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国加州将禁用天然气?4000万人超8成还在用 被批不管民众死活
图片来源:摄图网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科技(ID:techsina),作者郑峻,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加州政府4000万居民的未来生活,可能不会再有天然气了。在这场环保减排的运动中,硅谷地区再次引领着加州的新能源大潮。但在最推崇环保的加州内部,同样存在大量反对禁用天然气的声音,尤其是低收入群体。
未来没有天然气
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州政府正引领着美国的环保潮流,推进一场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绿色战争。而天然气成为了加州政府的主要环保对象。从州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不断颁布政策限制天然气使用,并计划在未来在这个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彻底禁用天然气。
加州政府的能源政策和规划机构加州能源委员会(Energy Commission)目前正在征求意见,考虑在明年发布新规,禁止全州新建房屋接入和使用天然气。届时,加州新建房屋的居民取暖做饭热水将完全转用电能(带天然气管道的现有房屋将逐步进行 电气化改造);加州也将成为全美第一个公开告别天然气的州。
加州能源委员会每三年更新一次能源使用规定。目前的政策版本是2019年颁布,并在2020年生效。这意味着如果明年加州能源委员会禁止天然气使用的话,那么会是在2023年正式生效。
然而,环保组织却对加州政府的行动步伐感到不够满意。他们更希望加州政府尽快颁布禁令,彻底在新建建筑中禁用天然气甚至淘汰现有的天然气管道。环保机构Earthjustice在向新浪科技发来的邮件声明中表示,“我们没有时间继续等待三年,(加州政府)必须顺应环保的要求。”
在加州政商两界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环保组织Sierra Club则希望从推动地方政府改变开始。他们呼吁民众向各地方政府议员们施加压力,禁止新建建筑接入天然气管道,从而实现一个没有天然气的加州未来。特斯拉CEO马斯克也是Sierra Club的主要支持者。
硅谷扛起环保大旗
加州政府也有着自己的顾虑。他们考虑是否设置一个过渡期,通过诸多激励措施,鼓励房屋开发商和居民转向电力,随后再设置强制禁令。加州能源专员麦卡利斯特(Andrew McAllister)在声明中称,“我们已经在加快步伐推进(天然气改电了),计划通过激励措施加快电热炉的使用步伐。我们需要给市场理由接受(天然气改电),然后才实施强制措施。”
截止目前,加州已经有超过50个大小城市颁布了新法规,禁止或者限制新建房屋接入天然气管道,并出台政策分步骤淘汰天然气。硅谷在淘汰天然气的运动中再次走在了加州前列。这五十多个城市绝大多数都位于旧金山湾区。从旧金山到奥克兰到伯克利到圣何塞,诸多城市在过去两年都相继推出了新建房屋的电气化新规。
去年12月,圣何塞市议会宣布新建建筑禁用天然气,成为美国限制天然气使用的最大城市(是的,100万人口的圣何塞已经是美国第十大城市了)。相比之下,南加在这一方面似乎并没有太大热情,整个南部加州只有Santa Monica和Carlsbad两个小城市对天然气使用做出了节能限制。
在加州建筑商协会(California Buil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看来,加州禁用天然气的最后期限很可能会是2026年,而且加州政府迟早会要求所有房子,无论新建还是当前建筑,都进行电气化改造。加州五分之四的房子都是该协会成员企业建造的。
一成温室气体排放
为什么加州政府要和天然气过不去,要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旗帜下禁用天然气呢?虽然天然气比煤炭的碳排放量要低很多,但相比新能源,天然气依然属于传统的化石能源,会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新浪科技在美国能源保护局(EPA)的官方网站上看到,2018年温室气体排放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美国28%的温室气体排放(GHG)来自交通(车辆、轮船、飞机,其中90%来自汽油和柴油),27%的温室气体来自于发电(其中63%来自于煤炭和天然气发电),22%来自于工业,12%的来自于商业建筑和住宅(能源主要来自天然气)。整体而言,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源有28%来自于天然气。
按照加州政府的空气资源署(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的数据,加州大约1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建筑内的天然气。该机构建议加州政府采取积极措施,2023年在所有新建建筑实现完全电气化,厨房、暖炉和热水器全部改用电能。CARB认为,加州将成为美国新能源转型的旗帜,有助于保护公众健康,提高室内室外空气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加州逐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CARB是加州政府于1967年创建的治理空气污染机构。当时由于洛杉矶地区严重的光雾污染(Smog这个词就是来自于加州),加州政府痛下决心治理空气污染,时任加州州长罗纳德·里根(后来的美国总统)签署法案设置了CARB,负责提高尾气排放标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无论州政府怎么更替,加州一直是美国环保减排政策的引领者。
除了加州,其他一些民主党主政的大城市也先后发布了限制天然气使用的相关规定。西雅图去年宣布政府所有的新建建筑不再接入天然气,并承诺今年发布规划,将政府所有的建筑进行电气化改造。芝加哥宣布在2035年之间完全转向清洁可再生能源,所有建筑转向电气化。纽约市长白思豪(Bill de Blasio)也发布了《80×50规划》,计划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规模削减80%,而建筑的电气化改造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州的环保决心
早在2017年的特朗普政府时期,加州就通过法律,计划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40%,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比1990年减少80%。2018年,加州再次颁布法案,计划2030年实现60%的能源供应来自于清洁能源,在2045年实现完全的清洁能源化。而这两项法案都将天然气视为了主要的减排对象。
严重的山火灾情给加州政府带来了额外的压力。由于气候变化、林木维护、人为疏忽等诸多原因,近年来加州的山火呈现越来越严重的爆发趋势,爆发次数和过火面积都在不断创下历史记录。去年加州山火共烧毁了400万英亩(约合161.9万公顷)土地,不仅带来了惨痛的经济损失,也给加州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州政府已经是全力投入。在加州政府2021-22财年预算中,有15亿美元用于投资新能源汽车,致力于在2035年实现禁售内燃机新车的目标。这个预算投入甚至比扶持小企业(11亿美元)、创造就业(7.8亿美元)的预算都高。
加州政府不仅征收额外的燃油税,汽油品质标准也远高于美国联邦标准,这导致了加州的汽油价格比美国全国水平要高出三分之一。AAA的网站数据显示,美国目前全国平均油价是每加仑2.456美元,而加州则是每加仑3.438美元。高昂的油价和电动车补助,也是加州居民购买电动车热情高涨的主要原因。
不关心低收入人群
不过,加州在天然气的问题上也有着诸多争议。目前加州86%的家庭都在使用天然气,主要用于煤气灶、热水器、烘干机和取暖炉等用途。禁用天然气会导致居民用电量急剧增长,不仅会给加州孱弱的电力系统增加巨大的负担,从能源效率的角度来说,也可能会让居民的能源成本显著增长。
对于低收入地区和群体来说,禁用天然气会导致电费高涨,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即便是民主党议员库珀(Jim Cooper)和卢比奥(Blanca Rubio)公开指责环保组织根本不关心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需求。虽然民主党人主张环保,但他们所在的选区却有大量低收入家庭,议员必须代表选民的意志。
反对禁用天然气的加州民众更是指责负责天然气政策的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CPUC)和环保组织Sierra俱乐部存在利益相关。去年CPUC和Sierra俱乐部签署了一份共同利益协议,调查南加州煤气公司是否不当推广天然气使用和阻碍提升能源效率。CPUC最终要求加州政府对南加州煤气公司罚款2.55亿美元。
雪上加霜的是,CPUC去年12月刚刚批准北加州的PG&E将电价提升8.1%,相当于每个家庭每个月要多花13.44美元。低收入人群相信,禁用天然气必然导致用电量飙升,只会有利于PG&E增加收入。而加州的电价(去年平均每度0.19美元,存在阶梯电价)原本就比美国平均电价高出47%。
在禁用天然气的问题上,加州政府原本就面临着诸多诉讼。除了南加州煤气公司外,南加州拉丁裔选民机构The Two Hundred和加州餐馆联合会(California Restaurant Association)也宣布起诉加州政府,立场明确地反对天然气禁令。禁用天然气会让低收入的家庭更加困难,也会让疫情期间遭受重创的加州餐馆行业更加艰难。
电力系统不堪重负
此外,彻底禁用天然气还可能会导致加州孱弱的电力系统更加不堪重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环境与持续性学院的一份研究显示,住房电气化改造可能会加剧加州的电力峰值负载,加大家庭的能源成本。而彻底禁用天然气可能只会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带来有限的影响。
尽管是美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甚至位列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但毫不夸张的说,加州的电力系统却孱弱地像是发展中国家一样。由于输电线路老化失修,每年加州都会有出现大大小小的停电,数以千计的家庭只能依赖小型发电机来满足电力需求。
到了山火季节,加州电力公司也会在恶劣天气来临时提前停电,以避免暴风吹倒木制电线杆引发山火的悲剧再次发生。以去年9月初为例,PG&E在大风来临之前提前停电,直接导致22个郡的17.2万户家庭断电。此外,加州从来没有摆脱过电力短缺的困境。
上周旧金山湾区遭遇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一号公路著名景点Big Sur再次出现塌方,湾区居民也出现大面积停电。一天早上醒来,没有了咖啡机、微波炉和吐司机,我们家还能用煤气炉煮水泡茶和做早饭,房子的暖气也还在。如果未来没有了天然气,未来加州孱弱的电力系统真的能够承载4000万居民的生活能源所需吗?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