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冲动比有意识的目标更能塑造人的生活 | 一周新书推荐

时间:2021-02-22 09:52:27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冲动比有意识的目标更能塑造人的生活 | 一周新书推荐

《伦敦围城》

[美]亨利·詹姆斯著 李连涛 译

九久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1

1915年,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因不满美国政府对一战的中立态度,愤然加入英国国籍,在他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公墓的墓碑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亨利·詹姆斯:小说家、英美两国公民、大西洋两岸整整一代人的诠释者。”

詹姆斯从创作生涯早期便开始关注英美两国的生活。这部中篇小说透过一双美国女人的眼镜去观看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浮华生活。南希是个野心勃勃、风姿绰约的女人,她到达欧洲后,屡屡向英国贵族阶层的男子发起攻势,并最终俘获了青年贵族亚瑟·德梅斯内的心,而此前她已经有过多次失败的婚姻,这些被她隐藏的秘密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亨利·詹姆斯是中国读者颇为熟悉的外国小说家,但此次出版的《伦敦围城》是这部小说在国内的首次中文译介,属于九久读书人推出的“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

《伊春》

赵松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1

这本书收录了东北作家赵松近十年来创作的十篇短篇小说。按赵松的自述,这些小说大体可以从体裁上分为两类:一是写人在异地漂浮状态下的现实遭遇和内心处境,例如《凤凰》《伊春》;二是写家庭和个人的日常精神生活,例如《公园》《鲸》。另外还有一篇涉及宗教灵异问题的《邻居》游离于二者之间。

赵松笔下漂泊在外的异乡人不断地寻找情感的归依,有趣的是,他们从不掉头回看,而是任由自己在眼前的陌生世界里行走与展开;那些留在家乡的人却无时不处于尴尬之中,成为故土上的异乡人。

《文学为什么重要》

[英]罗伯特·伊戈尔斯通著 修佳明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11

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曾悲观地预言,不出二十五年,阅读小说就会变成阅读拉丁语诗歌那样小众的爱好。这是一个屏幕为王的时代,视频取代了文字,一切以快速和焦虑为上,极少有人花两周以上的时间慢慢品读一本小说,而罗斯认为,囫囵吞枣地快速翻完一本小说根本算不上阅读。既不能产生经济价值,又不能带来瞬时快感,文学有何用?

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但汉松在本书的序言里指出,为文学功用的辩护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无用之用,二是培养爱与同情心,然而,“无用之用”恐怕只会加速文学的边缘化,培养爱与同情的良愿早以被历史击倒在地。伦敦大学英语系教授罗伯特·伊戈尔斯通跳出这两种观点,将文学看作一种“鲜活的交谈”,动态对话在读者与读者、读者与自身、读者与作者、书中人物间不断发生。他提出:“文学更像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文学是行走,不是地图。”换句话说,重要的不是去定义文学及其功用,而是看“文学能让什么发生”。

这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重要”丛书的第五本,此前已有《人类学为什么重要》《古典学为什么重要》等著作出版。

《中国话》

郑子宁著

后浪·九州出版社 2021-1

在现代汉语里,我们为什么说“猪”,而不说“彘”或“豕”?“马”这个词是印欧人经由草原传入中国的吗?“爹娘”与“爸妈”有何区别,在汉语历史上孰先孰后?七大姑八大姨的称谓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全世界语言对母亲的称呼都接近mā的发音?

要问每天都在说的语言为何如此,我们很难及时给出一个答案,大概只能说“约定俗成”。对习惯了宏大历史叙事的人来说,上述问题也太过零碎。其实,一个字能告诉我们的东西远比想象中要多。历史学家陈寅恪就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语言研究者郑子宁的这本《中国话》即是借助语言学的方法来讲中国历史故事。作者从我们最熟悉的生活语言出发,探讨了中国饮食、数字、动物、地名、称谓头衔背后的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在上一本《东言西语》中,郑子宁以同样轻松有趣的方式讨论了汉语中的许多问题,例如方言和古汉语之间的联系、国语的统一、北京话与满人入关的关系等。

《人为何争斗》

[英]伯特兰·罗素著 陈文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1

一战爆发前,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从未意识到他的同胞们对战争如此渴望。一战的骇人景象促使他加速抛弃了旧的政治哲学,转而提出一个新的政治理论,即“冲动比有意识的目标更能塑造人的生活”。通过分析社会行为、理性行为和感性行为,罗素将冲动视作人类行动的根源性力量,他把大多数冲动分为两类:一是占有型冲动,一是创造型冲动——前者导向了战争、国家和财产,后者则促进了人类的和谐。

1916年初,罗素在伦敦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这套政治理论的演讲,在战争进入最具毁灭性的阶段之前,罗素一遍又一遍地警示现代国家权力与爱国主义膨胀带来的危险,许多听众称之为“提神醒脑的良方”,罗素本人也受到人性道德的号召,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和平主义社会运动家之一。这些演讲被收集起来,于当年的冬季付梓。1917年,这部演讲稿以《人为何争斗》为名在美国第一次出版。

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与维特根斯坦、弗雷格、怀特海一起被视为分析哲学的开创者,著有《哲学问题》《西方哲学简史》《数学原理》等书。难得的是,这位在人类知识和数理方面造诣颇深的思想家用深入浅出、晓畅灵动的语言把他的思考介绍给普通人,瑞典文学院为此在1950年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从属于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罗素文集”系列,该系列已有5部罗素著作出版,最近出版的还有《自由与组织》。

《风雨横渡:英国、奴隶和美国革命》

[英]西蒙·沙玛著 李鹏程 译

理想国·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12

英王乔治三世的军队在约克镇向华盛顿将军投降后,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市东北几英里处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名叫英国·自由(British Freedom)的自由黑人,他的名下有四十英亩土地。尽管这些地贫瘠得难以耕种,英国·自由只能通过为白人干活来维系生活,但和南方的黑人奴隶比起来,他至少属于自己,而非任人买卖的商品。

“英国·自由”的名字说明了一切:这是来自大西洋彼岸帝国的承诺。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后,还有不少像英国·自由一样的黑人把英国视作灯塔,希望有朝一日能横渡重洋,去往期许中的自由之地。他们在战争期间为英国皇家军队服务,男人当间谍向导、冲上战场厮杀,女人洗衣煮饭、照顾伤员。他们奋而忘我,因为1774年一个叫弗里曼的人在费城宣称,奴隶制已经在英国被废除,北美的黑人只要踏上那片乐土就能拥有自由。

然而,弗里曼所说的奴隶解放,只是1772年王座法院针对一起黑奴逃跑事件做出的判决,大法官们并没有否定整个奴隶制的合法性。在一群不知名的废奴主义者与黑人启程前往西非、梦想在那里建立一个自由王国前,白人之间的利益争斗、黑人之间的相互猜忌与出卖,似乎已经昭示了理想的折损。中文世界里有关这段历史的资料不多,英国历史学家西蒙·沙玛的讲述可以增进我们对美国南北战争以前废奴史的了解,他还在本书中分析了英美两国种族观念之间的微妙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男装革命:当代男性时尚的转变》

[英]杰伊·麦考利·鲍斯特德著 安爽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12

每隔一段时间,有关男性气质的讨论就会出现在公共领域。近有全国政协委员要求培养男性的“阳刚之气”、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远有吴京大喊“男人就应该爷们”。“阳刚之气”到底是什么气?“爷们”到底是怎样的?其实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因为这些含糊话语的最终指向并不是某个固定的气质,而是“不要像女性”。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已然令霸权性的男子气概感到焦虑,如今,男性气质还经受着来自性别内部的冲击——当一些男性爱好打扮、讲求精致斯文时,他们在另一些人眼里便成了自我堕落的性别叛徒,因为他们越来越“像女人”。英国的时尚研究者杰伊·麦考利·鲍斯特德发现,男装审美的流变比女装更有趣,因为有关男性气质的焦虑赋予了它更多的争论性。他在这本书中梳理了英国男装史背后霸权男性气质的衰落与多元男性气质的进取,思考了男性角色、中性化、女性化在新世纪的含义,这对我们反思何为“阳刚之气”有所裨益。

《自然的召唤:粪便的秘密》

[英]理查德·琼斯著 郑浩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11

每个短暂离开文明、去往荒原的人都会经历一次手足无措:没有了马桶和下水道,我们该怎样处理自己的粪便?人类对污染的恐惧由来已久,只要有条件,我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把身体里的污秽物输送到遥不可见的地方(甚至是一个不存在的想象之地),保持周身的洁净,厕所就像所有食物旅行的终点。

然而,粪便正是在离开人体之时开启了另一段旅程。众多粪食者、腐食者、捕食者、寄生者争分夺秒地前来搬运、拆解粪便,它们中有蜣螂、蚊蝇,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蝴蝶、猫头鹰。其实在过去,人类也深谙粪便的循环再利用,例如说以牛粪作为燃料、施粪肥等等。英国昆虫学家理查德·琼斯在这本书中幽默地讲述了粪便的奇旅,用200余幅插图复现了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现代人习惯了“消费-丢弃”的思维,很少思考生产的资料从何而来,以及剩余物要如何处理,于是垃圾填海成山,包围了制造垃圾的人类。是时候低下头颅,谦虚地向我们的昆虫邻居学习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