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娄维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 来源:上观新闻
摘要:创新人格的培养是最困难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春节长假,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推出“有请校长”节目,邀请知名中学校长畅谈科学教育。2月13日,大年初二,“有请校长”邀请到了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娄维义。
【培养创造未来的人,而不是适应未来的人】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比较迷茫,创新意识淡薄,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也不会创新。
为什么要提出科技创新教育?娄维义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但特别缺乏顶尖的创新人才。我们的国家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国家的转化,产业结构要升级,就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这过程中就必然需要更多的顶尖创新人才。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创新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创新教育的关键在哪里呢?对此,娄维义觉得,关键是寻找一个平衡点,能够兼顾知识的获取、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创新人格的培养是最困难的。尤其在中学阶段,如果培养不出创新人格,到了后面再去发展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在高中阶段或中学阶段,要平衡好三个东西:第一满足孩子升学,第二满足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对于科技创新教育,华师大附二中有着怎样的理念呢?娄维义介绍,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创造未来的人,而不是适应未来的人,因为未来一直在变化,要倡导创造,引领社会的发展。
【“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
“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娄维义说,试图绕开创新和研究,通过题海战术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是非常困难的。据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华师大二附中就启动了“小课题研究”。从那时候的何晓文校长到戴立益校长,再到现任的李志聪校长,都特别倡导研究性学习。首先,探索了百分之百的学生做小课题研究。到了2008年,又启动了“科技创新实验班”。再后来,建立了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支持系统。
这一探索实践的成效如何?“最受益的是学生,老师也得到同步发展,然后我们学校也得到了发展。”娄维义说,20多年来,学生已经做了6000多个小课题研究,连续20年入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而且频频获奖。有137个项目入围了全国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
“(大赛)只是一个展示的舞台,更加重要的是孩子们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一,他们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晰。第二,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逐渐提升。第三,培养了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科学性、从事研究的自觉性和沟通表达的艺术性,以及思考力、执行力和表达力。虽然很多孩子做课题可能没有获得结果,但综合素质提高了。学校有2位老师获得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还有5位老师获得上海市优秀科技教师,这是老师的成长。2010年,华师大二附中获得了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的荣誉称号,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科技创新人才如何培养?“一是通过项目研究,二是通过模拟研究。所谓项目研究就是直接到水里面去游泳,模拟研究相当于带着游泳圈去游。”娄维义说,首先是发现问题,然后是研究问题,第三是引出新问题。“我们更强调的是,你有没有什么新的问题?因为引出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一种社会担当。”
娄维义介绍,科技创新教育有五个“要素”。
第一是师资团队。只有把老师培养起来,实现“造血”功能,才能使创新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
第二是课程。让学生在做研究之前学会研究。课程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叫“走近科学”,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科学家、企业家,通过听报告、参观实验室、考察企业,激发求知和研究的欲望。第二个板块是“走进科学”,通过案例教学,学会查文献、制定方案、撰写论文。第三个板块是“走进科研”,每个学生有个性化课题,让他们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然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第三个要素是创新实验室。为满足学生不同方向的研究领域,学校做了20多个创新实验室。
第四个要素是制度建设。第五个要素是平台。学校组织了“创意创新创造”大赛,今年是第11年。
【在科技创新上花了不少时间,反倒成绩得到了提高】
华师大二附中的学生在科技创新上花了不少时间,反倒成绩得到了提高,这是为什么呢?
娄维义认为,创新教育是一种高端引领,是让孩子找到未来发展的兴趣所在,实现他的生命价值。在这样一种价值引领下,学习状态是不一样的。
第二学习的动力也升级了。通过研究来实现自身价值,它是一个动力系统的升级,由“外驱力”变成了“内驱力”。
第三,研究是一种深度体验,是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第四,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发现和研究问题,需要利用以往的知识来解决现在的问题,是个“输出”的过程,而“输出”带动了“输入”。因此,在这几个方面得到了提升,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和文中图片由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