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马上评|大数据时代,打车软件能不能少点套路?

时间:2021-02-20 20:45:41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马上评|大数据时代,打车软件能不能少点套路?

叫车软件显示的等待时间,总是少于实际等待时间;实际打车价格,总是高于软件预估行程价格;不同的手机品牌,叫车价格竟然不一样……

这些普通人使用网约车时的感受,原来不是个人错觉,而是实实在在可能发生的事。2020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孙金云带领研究团队在五座城市打了800多趟车,搜集到滴滴、曹操、首汽、T3、美团、高德和扬招等7个渠道的数据。这些数据就证明了以上这些结论。

相关新闻下面,不少网友说,“这还要教授研究?”显然,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因而也见怪不怪了。软件显示等待两分钟,往三四分钟打算;预估20元,做好25元的准备。这是个人层面的对策,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平台数据显示有点误差好像也没啥大不了。

可是当专家用“大数据”证明,这是平台普遍使用的套路时,还是会让人心生不快。平台解释,这是因为道路拥堵导致对时间的低估,但这理由实在有些侮辱大众智商,也是打脸平台自身的大数据技术。

一来非拥堵时间,平台显示的等待时长和预估价格也不准;二来拥堵在大城市就是常态,天天拥堵,第一天不准可以理解,大数据分析几年之后还是不准,这不是侮辱贵公司的工程师吗?

恐怕,这还是平台在耍“小聪明”。把等待时长设置短一点,预估价格设置低一些,好降低叫车的心理门槛。很多人可能有类似体验,在拥堵时间段,如果看等待时长超过五分钟甚至十分钟,可能就要考虑更换出行方式。而平台人为降低等待时长,一定会有助于乘客启动叫车模式。

如果说平台的这点“小聪明”还可以容忍的话,研究团队确认的另一件事就让人难以接受——数据表明,苹果手机用户平均只能获得2.07元的优惠,显著低于非苹果用户的4.12元。此外,苹果手机用户更容易被舒适型车辆(比如专车、优享等)司机接单,这一比例是非苹果手机用户的3倍。

这就是网友概括的“苹果税”。当然实际上这不是针对手机品牌,而是针对手机价位。平台默认了手机越贵的人消费能力越高,所以给他们推更好的车型,给更少的优惠。说白了,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搞“价格歧视”,平台主观设定了标准,给不同的消费者推不同的定价。

从平台来说,这是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但消费者感受到的,则是歧视和不公平。凭什么用非苹果手机不能叫到舒适车型,用苹果手机就得少享受优惠呢?

平台暗暗打的这些算盘,单个消费者很难看透,也很难进行有效博弈。就此而言,要感谢教授研究团队的努力。因为,暴露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得益于大数据技术,叫车软件的出现改善了人们出行体验,这是早有共识的事情。可是当这些网约车企业逐步在市场站稳脚跟之后,希望它们还是能继续注重消费者体验。一个优秀企业的利润和发展,应该建基于实实在在的服务,而不是花式套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