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多多:策兰的诗歌才是你们最好的课本

时间:2021-04-08 19:46:45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多多:策兰的诗歌才是你们最好的课本

原创 纯粹Pura 纯粹Pura

2021年1月,为纪念具有世界影响的杰出诗人保罗·策兰逝世50周年和诞辰100周年,《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近日,广西师大出版社·纯粹读书会(第131期)特邀著名诗人、翻译家、《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译者王家新,著名诗人多多、蓝蓝以及德语文学博士苏伟共同作客北京码字人书店,分享他们对保罗·策兰的阅读及研究体会,深度解读了策兰诗歌对中国当代诗歌和这个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对策兰的翻译源于一种震撼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的译者,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王家新自1991年开始翻译策兰,是第一个策兰作品中文译本《保罗·策兰诗文选》(2002)的主要译者。多年来,王家新的创作和翻译,包括对策兰的倾心翻译和研究,已在中国诗歌界、文学界和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王家新对策兰的翻译,始于三十年前最初读到一本英文版策兰诗选中的《你曾是》一诗:

“你曾是我的死亡:

你,我可以握住,

当一切从我这里失去的时候。”

王家新表示,自己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从未有人这样写过死亡。策兰将死亡描写成一种巨大的、物理性的面对面的存在,这首诗别看只有三行,诗的背后却是策兰的一生,也包含着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我们都知道,策兰的父母死于集中营,他的故乡泽诺维茨的犹太人一大半惨遭屠杀,该城后来也成了一个“鬼魂之乡”“乌有之乡”。所以策兰的诗,别看只有这三行,背后都有历史巨大的真实性作为保证。策兰自己也说“只有真实的手写真实的诗”。

王家新说这首诗更让他深为惊异的是,策兰和他的死亡也建立了这样的“我与你”的关系。这样的死亡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可以面对面的。这样的死亡让人想起海德格尔的 “任谁也不能从他人那里取走他的死”,因为它是最私密的、切己的、本质性的。王家新说,三十年来,他就把“这样一个策兰”携带在他的生命中,不仅阅读和翻译,也生活在一起,沉默在一起。策兰成为生命中某种不可分离的“在场”,他和这样的翻译对象也建立了一种最深刻意义上的“我与你”的关系。所以今天回头来看,策兰这首短诗《你曾是》也成为这么多年来他翻译和把握策兰的一种写照。

针对这种译者与翻译对象、生者与死者、我与你的深刻对话和共存关系,王家新讲到策兰和他死去的父母。策兰自他母亲被枪杀在集中营后,就一直在黑暗中与他母亲对话,如《旅伴》中的“你母亲的魂灵在船头为你鞭打鲨鱼”,真是感人至极,如《在一盏烛火前》,死后的母亲成了神的女儿,有着苗条的身躯和杏仁眼,到了策兰的晩期,母亲的杏仁眼又转化到他在以色列重逢的早年女友施慕黎的身上:“结成杏仁的你,只说一半,/依然因抽芽而颤抖。”策兰的一生,就结成这样的“杏仁”了!

至于策兰的父亲,王家新说策兰与父亲关系不太好,除《黑色雪片》,他很少写过父亲。但是他那同样死在集中营的父亲在他的生命中就不存在吗?不,在策兰生命的最后时期,王家新说就有这样一首诗,他翻译出来后非常感动:

在我精疲力竭的膝上

在我精疲力竭的膝上站着

我的父亲,

死一般

巨大

他站在那里,

米查罗夫卡和樱桃园

一起围绕着他,

我知道有一天

将会这样,他说。

米查罗夫卡是位于乌克兰的集中营的名字。王家新说“父亲”就这样回来了,因为策兰就一直把他携带在自己的生命中。一个策兰的译者和读者也必得如此。讲到这里,王家新说多多的《四合院》一诗中也有“把晚年的父亲抱上膝头”(多多补充说是“轻轻抱上膝头”),多多写这句诗时他还没有读到过策兰这一首,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对策兰的诗歌发出最深刻的共鸣。

当然,策兰的写作不只是简单记录生命中的痛苦,更是用诗歌创造出一种现实。王家新在分享活动中也强调了这一点。他讲到阿赫玛托娃最初在写《安魂曲》时,感到有点不真实,为什么真实经历的巨大痛苦写出来却感到有点不真实?那可能就是语言和形式的问题。王家新举了个“火中取碳”的比喻,只有戴上石棉手套才能火中取碳,最恰当的语言和形式就是这副“石棉手套”。这就是策兰后来的创作为什么会发生深刻的艺术变化。他具体讲到策兰的几首诗,在翻译策兰的过程中,王家新不仅保留了策兰的难度和异质性,更是力图向读者展现策兰惊人的语言创造力、颠覆力。策兰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社会学、历史学层面,远远不止是“大屠杀文学”的层面,王家新认为策兰是一位深入到欧洲现代诗歌最核心地带进行创造和质疑的诗人,对世界范围内的现当代诗人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在奥斯维辛之后,他为诗歌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对策兰的翻译与阅读

著名诗人多多深有感触,特别表示道:“我们应该感谢王家新对策兰的翻译,他锲而不舍的翻译和研究已经持续了30余年,他身为诗人的敏感也体现在他的翻译功力中。”多多称自己是王家新翻译策兰的见证者,他自己反复读王家新翻译的策兰诗歌,他对台下的年轻听众说“这才是你们最好的课本”。他认为对于策兰的诗歌,重要的是阅读而不是解析,一个诗人的阅读和一个学者的阅读是完全不同的,在反复阅读中才能深感策兰的伟大,建立自身对策兰诗歌的感悟,而这是需要时间的。策兰的诗歌不是策兰生平的简单记录,批判性不可以取代创造性。

多多讲到王家新曾对他谈到他在翻译策兰时有一阵子有像“进入了黑洞”的感觉,他自己很认同这种感觉。多多说,这恰恰是翻译最深层的东西,如果走不到这一步,是翻译不好的。多多认为策兰愈读愈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启示性,这样的诗人对他来说,只有策兰一个。

多多在现场讲到,自己对策兰的阅读包含三个阶段:一是三十年前刚刚开始阅读策兰,那是最受刺激的一个阶段;随后很多年过去,多多在策兰的诗歌中发现了空白、停顿、沉默、未言说的东西,这是策兰在经历巨大的悲痛后对于苦难的体验,无法言说也不可尽说。在策兰的诗歌中,神秘性是他创造力的表达方式,诗歌中的沉默和迂回是作为策兰诗歌存在的最重要的前提,策兰在这方面超越了所有人;第三阶段是多多从去年到今年的感悟,策兰看似很漫不经心的一句诗歌,却总能给他带来深深的震撼,仿佛另一个世界突然被打开,多多随口念了策兰两句诗“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天国的残骸航行”,这太伟大了,这是诗歌的最高境界,策兰在这方面可谓出神入化。策兰诗歌中的痛苦

著名诗人蓝蓝表达了自己阅读策兰的独特感受,表示“阅读策兰是一种痛苦的体验”。王家新说他在翻译策兰的过程中仿佛走进了一个黑洞,她很能理解这一点。策兰的父母死于集中营,他心灵上经受的痛苦、绝望通过他的诗歌我们也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部分,好的诗歌永远唤醒着读者的想象力和同情心。蓝蓝说,很多人说策兰的诗不好懂,所以需要不断地去阅读他的诗。蓝蓝举了个例子,一个人每天在痛苦地尖叫,可是如果有一天这种尖叫声变得断断续续,但凡有点想象力得人都会知道,他的痛苦更深了,都叫不出来了。而策兰的诗歌正是如此,如果阅读得多就会发现,他的诗歌是破碎的、形不成完整句子的哽咽、断断续续,只有这样他才能表达出来这样一种感觉。因此,无论是写这样的诗还是翻译这样的诗,所面临的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以及无法想象的精神的历程。蓝蓝说她很欣赏王家新在翻译策兰的过程中创造的一些全新的词汇,例如“晚词”“晚脸”“晚嘴”等等。她向听众讲了策兰《再没有沙的艺术》:“这首诗的最后三行,王家新并没有翻译成汉语,而是取用了约翰·费尔斯蒂纳的英译,并加了注解,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一个人‘深陷于雪’时的那种愈来愈绝望的呼喊,最后只保留了那几个元音,这种翻译非常精彩。”

多多同样表示,“晚词”“晚脸”“晚嘴”等特殊的翻译也表现出王家新有着非常自觉的翻译意识,还有像“疯碗”这样的让人难忘的翻译。正是这种与“信、达、雅”不一样的翻译刺激、丰富了中国的现代语言,诗歌一味翻译成流畅的中文实际上是一种无效重复。策兰诗歌的核心就是创造力,通过他的语言,这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策兰诗歌为什么难译

德语文学博士、曾专门在柏林自由大学研究过策兰的苏伟表示,王家新2002年那本策兰诗文选也是他的“启蒙读物”,那本书他已快翻破了。如果读策兰的德文原诗,就更会体会到这种翻译之难以及翻译的意义和贡献。他说他接触到一些德国读者,他们说“策兰的德语对我们德国人才是外语”。很多德国学者认为策兰的诗歌是“密封诗”,策兰本身不认同这种说法。策兰独特的语言让他的诗歌翻译更加困难,比如大家熟悉的《死亡赋格》,策兰在里面做了很多变化,音韵上也在突破一些固定形式,尽量用短音节、单音节的词是阅读节奏产生磕碰、一步一坎的效果。王家新表示,《死亡赋格》这首诗体现了策兰的语感和节奏,这也是诗的本质性的东西,不只是个意象,而是包含而是包含音乐性和呼吸性的东西。他要通过策兰所说的“换气”,在中文中重获这种“气场”和“音乐般的冲击力”。苏伟列举了策兰《在空中》一诗的第一段,一共20个单词,其中15个是单音词,所有的词音乐非常短小,介词很多,在阅读的过程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赋予诗行更多的节奏,为读者建立了更多可能性的空间。王家新也和苏伟互动,具体讲解了策兰其他诗作中令他惊异的语言创造性,如“塔木德树”“阿勒曼德树”等,以及怎样通过“呼吸”“节奏”进入策兰诗歌的问题。

策兰曾翻译过曼德尔施塔姆的诗,苏伟认为这是当代诗歌历史上重要的事件。曼德尔施塔姆因其犹太人的身份和流放命运,让策兰在他身上中找到了共鸣(多多认为“影响”是个很俗气的词,重在“共鸣和激发”),包括曼德尔施塔姆的名字翻译成德语就是“杏枝”的意思。策兰最有名的那首《数数杏仁》,就有着犹太性的含义。策兰翻译曼德尔施塔姆就好像王家新翻译策兰一样,都是用最具有创造性的方式进行翻译。他分析了策兰翻译的曼德尔施塔姆给母亲的挽歌——《这个夜晩不可弥补》,策兰的翻译就是重造和弥补。策兰的诗歌,就像王家新指出的,大都在“我与你”这样一种框架中进行,这也是诗歌史上很少见的。这和策兰的诗观密不可分,策兰认为诗歌是一种“瓶中信”,他要面对不可知的、无法相遇的他者,不仅从对人性的经验,也在欧洲的哲学和诗歌传统里对话,但在策兰那里更多的是从对历史经验的彻底批判和反思去入手,来展开“我与你”的对话。分享会的最后,嘉宾们回答了听众提问,并以诗人多多朗诵策兰《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结束:

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

天国的残骸航行。

进入这支木头歌里

你用牙齿紧紧咬住。

你是那系紧歌声的

三角旗。

灰烬的光辉: 保罗·策兰诗选

作者: [德]保罗·策兰

译者: 王家新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1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的约360首诗作从策兰一生十余种诗集中选译,全面体现了策兰一生不同阶段的创作。作为“奥斯威辛”的幸存者、流亡者和天才诗人,策兰的诗既深刻见证了犹太民族的苦难,体现了时代“内在的绞痛”,又以其卓异的“晚期风格”,把现代诗歌的艺术探索推向了一个令人惊异的境地。本书的译者长序全面介绍了策兰的生平和创作,揭示了策兰一生的精神和艺术历程及对我们时代的启示;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王家新,诗人、翻译家,策兰在中文世界的主要译者、也是第一个策兰作品中文译本《保罗·策兰诗文选》(2002)的主要译者。多年来,他的创作和翻译,包括对策兰的倾心翻译和研究,已在中国诗歌界、文学界和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不践约书

张炜 著

《不践约书》是茅盾奖得主、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张炜的重磅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虽然以诗歌为表现形式,以爱情为呈现线索,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概念和边界,作家调动人文、思想、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综合手段,以强大的精神背景和调动超出常人的写作能量,打造出的一个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复合性文本,可以视为其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最新、最全、最严谨增订版本,由苇岸生前挚友、著名作家冯秋子受苇岸家人委托,历经数年整理、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倾力呈献。新增苇岸遗著:散文、随笔20篇、诗歌22首、书信1封、译文2篇,共计45篇(首);此外,延用的苇岸《后记》,附录的《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和《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对于记录苇岸生平和研究苇岸及其创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和翔实的史料信息。

#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 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

骆一禾著;陈东东 编

骆一禾,一位被低估的诗人、编辑和批评家。《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是由骆一禾的代表诗作、诗歌评论、书信等汇编集成。精选收录骆一禾代表性短诗59首、中型诗14首、“祭祀”系列诗9首、长诗《世界的血》,诗论及创作论6篇,诗歌评论5篇,书信7篇。从诗歌到文论,从评论到书信,全面立体呈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时代的文艺风潮。# 曹雪芹的遗产:

作为方法与镜像的世界

计文君 著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

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曹雪芹的疆域:

《红楼梦》阅读接受史

计文君 著

《曹雪芹的疆域:<红楼梦>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碗和钵

庞培 著

《碗和钵》是一本跨界表达的散文作品,分为“碗”与“钵”两部分,从人们日常生活器具碗和钵谈起,论及艺术家杨键水墨画作品“碗”“钵”系列,通过庞培、杨键两位艺术大家的思想对话与交流,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相互阐释和表达,揭示碗和钵形象的象征内涵及其背后的哲学逻辑。# 戏出年画(上下)

王树村 著;汉声编辑室 编辑设计

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德]保罗·策兰 著;王家新 译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 问题之书(上下)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 相似之书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