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流行病专家曾光解读疫情反弹:再停止春运是因噎废食
新年将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已持续蔓延一年之久且仍在肆虐。
疫情给世界带来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目前已有160多万人死亡,7500多万人感染以及高达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数百万人因此失去了工作并为生计苦苦挣扎,超过十亿儿童错过了上学的关键时间。
随着冬季传染病高发季节的到来,欧洲的疫情开始了第二波反扑,与此同时,英国发现了感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而且没有控制住变异毒株的传播,防控级别紧急上升。为此,世卫组织发声警告周边国家,许多国家紧急采集行动切断了跟英国的往来。
在接受凤凰网财经《封面》栏目采访时,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同时也是当初武汉封城建议者的曾光教授表示,中国出现的新疫情总体可防可控,各地反应迅速,在此前疫情防控的优势下,中国需保持定力。
而值此岁末年初之际,中西方国家都迎来盛事。新冠疫情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有些地区迫于病毒变异和疫情再次爆发而取消了节日庆祝,有些地区顶着病毒威胁想出了其他替代方案,也有些地区已经因为各种各样的变故和坎坷,变得毫无节日气氛。
中国群众虽不用为圣诞而苦恼,想和亲人团聚的心同样滚烫。作为中国人心中地位斐然的节日,春节向来是家庭与团结的象征。在此特殊时刻,春节引起的春运为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
对此,曾光认为停止春运是因噎废食,“是对中国前一段的成绩看底气不足,对发现问题及时清零的能力也是估计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毫无顾虑的走亲访友、异地迁移,他提醒年长的、有慢性病的、孕妇等高危人群尽量不要远行,相较而言,年轻人感染的风险较小,但也要做好防护。
疫情反复的大背景下,疫苗研发的好消息频出。有消息称中国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给5000万人注射疫苗,曾光表示中国的疫情研制在世界上处于“第一团队”,其他国家紧急应用疫苗是在与病毒抢时间。中国能够从容地、有秩序地安排群众接种,“疫苗少的时候要用的巧,疫苗多的时候要提高接种率,另外还要综合考虑人的高危、职业、免疫各个方面。”
在任何疾病领域,以往研制一支疫苗也许需要10年,而这一次,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各国研制出了多种疫苗。这得益于全球携手抗击新冠疫情,各国政府、公司和科学家紧密合作,使得疫情引起的不确定中仍存希望。
新出现的疫情“可防可控”
《封面》:最近国内的本地确诊病例好像突然出现了增加比较快的趋势,您怎么看待新出现的疫情?
曾光:我认为在中国出现这种局面还是可防可控的,新出现的疫情发生后,各地都反应迅速,无论同时涉及到几个地方,都可以自己形成一个战场。病毒确实防不胜防,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可以认为自己不被病毒突破。但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清零。
现在我们跟病毒的斗争可以说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从开始到现在正好一年,这一年的特点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人类和病毒的斗争,孰优孰劣已见分晓,中国风景独好。而第二阶段要开始借助疫苗,使各国普遍获得免疫。
中国第一阶段战争为什么胜利?就是因为早期的胜利,武汉之战如果晚封城一周就要出三个武汉,晚封城两周就七个,晚封城三周就十八个。
这段时间中国一定要有定力,因为中国具有两方面优势。一是进入第二阶段的时候中国疫情是最低的,过去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经验,特别是新常态下防控的经验;二是中国现在已经开放了。
“疫源地不等于起源点”
《封面》:近期,北京新出现了一例患者完全按照14天的隔离标准,确定没有问题了才出来,但之后引发了一系列的感染,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隔离措施没有到位?
曾光:不是这样的,我认为隔离14天的措施不要轻易突破,这属于个别案例,如果为了个别案例把14天改成28天是得不偿失。
有些疫情严重的国家把14天砍一半,是受经济、失业的压力太大,必然这样放宽,所以国家做决策的时候往往按科学规律和现实的需要选择一个平衡点。
我认为类似北京这例患者的现象不可能杜绝,发现了就及时控制。因为考虑问题有得有失,无法百分百没有风险,14天已经证明是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
《封面》:这波新病例起来之后,大家又重新注意到了环境传人,而且似乎跟疫情刚开始的环境传人又不一样,我们该怎么理解环境传人,是现在发生了新的变化吗?
曾光:其实未必跟早期不一样,因为早期就没有弄清楚。现在回忆华南海鲜市场的问题,也只是发现环境的病毒。比如发现环境被污染,特别是一些野生动物如商贩贩卖的竹鼠、穿山甲被污染。为什么武汉在疫情开始时处境比较困难?因为这涉及到病毒从哪儿来的问题,很可能不是人先感染的,不能排除病毒是外面侵入,先感染了华南海鲜市场,病毒浓度比较高,然后再感染了人。所以这个过程很隐匿,一开始不是那么容易的从科学上认识。
《封面》:现在仍有部分国际舆论说武汉当时没有做好防控,对于疫情的扩散有一定责任。
曾光:中国疫情是公开的,传到其他国家的病例还是比较少的,武汉初期传出的病例最多是武汉市,其次湖北省,再是内地,然后才是传到境外,特别传到国外的病例是比较少的。而西方那时已经知道存在人传人的现象,他们还只当成大号流感。
现在意大利、西班牙发现污水中有病毒,要早于武汉疫情爆发的时候,这说明病毒是不是也在这些国家隐匿地潜伏、传播。在中国爆发,说明中国一开始的疫源地被污染的比较严重,它具有疫源地的特点,但是疫源地不等于起源点。
“对于病毒起源的探寻要适可而止”
《封面》:世卫派出的专家组可能1月就要来中国了,您认为在时隔近一年后,他们来中国能够做好溯源工作吗?
曾光:从根本上来看,第一,溯源有必要进行;第二,在全世界统筹安排;第三,有正确的方法。
比如一个方法是,对世界各大医院保存的血清在一两年内进行复查,从这点可以看出是不是早期存在。另外还有很多线索、很多研究,我认为应该综合分析,有一个全面的考虑,
中国欢迎世卫组织到中国来,最近世卫组织瑞安的发言已经提到了起源的复杂性、多元性。因此,我相信世卫组织不是代表一个国家,我认为他们还是秉持着公正的立场。
《封面》:这次面对面您期待跟他们交流最核心的信息是什么?
曾光:我想跟他们交流,我们是如何应对起源的科学问题,另外我要告诉他们对于起源的探寻要适可而止。因为在人类发生的传染病里,还没有一种传染病能够把溯源都追查清楚,新冠也不会例外。
清楚都是相对的,人类的防控策略上够用就行,因为病毒在侵犯人体之前,它在世界上的变化过程也许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直到病毒侵犯到了人类,引起疾病流行后,我们才关注它。
《封面》:但有很多中国民众期待这样的溯源调查能够帮助洗清那些不应该背的指责。
曾光:这种想法可以理解,病毒溯源是科学的问题,弄清楚这个问题对全世界的意义在于,认识病毒的预防手段,对以后的疾病起源提供一些经验。
我认为应该把病毒当成我们的敌人,共同面对病毒。中国做了很多艰苦卓绝的努力,应该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他山之石可以击玉”,我认为这句话应该介绍给西方国家的同行,他们也可以借鉴中国的防控经验。
为什么西方国家临床救治、基础研究、公共卫生建设的优势都比较大,为什么应对疫情却一地鸡毛?因为他们缺乏举国应对的经验,他们不知道中国在SARS期间克服了很多困难后整理出了一套经验。公共卫生防治对策,这经验是我们在SARS中用血的教训换来的,中国的基本防控对策应该是什么?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是中国的防疫的主调,它比治疗还要重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有配套的法制、配套的伦理。
“中国会从容的注射疫苗”
《封面》:有消息说中国可能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给5000万人注射疫苗,我们该怎么看?
曾光:现在中国的疫苗研制实际是世界第一团队的,中国一开始起步最早,但是对于宣布注册和大规模的上市不做牵头。因为中国虽然研制早,但是三期临床实验在中国没法做。必须到国外做,这导致进度至少比其它国家落后两个月,要选址跟其他国家谈判,这不是一个轻易的事。
其中涉及到很多生物安全、政策、民族尊严、经济利益的问题,需要讨论、协商达成一致。原来中国是第一团队走的最快,现在还是第一团队,西方有些国家虽然走在中国前面,但也没有完成全程观察。
对于辉瑞、Moderna等公司等生产的疫苗,外国批的是紧急应用,而不是正式应用,是因为观察期还不够,这是现在世界的一个特点,政治下考虑问题和公共卫生专家、医学专家的角度不完全一样,各国在政治、生命、经济各方面的风险里,要选择一个平衡点。
《封面》:人人都能打上新冠疫苗吗?
曾光:我认为肯定会有先后秩序,中国能够从容地接种疫苗。
根据形势看,比如过去天花、牛痘接种的时候,在非洲国家想全民接种困难,最后选的办法就是环型接种,哪儿出现问题在哪儿周围环形接种。所以疫苗少的时候要用的巧,疫苗多的时候要提高接种率,另外还要综合考虑人的高危、职业、免疫各个方面。
“停止春运是因噎废食”
《封面》:都说春运的时候春节期间尽量不要外出,不要异地迁移,可是您好像有不同的声音。
曾光:我认为是这样,其实和其他专家没有什么不同。我不只站在公共卫生立场上,也站在国家经济、政治的立场上,往往希望决策者把公共卫生问题作为决策的一个依据,而不是全部的依据看问题。
所以现在的情况下,如果停止春运,我认为是因噎废食,是对中国前一段的成绩看底气不足,对发现问题及时清零的能力也是估计不足。
但我也说了,那些高危人群尽量不要出去。比如年长的、有慢性病的、孕妇等人群不要远行,年轻人可能也会感染,但年轻人往往都是轻症或者是无症状感染者,危重病例很少,风险相对较少,即使这些人出去也要防护,所以要全面理解我的话,而不是我跟别人不同。
《封面》:在科学设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维持春运的正常秩序。
曾光:对,我认为这很有必要。最近十一和中秋双节的人群流动的效果很成功,春运为什么不能继续?不要有点风吹草动心就慌了,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大的眼光、大的胸怀来看待这个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不要责怪决策错误,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在正常的工农业生产、春运开展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而不是封城后全停顿了解决问题,那种现象应该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