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星堆开放式文物修复馆建成 对话青铜文物探索历史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古遗址,距今已有大约4800到2600年的历史,是迄今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自1986年,对三星堆遗址祭祀区1号坑和2号坑进行抢救性发掘后,三星堆考古发掘最近重新启动,新发现的6个坑内考古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与此同时,相关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展开。今天,距离考古现场几公里的三星堆开放式文物修复馆正式建成。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随着这几个月的改建,三星堆开放式文物修复馆已经正式建成了。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开放式。比如说在展示区,隔着玻璃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专家修复文物的过程。而且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次最新出土的很多文物也会来到这里。那究竟这样的一个展示区里面会有什么样的内容,工作群里面又有怎样的修复工作,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虽然有些设备还在调试当中,但我们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已经在进行一些文物的简单处理了。这些都是上世纪80年代三星堆的1、2号坑发掘出土的一些文物,目前还在修复过程当中。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蚕丝的布卷没有找到,所以仍然在修复过程当中。更加值得要提醒大家的就是,很多这次最新发掘出土的文物,尤其是一些重器,第一时间都会来到这里进行保护修复。这里可以对哪些类型的器皿器件进行怎样的修复?我们请三星堆博物馆的副馆长给我们来介绍一下。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 朱亚蓉:我们这个开放式的文物修复馆包括了文物储存区、陶器修复室、玉器修复室、金属修复室和襄阳修复室,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另外我们还配备了专门的分析仪器室,并配备了扫描电镜、激光拉曼光谱、X光颜色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对文物进行检测分析,从而为文物的修复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我们修建这样一个开放式的文物修复馆,也是为了给三星堆文物提供一个保护修复和展示利用的一体化平台。我们将利用这个平台邀请到不同领域的顶级专家,到这儿来为我们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会诊把脉,从而研究出最优的文物修复方案,对文物进行修复保护。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 朱亚蓉:当然我们在这收藏了很多1、2号祭祀坑出土的文物,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因为部件的缺失,从而没有得到最终的修复保护。但是我也希望在这次新的发掘中能够有新的收获。当然新出土的文物到这里以后,也可以跟我们以前出土的文物放在一起,进行更好的比较研究。
三星堆明星文物:大立人像 独特的青铜文明
1986年,考古专家从三星堆1、2号祭祀坑发掘出土近2000件文物,其中青铜立人、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造型十分奇特,与我们熟悉的中原风格完全不同。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三星堆那些独特的明星文物。先从被誉为“世界青铜之王”的我国最大青铜人像——大立人开始。
这就是1986年,青铜大立人像出土时的真实影像。它从腰部折断为两节,腰部有明显的被钝器敲砸的痕迹,底座也被砸扁,由此推想,当时的击打力度有多猛烈。据介绍,大立人像出土时,曾引发现场人群一阵骚动。
修复后的大立人像,整体高2米62,其中底座高80厘米,人像高1米72,冠高10厘米,人像中空,出土时还保存着泥芯。嘴宽、高鼻、粗眉,大眼睛斜竖,耳垂穿孔,脑后有发际线,身躯瘦高,手臂粗犷又夸张。现在这尊大立人像矗立在三星堆博物馆,冷峻又神秘地迎接参观的游客。而与身体比例极不协调的大手,尤其引人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环握状的两只手不在一条直线上,上方的手握成孔的直径要大一些。专家推测,大立人手握的,可能是玉琮,可能是象牙,也有可能是金杖。而这三种器物,在祭祀坑内均有发现。另外,也有专家认为,这就是三星堆古蜀人的在祭祀时的特定手势。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前站长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陈德安:它一个手势这样,像是拿东西来献祭这么一个姿势站在那里。那么就是说是它在宗庙里面的话,就是代表一个经常性要向神灵进行祭祀这么一个身份的一个人,一个地位最高的人。
仔细观察,大立人不是一件写实风格的青铜像,修长的躯体与正常比例不符。而它华丽的服装,成了专家猜测其身份的关键。大立人上衣共三层,分别为单臂式短衣、半袖式短衣、窄臂式长衣,且为V型领口,内衣最长下垂到脚踝,有点像燕尾服。专家介绍,文献记载古蜀人穿衣左衽,就是衣服左边开口,而大立人正是左边开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专家认定他是古蜀人。据介绍,大立人的头部与同时期出土的青铜人头像的造型基本一致,而拥有身体的雕像仅此一件。有学者认为,他是巫师首领,或者是大祭司,还有可能是政教合一的宗教领袖,也有学者认为它就是蜀王的象征。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前站长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陈德安:根据它的立人像上面的纹饰,它的规格是很高的。它有龙纹,还有虫纹,可能代表蜀王在宗庙里面对神灵进行经常性的祭祀。
大立人像身上的谜,至今没有准确答案。但它那个独特的手势,并没有随着三星堆的突然消失也一起绝迹。2001年,在距离三星堆遗址约40公里的金沙遗址,同样出土了一件青铜立人像,也做着类似的手势。专家介绍,在距今3200年左右,三星堆进入衰退期,与此同时,从三星堆脱胎而来的文化,在成都金沙地域兴起。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 雷雨:《史记》都是以中原地区来记载的,记载了蜀国那个时候是蛮荒之地。实际上有一个赫赫有名的青铜大国矗立在成都平原上,它的自然条件非常好的,完全可以支撑起来发展起那么高的青铜文明,只是没想到而已。
从三星堆文物看历史 古蜀五王仅是传说?
李白诗中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诗句。意思是,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现在通常认为,在秦灭蜀之前,蜀分别由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诸族系的首领统治。三星堆考古发掘,或许能帮我们重新认识这些传说中的古蜀国王。
这是1986年8月,青铜纵目面具从三星堆2号祭祀坑出土时的真实影像。
1986年8月,三星堆2号祭祀坑发掘时,人们最先看到这件体量巨大的青铜器物——纵目面具。出土前它倒扣着埋在土里。据介绍,青铜纵目面具,是目前三星堆出土的所有面具中最大的一件,高66厘米,宽138厘米。它微露舌尖,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伸出16厘米,双耳向两侧极力展开,因此又被称为“千里眼顺风耳”。有学者认为,蜀地雾气重日照少,突出眼睛,才能透过迷雾看得远。突出耳朵,才能听得远。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黄一:它本身的这个视觉形象跟《华阳国志·蜀志》里记载蜀人的先王蚕丛“其目纵,使称王”的这个传说特别的接近。很大程度帮我们确定了这个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化的一个部分这样一个重要依据。对于人五官的一种夸大,来表达一种他对于自然界的向往或者一种能力的向往。
假如这种造型的面具代表蚕丛,又是谁制作的呢?有学者推测,此人可能就是鱼凫,并将这件纵目面具供奉在神圣的仪式上,以其巨大的体量达到心灵震慑的目的,使鱼凫得以控制蚕丛族群。那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哪一件可能与传说中的鱼凫相关呢?
透过三星堆文物 推想古蜀王鱼凫的传说和历史
1986年7月下旬一个深夜,考古专家从1号祭祀坑内发现这件金杖。它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重约1斤,用纯金制成。三组手刻图案长达46厘米,历经3000年掩埋,仍清晰可见。前后对称的人头面带微笑,戴五齿高冠,金杖内部雕刻着对称的鱼和鸟,串着一根看似箭翎的图案。《史记·蜀王本纪》记载,古蜀国第二代国王鱼凫,传说是水鸟的化身,善于捕鱼。专家们将金杖上的鱼、鸟、人头图案联系起来,正好就是鱼、凫、王三个字。
北京大学教授 孙华:三星堆的文明跟后面的古蜀文明一以贯之,它是我们现在知道的最早的一个古蜀文明的文化体。它很可能是古蜀人、古蜀国的遗存。
(编辑 吴梦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