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把科学带回家
过年少不了吃一些面食。比如北方的习俗是初一饺子初二面。在福建莆田,正月初一要吃妈祖面。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在现代农业技术出现之前,吃小麦面粉制成的食物是有风险的,可能会中毒发疯。对于面食,古人甚至说“安得此杀人之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让人脑稀搭牢的面食,来自和小麦如影随形的山寨货——毒麦(Lolium temulentum L。)。
毒麦成熟后的样子。图片来源:missouristate.edu在工业文明前,毒麦曾经遍布全球。毒麦在人类农业和文化中曾经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史书、文学作品和民谣中都能找到它的存在。不过就在这两百年间,我们却逐渐淡忘了它的名字,在吃面条馒头时,再也不会担忧这个可怕的毒物了。
毒麦是禾本科毒麦属(Lolium)的古老植物。毒麦实际上是一种“寄生”在小麦和大麦田里的杂草,它的发源地和小麦和大麦的发源地一致——美索不达米亚的新月沃土以及地中海东部。
大麦和小麦一样,毒麦受到来自人类选择的演化压力。为了不被农民铲除,毒麦演化出了和小麦以及大麦相似的外表以及生命周期,比如它和小麦一样成熟后不落粒,种子的形态和大小也极为相似,连筛子都很难过滤。
这种模仿被称为瓦维洛夫拟态。借助瓦维洛夫拟态,毒麦随着大麦和小麦种子的传播遍布全球,和它们共存了至少5千年。
大麦(上)和毒麦(下)的对比。图片来源:(DOI)10.1007/978-94-017-0552-3_3在公元前3200年的作物种子中就出现了毒麦,在公元前2000年的埃及陵墓中发现的小麦粒也混杂着毒麦。
在我国,毒麦也叫苦麦、药麦。这种“面”目可憎的植物一般生长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苏、湖北等11个省。根据中科院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解焱和同事的调研,在20世纪末,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所有的省都有报告毒麦。目前毒麦已被列为国家级植物检疫对象。
虽然毒麦在各个方面模仿小麦和大麦,但是这种模仿并不“面面”俱到。它唯独不屑于复制的,就是大麦和小麦的营养价值。因为“有毒”的个性,毒麦曾被誉为“世界上最糟的杂草”。
一大片毒麦 图片来源:wikipedia实际上,吃了少量毒麦后,人会出现眩晕、无法思考、眼睛看不清、说话有困难等等类似醉酒和癫狂的症状。马、猪、鸡吃了混有有毒麦的饲料会中毒晕倒。在古希腊,毒麦被称为“让人发疯的植物”(plant of frenzy)。实际上,毒麦的学名 Lolium temulentum 中 temulentum 的意思是喝醉、中毒。
有趣的是,目前虽然没有对我国工业文明前毒麦在麦田中渗透程度的研究,但是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可以找到毒麦的蛛丝马迹。
实际上,历代医书中有“面有微毒”的说法。比如宋代《本草图经》中说:“小麦性寒,作面则温而有毒。”明代慎懋官在《花木考》中写道:“小麦种来自西国寒温之地,中华人食之,率致风壅。小说载中麦毒,乃此也。昔达磨游震旦,见食面者惊曰:‘安得此杀人之物’。这些观察可能把毒麦的毒性错误地归因于小麦,属于“一面”之词了。
不过直到现在,毒麦毒性的本质还存在许多争议。1892年,黑麦中的一种毒素被首次提纯出来,它就是毒麦碱(temuline),许多人认为毒麦碱就是毒麦的毒性来源。但事实上,这种毒素毒性并不强,不能解释毒麦中毒的所有症状。
此外,毒麦常和麦角菌(一类真菌)共生,而麦角菌能产生类似于人造迷幻药LSD(麦角酸二乙酰胺)的一类生物碱,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毒麦的毒素来源于共生真菌。
小麦和毒麦都有可能被麦角菌感染,图中黑色物质是麦角在小麦上产生的黑色子实体。麦角菌能产生具有致幻作用的生物碱。图片来源:wikipedia不过在毒麦毒化人类的漫长历史中,古人逐渐发掘了毒麦的价值。由于毒麦的致幻作用,在古希腊,毒麦叫做 aira,是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药物。在欧洲,毒麦也曾被当作麻醉剂。摩洛哥人用它来缓解出血和尿失禁。
意大利历史学者 Piero Camporesi 甚至提出,在现代农业技术出现前,毒麦对于欧洲的农民们来说是一种“人造天堂”:饥饿的农民故意食用掺杂了毒麦的面包,常常处于谵妄的半疯状态,借助毒麦的作用暂时摆脱现实的苦闷。
被毒麦污染的食物也可能是中世纪晚期的一种跳舞怪病——圣维特斯舞蹈症(saint vitus‘s dance),以及17世纪末美国麻省著名的塞勒姆审巫案 (Salem witch trials)的肇因。
不过,因为毒麦的苦味和致幻性,一些酿酒厂为了增加酒劲和风味,会故意添加毒麦。欧洲还曾有专门用毒麦烤制的用于娱乐的“恍神面包”(dazed bread)。
在文学作品中,作为小麦的对立面出现的毒麦也代表着疯狂和叛逆。实际上在现代农业技术出现前,毒麦潜伏在文学世界的各个角落。
比如在《马太福音》第13章第24-30、36-43节的“稗子的比喻”中 ,小麦是忠实的象征,毒麦则是反叛的象征。毒麦被称为 tares,被视为农夫的敌人。
在《马太福音》中毒麦被翻译为稗子:“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图片来源:pycrl在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戏剧《商船》中也有提到毒麦。
在莎翁的《亨利六世》和《李尔王》中,毒麦也推动了剧情发展。李尔王用各种杂草制成的皇冠里就有毒麦,这顶皇冠象征着李尔王的疯癫,而疯癫就是毒麦中毒的一个症状。
戏精万磁王伊恩·麦凯伦 (Ian McKellen)扮演的李尔王。不过,这样的剧情已经成了历史,现代农业技术的出现为毒麦带来了致命一击。
现代农业机械通过杂草和作物的不同物理特征(比如密度、大小、导电性)可以使作物和杂草种子分离,这类技术被称为种子清洗(seed cleaning)。在除草剂和种子清洗等现代农业技术的作用下,小麦和毒麦的种子可以被轻松分离。而又因为毒麦已经完全适应了麦田的人造环境,若没有人类的耕种,毒麦便无法在野外生存。这个混世魔王历史也就骤然落幕了。
某个利用风将种子按大小分类的种子清洗机。在农业技术发达的欧洲和英国,毒麦几乎绝迹。现在,只能在一些农业技术欠发达的地区,比如北非、南亚和西亚找到它的踪影。在埃塞俄比亚收获的小麦中,10%是毒麦的种子。
当初是人类想和这种声名狼藉的物种分开,现在却又想让它回来。2014年 ,英国政府的顾问机构自然的英格兰 (Natural England)资助了 The Species Recovery Trust(物种复原信托),其中就包括防止毒麦在英国的灭绝。该计划甚至希望把毒麦重新引入野外,增加英国的物种多样性。毒麦的种子也被保存在了英国邱园的千年种子库里。
英国邱园的千年种子库。图片来源:kew.org毒麦的大起大落令人唏嘘。但和毒麦的走势不同,一些麦田杂草却成功摆脱了骂名。它们不但没有被现代科技赶尽杀绝,反而顺利被扶正成了作物,而人类也忘却了它们的黑历史。这些曾经的杂草现在常常出现在我们餐桌上,它们就是燕麦和黑麦。
早餐燕麦片,原本是杂草啊。图片来源:pixabay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Nikolai Vavilov)提出,燕麦、黑麦和小麦十分相似,农民无法通过直接铲除或者扬谷的方法过滤它们的植株和种子。
在人类一代一代的无意识筛选后,燕麦和黑麦从原本令人讨厌的杂草逐渐升格为全新的作物,它们的营养价值也被人类推崇,堪称山寨成自主品牌的励志典型。没想到麦片是麦骗啊。
原来在古时候我下面给你吃是下毒给你吃的意思,我说这句话怎么听起来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