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水滴在商业闭环“破裂”后能否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水滴公司向美国SEC递交招股书,准备在纽交所上市,估值或达百亿美元。高盛、摩根斯坦利、美银美林为承销商。
招股书显示,自2016年成立以来,水滴发展迅速,近两年营收增速保持100%以上。与此同时,公司亦成为资本宠儿,截至IPO前已完成五轮融资,投资方不乏腾讯、IDG、高榕、点亮基金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多轮融资“补血”背后水滴尚未实现盈利,且公司亏损呈扩大态势。且令人咋舌的是亏损背后是水滴加大购买第三方流量、销售营销费用增加所致。
事实上,一直以来,水滴旗下水滴筹作为公益平台获客成本比较低,主要起到引流作用,且由此公司构建了水滴筹+水滴互助+水滴保的“商业闭环”模式。然而伴随着流量红利见顶,公司自有平台水滴筹、水滴互助获客增长乏力,水滴近年来不得不逐渐加大第三方流量平台,大规模烧钱营销。
而此前3月,水滴互助在监管严查持证经营背景下被关闭或也倒逼水滴对第三方流量平台的“依赖症”。
“慈善”面具下水滴营收3年增长15倍
资料显示,IPO前,水滴旗下主要有水滴筹、水滴互助(已关闭)、水滴保三大板块。其中作为水滴公司旗下最广为人知的平台,水滴筹多年来凭借“0”服务费发展成国内最大个人大病求助平台,也一度被认为是“公益慈善”机构。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超过3.4亿人通过水滴筹平台向超过170万名病人捐赠了总计超过370亿元的资金,这一众筹金额在中国当年所有医疗众筹平台中排名第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水滴本质为商业机构,其最核心的商业模式是基于水滴筹来吸引流量后通过刚刚关闭的水滴互助形成保险教育意识从而引流保险。水滴筹作为旗下业务之一只负责引流,实际并不给公司创造营收,公司的营收主要依赖水滴保等其他几个业务。
招股书显示,水滴近年来营收不断飙升。2018年公司营收为2.381亿元,2019年增长534.6%至15.110亿元;2020年则进一步增长100.4%,达到30.279亿元(约合4.641亿美元)。
具体来看,水滴的营业收入主要是由佣金收入、管理费收入、技术服务收入几大部分构成,其中通过水滴保分销保险的佣金收入占比较高,2020年占总收入近9成。
2018-2020年,水滴保分别实现了9.73亿、66.68亿和144.26亿的首年保费收入,带给水滴的营收分别为1.22亿、13.08亿和26.95亿。
据悉,截至2020年12月31日,水滴已与62家保险公司合作,提供200种健康和人寿保险产品,累计已支付保单计数达到3070万。
快速发展同时水滴不乏获资本追捧。自2016年成立以来,水滴公司已完成5轮融资,总额约为32亿元人民币。
2016年5月,水滴公司获腾讯、美团点评、IDG资本等5000万元天使轮投资;2017年8月,完成1.6亿人民币A轮融资,由腾讯、蓝驰创投联合领投;2019年3月,完成了B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近5亿元,由腾讯领投,高榕资本、IDG资本等跟投;2019年6月,水滴完成超10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腾讯继续跟投,累计融资金额超17亿元。
最近一轮为2020年8月所获超2.3亿美元D轮融资,瑞士再保险集团和腾讯联合领投,IDG资本、点亮全球基金、高榕资本等老股东跟投。
目前,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水滴保总经理杨光、水滴筹总经理胡尧核心管理层持有26.4%股权。此外,腾讯、博裕资本、高榕资本、瑞士再保险分别持股22.1%、11.9%、6.5%、5.7%。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广受资本追捧,水滴的商业和盈利模式仍有待考验。
依赖第三方流量平台,水滴难止亏损态势
招股书显示,虽然营收高速增长,但水滴目前尚未实现盈利,多轮融资“输血”下公司近年来亏损仍呈不断扩大趋势。
2018-2020年,水滴的净亏损分别为2.092亿元、3.215亿元、6.639亿元,2020年的亏损直接增加了107%,三年累计亏损约11.9亿元。这对于趋利的资本方来说显然是难以接受的。
对此,水滴表示亏损主要来自于营销费用以及因涉足保险业务带来的成本增长。2018-2020年,水滴营销费用分别为1.8亿元、10.6亿元、21.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均在70%左右。
事实上,作为公司引流平台,水滴筹的获客成本一直较低。据2018年数据,水滴筹平均获客成本仅0.3元,同期淘宝获得新用户至少78元,京东104元,拼多多要54.71元。
然而伴随着近年来流量红利见顶,自有平台获取新用户越来越难,而为了业务发展,水滴不得不依赖第三方流量平台。
由招股书也可看出,水滴公司起家的水滴筹业务在整体流量占比上逐年下跌,目前对保费贡献最大的渠道已经变成了第三方流量渠道,包括短视频、公众号等。
具体来看,2018年,水滴第三方流量渠道带来的首年保费只有1800万元,占比1.9%,同年,众筹和互助总计贡献保费8.28亿元;到了2020年,来自第三方流量渠道的首年保费已经达到64.74亿元,占比44.9%,而众筹+互助的首年保费只有23.93亿元,占比16.6%。
同时,水滴自然流量和复购率也逐年上涨,2018、2019、2020年占比分别12.96%、29.77%和38.53%。
而对第三方流量渠道的依赖,直接导致了水滴营销费用攀升、亏损扩大。据悉,水滴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由2019年的10.6亿元增加101.7%至2020年的21.305亿。
水滴互助关闭,商业闭环“破裂”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门槛低、便利性、巨大流量等优势,水滴互助为代表的网络互助一度野蛮式生长。然而伴随着监管打击非持牌经营下,网络互助接连迎来关停潮,水滴互助也于今年3月关闭。
事实上,水滴筹、水滴互助和水滴保一直是水滴并驾齐驱、互为补充的“三驾马车”。其中水滴互助除了作为从水滴筹引流到水滴保搭售保险之间的关键桥梁外,其本身也会给水滴带来一定流量。据悉,水滴互助关闭前分摊人数曾达1300万,仅次于相互宝和美团互助。
与此同时,对于互助计划,水滴也会按照相应金额固定费率收取额外的计划管理费,从2019年开始收取手续费,2019年-2020年分别收取管理收入5650万和4020万。
由此可见,伴随着水滴互助的关闭,水滴营收来源减少同时亟待寻找新场景进行流量转换,未来对第三方流量平台的“依赖症”或将愈加明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各互联网公司在监管的要求下关停互助背后也反映了监管层对所有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的意向。这意味着,水滴公司如果想要未来业务不受约束拿到牌照就显得非常关键。
事实上,水滴公司虽然做着保险相关的业务,但本质上并不是一家保险公司,水滴保险商城拿到的是全国性保险经纪牌照。
对于一家类保险公司而言,水滴或许也需要一张保险牌照来证明自己的“身份”,毕竟目前只拥有保险经纪牌照,相当于“流量中介”,大头还是被保险公司拿走。
而一旦有了保险牌照,保险商城可以与入股企业合作开发产品,如此一来,水滴不仅可以拿入场费,还可以拿“提成”,一举多得。
其实早在去年8月,水滴被传将曲线入股互联网保险公司安心财险,不过随后11月又传出,水滴曲线入股“美梦”最终没有通过监管审批,由此拿下互联网保险牌照搁浅。
一边是流量红利见顶、依赖的第三方流量平台营销费用飙升带来业绩的持续亏损,一边是进军保险牌照未果,水滴在此时上市是否能够得到资本的青睐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