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是土耳其的国宝摄影师,连马克·吕布、布列松都称赞不已




摄影 | 阿拉·古勒
序 | 奥尔罕·帕慕克
译 | 邓金明
出版 |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装帧 | 188页 + 精装
售价 | 110元
01
谁是阿拉·古勒?
阿拉·古勒1928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父母是亚美尼亚人,其父在独立大街(号称为伊斯坦布尔的“香榭大道”)上开了一家药店,在艺术界有着广泛交友圈。阿拉·古勒少年时代渴望从事电影业。在中学时期,他就参加电影工作室,并在土耳其现代戏剧创始人穆赫辛·埃尔图鲁尔(Muhsin Ertuğrul)开办的戏剧课堂学习。然而,此后因为对新闻业的喜爱,他放弃了电影。
1950年,他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在《新伊斯坦布尔报》工作,并同时在伊斯坦布尔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他开始《自由报》工作。1958年,美国“时代生活”杂志社在土耳其成立了分支机构,古勒成为其在近东的第一个通讯记者。很快,他接受到《巴黎竞赛画报》、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刊物的委任。
1961年服完兵役后,古勒受雇于土耳其当时发行量最大的《生活》杂志。在这段时间,他受到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马克·吕布的赏识,经过二人推荐,古勒加入了玛格南图片社。
古勒为工作去过伊朗、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肯尼亚、新几内亚、婆罗洲,以及几乎土耳其的所有地方。1970年代,他采访拍摄过许多政治家和艺术家,比如丘吉尔、甘地、马克·夏卡尔、萨尔瓦多·达利、巴勃罗·毕加索。
许多评论家认为他最著名的照片是他在伊斯坦布尔用徕卡相机拍下的充满忧郁感的黑白照片,这些照片中的精华就呈现在《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尔》这部摄影集中。因此,他的另一个名字就是“伊斯坦布尔之眼”(The Eye of Istanbul)。古勒的档案馆坐落在伊斯坦布尔的加拉塔萨雷,藏有约80万张照片。



“人是第一位的”
古勒的镜头下有最美的老伊斯坦布尔。在这部摄影集中,照片都拍摄于1980年代之前,那时的伊斯坦布尔还未完全变成西方城市的模仿,仍然保留着它高贵古老的风韵。他的照片带领我们走近和熟悉伊斯坦布尔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些地标性景观,比如加拉塔大桥、蓝色清真寺、大巴扎等。这些景物成了古勒照片中众多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熙熙攘攘又寂寞寥落的城市和人群,不仅属于帕慕克和阿拉·古勒,也是每一座大都市在20世纪历经改造、变化的真实写照,它们不断接纳新的城市空间和消费方式,告别旧日的生活方式。正因如此,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才更加值得被我们珍藏。
阅 读 推 荐
摄影 | 阿拉·古勒
序 | 奥尔罕·帕慕克
译 | 邓金明
出版 |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装帧 | 188页 + 精装
售价 | 110元
阿拉·古勒之于伊斯坦布尔,如海伦·莱维特之于纽约,罗伯特·杜瓦诺之于巴黎,森山大道之于东京。
古勒是启迪奥尔罕·帕慕克书写伊斯坦布尔的摄影师。帕慕克说:“每次我细细观看古勒的伊斯坦布尔照片时,我都会有一种奔回书桌去书写这个城市的冲动。”酒馆里出神的客人、贫穷但快乐的渔民、雾气迷蒙的街道、在天空摇曳生姿的煤烟……
本书包含153张照片,是对1940年代到1980年代伊斯坦布尔日常生活的生动记录。透过“伊斯坦布尔之眼”阿拉·古勒精确的镜头,这个城市的忧郁之美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生震荡。作为欧洲和亚洲的交汇之处,伊斯坦布尔的性格和它的历史一样层次丰富,而古勒的照片就传达了这一切。
在这些无与伦比的黑白照片之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撰写的详细而深情的序言。这位作家和摄影师古勒一样,都生于伊斯坦布尔,他们年轻时都曾渴望成为画家。二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他们的故乡,通过图像和文字,捕捉了伊斯坦布尔的灵魂。
原标题:《他是土耳其的国宝摄影师,连马克·吕布、布列松都称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