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01岁抗战老兵吴道华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黄埔军校同学会方面获悉,抗战老兵、黄埔军校十九期毕业生吴道华2021年1月31日在家乡贵州凯里逝世,享年101岁。
据贵州媒体多彩贵州网2015年刊文介绍:1921年,吴道华生于凯里市(原炉山县)舟溪镇黄金寨一户苗族农民家庭。14岁那年,吴道华高小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徒步5天5夜400余里,来到省城贵阳求学,就这样迈出了他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这一步横跨了50多年,直到离休后才重返故里。”老人说,在贵阳,他靠打工维持生活,用省下的钱请人补习文化,伺机寻求人生出路。1941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在贵阳招生,他报名应试,结果以前80名的成绩被录取。
19岁的吴道华便与新生一道,在长官的带领下,从贵阳出发,历时一个多月,步行两千余里,到达成都市北较场,跨入写有“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畏死,莫入斯门;革命者来”的黄埔军校成都本校大门,成为黄埔军校第十九期一总队步兵科学生。
近4年的军校训练与学习洗礼,将吴道华锤炼成一名铮铮铁汉。1944年春,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吴道华被分到湖北秭归,进入76军135师(后整编为76师135旅)军部,最初任见习参谋。军官们在地图边布置战略战术时,吴道华也常常在旁。
半年后,吴道华从76军军部分到135师404团1营1连1排任少尉排长,月薪为26块金圆券。“当时战事,法西斯节节败退,日本鬼子已成了丧家之犬。”吴道华说,在1944年底至1945年8月这期间,当时他们所在连队主要分散在宜昌、沙市一带乡镇,主要伏击从城里到乡镇来“征粮”的鬼子。
像这样痛击日本“征粮队”的战斗,吴道华大大小小经历了20多次。每一次战斗,他始终佩剑不离身,牢记“誓死保家卫国”的训条,带领全排3个班40多名战友,在湖北宜昌、秭归、荆门一带山山岭岭抗击日寇一年多。1945年8月15日,已经走投无路的日本侵略军投降了。当时,驻扎在城外的吴道华与战友们并不知道日本已正式宣布投降,听到城里百姓放鞭炮庆贺时才知道。
1947年4月,吴道华随所在国民党135旅(前身为135师)进攻中共陕甘宁边区延安。几天后,吴道华因生病被送回西安治疗。不久,135旅进到子长县羊马河附近时进入解放军伏击圈,全旅4700多全军覆没。远在西安治病的吴道华,因此捡回一命。
病愈后无部队可回,吴道华便回到黄埔军成都本校。经黄埔同乡引见,被聘任为黄埔军校驻北平第一军官训练班军械科上尉科长,赴北平训练华北“剿总”傅作义指挥下的连长以下军官。1948年12月,吴道华随傅作义部起义。起义后,吴道华被分到渤海军区工作。
此后,吴道华奉命南下,利用同乡和黄埔同学关系,在重庆秘密动员国民党空军第五军司令部汽车队队长金儒瑜(黄埔同学,贵州麻江人)起义;潜回贵阳、黔东南一带,争取当地国民党部分残余部队起义。
1950年2月,渤海军区将吴道华的工作关系转到贵州炉山县(现凯里市),正式公开身份。此后,吴道华担任县武工队副队长和凯里剿匪指挥部指挥长。在家乡对付反动武装势力,并指挥了“凯里保卫战”等剿匪战斗。
1953年,吴道华调任普安县民政科科长。1958年,吴道华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右派”被改正,恢复了工作。1983年,吴道华在平坝县离休,几年后回原籍凯里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