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轻松集团VS水滴公司: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作为深耕“众筹+互助+保险”赛道的头部玩家,轻松集团和水滴公司时不时被外界拿来比较。同时,由于双方竞争激烈,基层地推人员打架的新闻不止一次登上热搜。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轻松筹、轻松保严选(以下简称“轻松保”)和水滴筹、水滴保险商城(以下简称“水滴保”)分别是轻松集团、水滴公司的两大核心产品,堪称奠定各自商业模式的重要基石。换言之,二者商业模式高度相似,打法大同小异。
轻松筹/水滴筹通过社交场景积累流量,汇聚大量用户后,再通过兜售保险和收取平台管理费来获取收益,其中轻松保/水滴保是现金奶牛。不难看出,作为大病筹款平台的轻松筹/水滴筹起到引流作用,之后通过轻松保/水滴保、轻松互助/水滴互助实现流量变现。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经过多年发展,从各个维度来看,起步较早的轻松集团都输给后来者水滴公司,而且差距不止一点点。我列举三个维度,你们好好感受一下双方的巨大差距。
一、融资
从2014年9月成立至今,轻松集团共完成4轮融资。最近一轮融资还要追溯至2017年7月,彼时喜提2800万美元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IDG旗下成长基金、德同资本、腾讯投资、同道资本,估值为4亿美元。
此后2年,轻松集团鲜有传出融资动态,直到2019年底,才传出阳光保险拟投资8000万美元入主轻松集团,而主导此次融资谈判的是时任轻松集团CEO张科,其曾担任阳光保险战略规划总监。不过,该消息后来就没有下文。
2020年7月,彭博社爆料,轻松集团寻求新一轮融资,融资额约为5000万—1亿美元,公司估值将达到10亿美元。只可惜,这一传闻最终并未得到证实。2个月后,轻松集团一则招聘信息引起外界注意,拟以2.5-5万元月薪寻求一名公关总监,岗位要求明确提及“全面参与上市筹备公关工作”。
一时之间,关于轻松集团谋求上市的传闻四起,外界十分关注后续进展。遗憾的是,如今4个月过去,轻松集团在推进上市事宜上并未有进一步实质性动作,甚至没有半点迹象。不知你发现了没,传来传去,无论是融资还是上市,轻松集团都未给外界带来惊喜。时至今日,其已长达3年半未喜提新一轮融资。
反观2016年成立的水滴公司,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不仅融资额远超轻松集团,融资轮次也胜过轻松集团。去年8月,水滴公司完成2.3亿美元D轮融资,创下2020年全球保险科技领域融资的最高记录,估值20亿美元左右,是轻松集团3年前估值的5倍。同时,除了种子轮,腾讯从天使轮开始就一直位列水滴公司投资方的名单,而轻松集团只有B+轮、C轮融资获得腾讯垂青。
不难看出,腾讯这一重量级股东,已用实际行动(真金白银)来证明更看好水滴公司,而非轻松集团。此外,有关水滴公司的上市传闻未曾断过,去年7月、10月、11月接连三次传出上市的消息,估值达到40亿-60亿美元。尽管水滴公司一直保持不置可否的态度,但似乎有备而来,一个实锤便是企业上市所需的管理层人员架构已基本成型:CEO沈鹏、CFO施康平、CTO邱慧。
二、团队
无论是为了融资还是谋求上市,创业公司保持核心团队的稳定性都显得尤为重要。显然,轻松集团的表现要逊色于水滴公司,前者在3个月内连失两大核心高管,后者在3个月内接连延揽两员大将,呈现鲜明对比。
2019年4月和9月,钟诚和张科分别从传统保险公司跨界,加入互联网保险平台轻松集团。不过,去年10月、今年1月,担任轻松集团CEO的张科、轻松集团联席CEO钟诚先后去职,此时距离加盟轻松集团不过1年多光景。
2019年,轻松集团陆续挖来两员保险老将,高调展现抢占互联网保险风口的野心,加速推进相关战略布局。鉴于轻松集团变现是通过电网销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向用户销售保险产品,这要求公司高管必须具备保险销售经验,尤其是十分熟悉互联网电销。不过,纵观钟诚和张科的履历,他们并不具备保险销售经验。
因此,当钟诚和张科从传统保险公司转身入职轻松集团,不可避免因平台经营模式差异巨大而出现水土不服,难以胜任要职,无法助力保险业务更上一层楼,当初大干一场的宏愿落空,加上轻松保重心放在单位价值低的短期保险产品上,与自身有意发展单位价值高的长期保障产品的诉求相违背,才会黯然离开。
相比之下,水滴保副总裁李佳是寿险电销的高手,曾任职大都会人寿副总经理、电销渠道负责人。同时,水滴公司在不断完善高层管理架构,接连引进CTO、CFO两大骨干。去年8月,原优信集团联合创始人兼CTO邱慧加入水滴公司,担任合伙人和CTO一职;3个月后,原猫眼CFO施康平加盟水滴公司,担任CFO一职,或为2021年赴美上市做准备。
随着CTO、CFO相继到岗,水滴公司管理层架构已逐渐清晰。反观轻松集团,在连失两员得力干将之后,在CEO继任者的挑选上,既未从外部引进也未由内部提拔,而是由轻松集团董事长杨胤兼任CEO,这或许是个无奈之举,背后是一时半会无法找到合适人选,只能由创始人亲自出马主持大局。
三、业务
在业务操盘上,轻松集团与水滴公司也存在肉眼可见的差距。轻松筹发布的《公益白皮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轻松筹募集金额为3.3亿元。反观水滴筹,去年9月公布最新的爱心数据显示,2020年前8个月筹款超过67亿元,远超轻松筹。同时,二者保险业务也存在较大差距。
轻松集团曾公开宣称,2020年前两个月,其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近10倍,并以50%的增速持续攻占市场。不过,这一数据备受质疑。因为早在2018年10月,轻松保就已宣布,单月保费突破3亿元。即便接下来几个月不增长,由此可推算出,轻松保在2020年1-2月月保费收入突破30亿元,这显然不合常理。
要知道,2020年1月,众安保险保费收入不到15亿元,互联网保险平台排名第一的蚂蚁保险2019年也不过100多亿元,国内第一家上市的保险中介泛华2019年第三季度保费收入只有20.8亿元。涉足保险业务才3年多的轻松保能胜过上述三大玩家?恕我直言,可能性微乎其微,否则早就尽人皆知。
值得注意的是,水滴公司掌门人沈鹏曾在聊天群主动晒出投资圈的一组核心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前两个月,水滴保年化保费收入为24亿元,轻松保为2.8亿元,只占水滴保的1/9。对此,沈鹏调侃道,因为对手规模相对水滴保来说差距过大,所以只能找到同期“增速第一”的定位。
此后,沈鹏在披露公司最新业绩时表示,2020年上半年每月年化签单保费达到10亿元左右,使得水滴公司在今年4、5月实现单月盈利。由此可见,无论是保费规模还是利润表现,水滴公司均走在轻松集团的前面,难怪腾讯会持续重仓这家潜力无限的企业。
除此之外,轻松集团还面临与追梦公司的商标之争,其曾起诉追梦公司,却被法院驳回。而在追梦公司起诉轻松集团的官司中,轻松集团先败后胜。抛开孰是孰非不谈,双方商标之争的背后,暴露出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商标意识薄弱,不仅容易引起公众误解,对各自也绝非益事。反观水滴公司则完全不存在这方面的烦恼。
结语
在“众筹+互助+保险”赛道,轻松筹是前浪,水滴公司是后浪,二者在旷日持久的竞逐之中,生动演绎“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考虑到轻松集团融资停滞长达3年半,且发生CEO离任的重大人事变动,其当下处境实在难言乐观。相比之下,水滴公司核心团队稳定、受到资本追捧、业务稳步推进,无论上市与否,都拥有充足的战略腾挪空间,二者现状和未来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