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努力到怀疑人生,可还是不可以不努力啊
图源:摄图网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ID: ceibs-cbr),作者吴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我在东京的住所旁边有一栋四十层高的办公楼。每天早上从8点左右开始,一批批的上班族们便成群结队的鱼贯而入,他们大多西装革履、精神抖擞;晚上8点以后,人们陆陆续续从大楼里出来,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而整栋大楼灯火通明的状态,则要保持到夜里10点以后。
天天看见这种情景,会有一种幻觉——这栋办公楼像一个巨大的怪兽,早上把成千上万人吞进去,吸食他们的精力,晚上再把这些被榨干的人吐出来,放他们回去吃饭睡觉,养足了精神明天再来,日复一日、常年如此。
东京地铁和电车的晚高峰通常在11点半左右,这个时段总能见到很多酒意阑珊的“傻拉力忙”(英文“工薪族”salaried man的日语发音)在电车站前拉拉扯扯地道别,也有人醉躺在站台上,公文包丢在几米开外。但别担心,第二天他们都会准点走进办公室,程式化地互道早安,好像昨晚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每周一早上的电车最容易晚点,站台广播里放送的原因通常是“人身事故”,等电车的人都心知肚明,或许又有人跳轨自杀了。很多上班族会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患上抑郁症,想到又要面对整整一星期的工作压力和上司的臭脸,便觉得生无可恋。据日本警察厅统计,2018年全日本有20840人自杀,其中因为工作原因自杀的有2018人,约占总自杀人数的十分之一,这部分人中有很多被认定为“过劳死”。
除了自杀,最典型的过劳死是心脑血管疾病。据日本过劳死辩护律师全国联络会统计,在1988年至2015年期间,他们处理过6143宗过劳死赔偿咨询案,其中自杀的占19%,脑部疾病占24.4%,心脏疾病占17.9%,其他和不明原因占38.7%。
01 “努力”是第一权重指标
“过劳死”一词源自日本,它的英文就是日语发音“karoshi”,是指由于长时间加班导致过度疲劳,对身心产生致命伤害的现象。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官方定义是:由于过重的工作负荷,导致心脑血管疾患引起的死亡;由于强烈的工作压力导致因精神疾患而自杀的死亡;虽然没有致死,但导致上述身心疾患的健康损害。
2019年10月1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了《令和元年版过劳死等防止对策白皮书》,其中对过劳死有了更加清晰的界定:每个月加班时间超过45小时,就是过劳死的警戒线,超时越长,工作与发病的关联度就越强;如果发病前一个月加班超过100小时,或者发病前2~6个月平均每月加班时间超过80小时,则可以完全认定为过劳死。
如果按上诉标准,很多实施996工作制的公司,每个月加班超过120小时,这是让员工完全暴露在“过劳死”风险之下,其性质与去施工现场不带安全帽、高空作业不系安全绳一样凶险,奇怪的是,总有些人认为“996”是福报,甚至引以为荣。
为什么明明知道过劳死的风险,日本人还是要如此偏执地加班呢?
日本职场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不崇尚特立独行,到了下班时间,大家都不走你是不好意思开溜的,哪怕是工作完成了,也要磨蹭着多待一个小时。如果上司没下班,那就更不好走了,万一又要聚餐呢?万一上司今天来了兴致,要带大家出去喝一杯呢?如果每次你都不在的话,就会逐渐成为“边缘人”,这几乎是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判了死刑。要知道,日本人在组织中的求认同欲,和求生欲一样强烈。
日本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藩主与家臣体制,所以在他们的观念中,工作比家庭重要,“尽忠”比“尽孝”重要。在现代企业里如何体现“尽忠”呢?只有拼命干活、努力加班了!
他们还觉得,过程的努力远远比结果的成功重要。前些年,有一匹叫“春丽”的赛马,把日本人感动得如醉如痴,就是因为它连续输掉了100场比赛,却依然很努力地奔跑,日本的各大电视台把它称为“连败巨星”,甚至有人为它写了首《春丽之歌》:“今天仍然是最后一名,还是不行啊,我是不气馁的春丽,一心一意朝着自己坚信不疑的道路前进。还要继续努力的春丽,梦想的终点一定会到来。”
你可以不成功,但绝不能不努力!稻盛和夫不也常说吗:“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努力到神灵和老天爷都要情不自禁帮助你!”
公司对员工的评价、上级对下属的评价、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努力”都是第一权重指标,所以,要么就是自己真的很努力,要么就是装着很努力,或者公司给你指派的工作让你不得不努力,甚至让你努力到怀疑人生。
2015年圣诞节,日本电通公司的一位24岁女员工高桥茉莉跳楼自杀,她曾一个月加班130个小时,被认定为过劳死,她生前在社交媒体上留言:“生是为了活着才工作,还是为了工作才活着,我已经分不清……我真的很想死。”
这种文化的影响,深入社会的每个毛孔,甚至,如果当丈夫的每天按点回家,太太都会担心他不求上进。如果在一个工作日的傍晚,你看到有一位穿着西服、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独自坐在街心花园的长椅上喝啤酒,那很有可能是为了消磨时间,把自己灌个半醉再回家,好让太太放心。
02 过劳死防控成效初显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社会就意识到过劳死的危害。1988年,致力于工伤认定的律师组织开设了“过劳死110热线”,随后成立了“过劳死辩护律师全国联络会”、“全国关注过劳死家庭协会”等NPO组织,维护过劳死受害者权益,推动政府立法。
经过多年努力,日本政府终于在2014年颁布了《过劳死等防止对策推进法》,该法案将过劳死和过劳自杀防治措施规定为国家责任,并将每年的11月定为“过劳死防控宣传月”。
从2016年开始,日本厚生劳动省每年都发布《过劳死等防止对策白皮书》,其中包括各个行业的员工劳动时间、心理健康状况、过劳死的数据调查,以及相关对策等内容。2020年的白皮书显示,日本人的年均工作时间已从1993年的1920小时下降到1669小时(降幅13%);每年因工作原因自杀的人数,也从2011年的2689人下降到1949人(降幅27.5%)。
在社会舆论和政府立法的推动下,日本的企业界也不得不重视过劳死的问题。日本电通公司职员的过劳死事件,就导致该公司CEO石井直引咎辞职,公司还向死者家人支付了1.68亿日元的和解金(按当时的汇率计,约900万人民币)。
我比较熟悉的一家日本企业,也曾发生过员工猝死现象,经过一年的调查后被认定为“过劳死”。事后,公司规定每年在该员工忌日的那天,都要全员默哀一分钟,以示悼念和警醒;并且,公司的各个部门每周必须有一天是“不加班日”,大家到点回家,不许加班。同时,公司还定期对员工进行压力调查,并为压力过大的员工安排心理咨询和强制休假。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适当的工作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提升绩效;但压力过度则会导致员工注意力下降、工作低效和绩效下降。过度的加班加点带来的身心疲劳,让人们失去了信心和创造力,也许正是因为日本人过于强调努力,让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越过了绩效/压力比的峰值,从而跌入某种低效的陷阱,才导致经济陷入漫长的低迷和停滞。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