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管清友:财富管理大爆发,买方投顾正当时

时间:2021-04-13 14:46:54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管清友:财富管理大爆发,买方投顾正当时 来源:如是金融研究院

2020年是财富管理的超级大年,由于全球经济低迷、宽松浪潮开启、地产调控升级等因素影响,居民资金跑步入市,权益市场如火如荼,公募发行创下历史新高,财富管理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未来十年,中国资本市场还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机会,一个全新的财富管理大时代已经开启,财富管理已成为银行的战略必争之地。随着居民财富配置逐步向权益资产倾斜,自然会对服务机构的投研能力、资管能力和风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银行向买方投顾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

01. 最好的时代:财富管理迎来爆发式增长

要说2020年什么最火,金融领域非公募基金莫属,新成立基金数量超过1300只,发行规模突破3万亿,刷新历史记录,接近前三年的总和,而且赚钱效应明显,不少新发基金回报超过50%,资产大年当之无愧。

虽然2021年春节后资本市场出现了快速的调整,回撤明显,但这更多是对年前机构抱团极致行情的修复,绩优龙头股涨多了需要之前来消化高估值。虽然这波调整并未结束,2021年由于流动性边际收紧是资产小年,但这些短期变化并不改变我们长期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观点,中国仍是全球资产高地。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判断:

第一,全民资产大腾挪,从房地产转向金融资产,财富管理需求旺盛。过去由于房价涨多跌少,地产是居民配置最多的资产,占比高达59%,而股票和基金等金融资产占比只有2%,远低于美国的34%。去年以来,房地产重磅调控密集出台,三道红线规范房企融资,两条红线规范房贷管理,热点城市采取积分摇号保障无房家庭,银行严查经营贷消费贷违规进入楼市,投机炒房的时代宣告结束,家庭储蓄资金将加大金融资产配置力度,增量资金入市,给A股引入新的活水。

第二,全球流动性过剩,负利率是大势所趋,资产市场繁荣相对可期。从趋势上看,全球负利率是确定的,而且会越来越近。这是因为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主要经济体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新技术无法短期之内实现革命性的变化,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欧洲、美国、日本已经在践行MMT,全球利率的长期下行是大方向,这是很重要的外部推力。再加上国内资管新规实施在即,打破刚兑成为常态,会加速无风险利率下行,有利于提升股票的长期估值中枢,造就资产市场未来十年的繁荣。

第三,注册制改革全面推进,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丰富资产配置选择。中国正在进行以注册制改革为核心的资本市场改革,注册制相当于把整个中国股市从过去的“供销社模式”转向了“超市模式”,会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资产选择。同时随着A股基础制度越来越完善,发行越来越透明,监管越来越规范,内部拉力会助力上市公司质量提升,价值化投资优势凸显。

由此可见,在资金、利率、改革三大因素的驱动下,未来十年A股慢牛格局已经开启,资本市场长期趋势向好,财富管理迎来爆发式增长,前景向好。各大银行也在加速向财富管理转型,立志做大做强财富管理。从披露的上市银行年报也可以看出,各大银行财富管理业务迎来大丰收,已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以光大银行为例,2004年,开创性推出国内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2018年推出市场首只完全符合资管新规的净值型理财产品——“阳光金日添利1号”,后续不断优化净值型理财产品体系,全方位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配置需求,在财富管理转型中具有领先优势。

2020年,光大银行财富管理转型成效进一步凸显,特色不断强化。全年个人财富管理规模63亿元,同比增长65%,贡献了非卡类业务收入同比增量的86%,特别是理财手续费收入同比高增297%。另外,银行代销基金规模显著提升,其中光大银行增速位居前列,公募基金销售规模是上年的3.2倍,私募多策略净值型产品是上年的4.5倍,逐步成长为主要的盈利贡献点。

02. 必然的选择:买方投顾转型是大势所趋

财富管理大时代已经到来,需求端由于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财富管理需求十分旺盛,不断释放,这为财富管理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反观供给端,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这是因为供给方多为传统的金融机构,牌照红利明显,扮演的是营销推荐的角色,很难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供需矛盾不断加剧。

财富管理的核心是“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普通投资者金融知识匮乏、风险意识薄弱、信息严重不足,很难从成千上万的金融机构、数十万种的金融产品 中挑选出最合适的篮子。对于金融机构,不仅要让投资者的鸡蛋装进自己的篮子,还要让投资者对篮子有清晰的认知。简而言之,就是买方投顾,站在客户的立场为其提供服务,提前告知投资者潜在的收益和背后的风险,带领投资者看懂这些涉及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并基于自身的风险偏好综合评估后,做好相对正确的资产配置选择,这也是欧美国家财富管理的主流形式。因此,财富管理从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转型是大势所趋,外资金融牌照的开放也会加速这一进程。

近年来,银行积极布局财富管理,此时抢占先机,加速买方投顾转型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先看必要性,一是让利实体经济后,银行非息净收入增速开始放缓,需要有新的增长点;二是银行现有产品与服务严重同质化,急需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三是资管新规即将正式实施,高净值客户服务能力有待增强。再看可行性,一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相继成立,主动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在资产配置领域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银行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客户基础坚实且极具黏性;三是银行有庞大的线下投顾服务系统,还有相对完整的客户经营服务机制,有条件向主动投顾转型;四是已有银行获得基金投顾试点资格,向买方投顾转型有先发优势。

03. 全新的蜕变:银行加速布局买方投顾业务

未来十年是中国股票价值投资的黄金时代,也是财富管理行业竞争的最后一个弯道。买方投顾转型是银行换道超车的绝佳机会,对银行而言,也是一次全新的蜕变。买方投顾可以接受客户的全权委托,制定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投资组合策略,这对投顾的宏观政策解读、经济周期判断、大类资产组合等专业资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买方投顾转型初期,要实现从营销推介到资产配置的转变,从卖方投顾转向买方投顾的转向,打通资产管理—投资顾问—产品销售的业务链条,对银行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2018年光大银行就开创性提出了财富管理3.0时代,确立了打造一流财富管理银行的战略愿景,推出E-SBU生态圈战略,一直敢为人先,守正突破,推动财富管理向买方投顾转型。

一是丰富产品体系,加速净值化转型。这是买方投顾转型的基础,也是资管新规对银行的新要求。光大银行以打造好“产品容器”为抓手,围绕“七彩阳光”净值型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了覆盖日、月、季直至5年期的多期限选择的固收产品线;通过阳光橙中混产品、阳光红权益直投,加大权益产品布局,发行阳光红卫生安全、300红利增强、ESG行业精选等权益类产品,提高理财产品权益投资的活跃度。同时强化与头部基金公司的战略合作,打造公募基金代销品牌,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类私募产品体系,推动“家族信托+债券定制+全权委托”的定制服务,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满足群众的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

二是加强投研能力,构建多元化投资策略。资产配置能力是买方投顾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银行相对薄弱亟待加强的领域。除了常见的股票、基金、债券等投资品种策略研究,光大银行还积极布局资管计划、国债期货、跨境业务,不断开拓并表型产品等新投资品种,研究储备公募REITs投资机会,落地“多策略、全天候的大类资产配置+组合投资”的投资策略,加速非标业务转型发展。

三是推进板块协同,探索高质量联动。银行通过加强与集团其他板块联动,不仅能升级产品体系,还能通过集团赋能打通服务体系,有助于打造财富管理银行。光大理财与光证资管积极探索高质、高效的业务协同方式,创新落地了行业内首款银行主导的MOM产品——光证资管阳光睿盈(MOM)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与光大期货携手创设落地了科创及创业板对冲打新产品,协同光大证券、光大信托落地了7期“光证资管-光大信托美好生活系列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等,协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9.6%,迁徙引入对公客户3100客户,零售客户145万户,成效显著。

四是强化风险管控,加大安全边际留存。主动投顾的基础和核心是信任,信任边际的前提是安全边际,做好风险管理是第一要务。光大银行坚持全面覆盖、全流程、各司其职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积极的风险管理政策,坚守合规底线,在“组合+分散”原则基础上,建立风险因子识别、计量、报告、管理与动态平衡能力,发挥智能风控中心技术优势,持续推进流程梳理,提高运营质效。2020年光大银行不良贷款额和不良率实现双降,这是自2012年以来首次实现双降,不良率降至1.38%,自2015年首次实现降低,风险预警和风险化解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五是科技赋能金融,打造一站式资管平台。数字化赋能全业务板块,通过构建包括数字线上化平台、大数据平台、投研一体化平台、资管运营平台等的一站式资管平台,可为买方投顾提供诸多便利。光大银行制定了公司科技发展3年规划,形成了“ITBP-ITPM-DevOp”+“安全-架构-开发-运维-数据”的多层面、多领域、立体化的服务体系,为各业务板块提供科技力量支持。财富管理板块,上线了“财富AI+”项目,在业内第二家实现手机银行AI智能视讯鉴证功能,实现了全量私募产品在手机银行客户端7*24小时的在线销售,高效便捷。

综上所述,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黄金时代,财富管理是银行转型的战略选择。随着财富管理需求的持续释放,供需矛盾会进一步凸显,倒逼财富管理从卖方投顾转向买方投顾。银行作为财富管理行业的重要参与方,有条件也有能力实现买方投顾破局,当务之急是丰富产品体系、加强投研能力、推动板块协调、强化风险管控、引领科技赋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