成的住房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经济学者马光远预计,2021年会出台支持长租的系列政策,集体土地入市,甚至可能提供租赁期长达70年的租赁房。
股市会走牛吗?
当前,资本市场一系列改革为股市健康发展提供了支持。
一方面,以注册制和退市制度改革为抓手,为市场把好“入口关”,畅通“出口关”。
另一方面,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比如支持具有“硬核科技”的科创企业做强做大;突出创业板特色,更好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等等。
2020年A股在震荡中上扬,主要股票指数都实现正增长。创业板指涨幅超过50%,食品饮料、新能源、国防军工等行业指数涨幅超过50%,股票型公募基金的涨幅中位数在30%左右。
社科院发布的202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中长期来看中国股票市场具备在“十四五”时期冲击5000点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中长期来看,A股存在牛市的可能性。
但2021年流动性对市场的影响将逐步走弱,基本面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一季度处于典型的复苏中期,盈利改善、政策相对友好,仍然是较好的做多时间窗口。二季度以后,则需要关注政策的风向,业绩确定性较高的行业或有持续超额收益。
分析认为,在全球复苏共振的主题下,预计A股上市公司2021年全年盈利增速有望回到10%以上。
行业上,机构相对看好金融、有色、化工、汽车、家电、新能源车、消费电子、光伏、军工等。
债券“熊平”延续,需要谨慎
2020年,部分债券产品的收益高得惊人。因为很多债券基金投入了“伟大”的可转债市场。在2020年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可转债市场处于非常疯狂的状态。10月以后,可转债市场的疯狂程度大大收敛了。
四季度出现的几起信用债违约,一下子让债券市场的风险提高了。很多原先被认为安全的投资压舱石,在疫情的冲击下已经有了变化,它们不再安全了。一直到今年年末,债市基本以“熊平”行情落幕了。
对于2021年的债市走势,多数机构对上半年保持谨慎态度,在一级市场供给计划尚不明朗、社融和M2未见顶、经济状况仍有回升动能的背景下,前半年尤其是一季度的利空因素仍偏多。后半年在基本面阶段性拐点出现之后有望迎来新一轮行情。
黄金牛市能持续吗?
“乱世黄金”,在2020年得到了完美应验。
在全球疫情大爆发、各国央行重启量化宽松(QE)、美国大选等因素冲击下,黄金2020年再度回归“避险之王”,金价刷新历史新高。
在浓浓的避险情绪之下,全球金币、金条一度脱销,实物黄金持续供不应求。今年8月,金价最高达到2074美元/盎司,比3月份上涨了43%。
但年末随着经济步入复苏轨迹,以及新冠疫苗积极消息不断传出,黄金开始承压和暗淡。黄金能否在2021年继续耀眼,多空双方各执一词。
2021年,通胀问题将成为黄金前景的关键影响因素。
因此,部分黄金多头认为,在明年通胀预期下,黄金依然能继续创新高。看涨者还认为,美元走软对金价有利。经济复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国央行仍将保持量化宽松转头,这将进一步压低美元,并提振黄金。
尽管黄金在今年疫情期间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作为传统避险资产,其光芒正被新兴资产比特币所掩盖。
摩根大通12月警告,随着比特币在主流投资圈的兴起,黄金将成为牺牲品。投资者哪怕将很小的一部分投资从黄金市场转入加密货币,都将对贵金属市场的多头造成严重麻烦。
值得提醒的是,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投资贵金属,第一不要用危险或者昂贵的杠杆,第二,不要孤注一掷,投资占比最好控制在可投资金额的1/5以下。
结语
国运即财运,投资就是投国运。
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来看,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来看,必须对中国的发展和经济前景保持信心。
从国家层面,资金一定会往战略科技和产业链创新大量投入,对于创业者和投资机构来说,上面提到的种种行业和领域,可以说机会很多。
当然,具体到个人投资者,要想抓住2021年的财富趋势和机会、保证自己的财富稳定增长,必须对市场抱持敬畏,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知道自己的投资标的、赛道、周期和节奏。
真要出手,以控制风险为主,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多学习和思考,形成自己的一套投资理念、投资方式、投资策略。
投资自己永远是长期主义但最划算的投资,也是长期回报最高的投资。
财经号所发布文章之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