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比维C、烟酰胺美白效果更强,光甘草定有哪些应用特点?
科学传播时代到来,“成分党”兴起,功效性护肤品高速增长。“高山流水”的故事越来越难以打动消费者,对品牌而言,针对具体皮肤问题、基于原料与配方的解决方案才能构筑起真正的产品力乃至品牌力。为此,聚美丽特别推出“成分特辑”系列文章,专注解读原料成分,持续输出科研内容。敬请关注~
“对于化妆品功效成分而言,安全是首要原则,其次才是功效。”一位国内顶尖的皮肤科专家曾这样公开表示。此前,聚美丽成分特辑介绍过左旋维C和氨甲环酸这两种功效成分,实验证明它们都具有显著的美白效果,但同时,它们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都存在一些应用难点。相较于前两者,提取自光果甘草的光甘草定,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安全有效,且最昂贵的美白功效成分。
光甘草定一度被誉为“美白黄金”,其盛誉一方面在于美白功效确实无可比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光甘草定的提取难度和稀缺性。植物光果甘草是光甘草定的来源,但光甘草定只占其整体含量的0.1%-0.3%,也就是说1000kg的光果甘草仅能获得100g光甘草定,1g的光甘草定与1g的实物黄金等价。
在高分纪录片《本草中华》的容颜篇中,也讲述了光甘草定对美容的直接作用。实际上,国外的高端护肤品早已经开始使用这一成分,如迪奥、赫莲娜、兰蔻等产品中都可以发现。而在国内,目前只有少数崇尚自然的品牌,或主打中草药概念的品牌在使用。
光甘草定是中草药原料的典型代表,由日本发掘其美白功效
光果甘草是甘草属的一种植物。中国是世界上中草药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用于临床的中药材有五百多种,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甘草。据统计,甘草使用率在79%以上。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算起,甘草入药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始载于公元前200年的古书《尔雅》中,药用始见于汉朝《神农本草经》,南朝医药家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称甘草为美草、蜜草、国老,并誉之“众药之王”。
由于应用历史悠久,伴随着很高的美誉度,人们对于甘草价值的研究范围不仅突破了地域限制,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扩大。据研究表明,在亚洲地区,特别是日本消费者对含有中草药活性成分的化妆品十分崇尚,《日本泛用化妆品原料》中记录了114种中草药化妆品原料,在日本含有中草药成分的化妆品已达200种。
1989年,日本皮肤研究所Marazen从光果甘草中发现并提取出了光甘草定,光果甘草系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化学成分有三萜和黄酮类,还含有少量生物碱、木质素、香豆素、挥发油和多种氨基酸。它被广泛用在医学和食品领域,具有化痰润肺、抗炎抗菌等作用。光甘草定是从光果甘草中提取的黄酮类成分,主要存在于光果甘草的根部及茎部,具有美白、抗菌和抗氧化功效,可作为一种应用价值高的化妆品原料。
这家日本研究所证明了光甘草定具有强大的美白功效,于是将其用于美白化妆品添加剂,随后,光甘草定在美白领域成为一大焦点。目前,生产光甘草定的厂商还是以国际厂家居多,比如美国的Sabinsa就是较早的生产商之一。
现如今,光甘草定已在化妆品美白上广泛应用,而在国内最新修订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中,光甘草定历经多年,终于被列入目录之中。但由于其提取难度高,产量稀少,并且国内生产光甘草定的厂家并不多,也是该成分的价格居高不下,品牌一直没有着力推广的原因。
公认具有超强美白功效,但实际应用上有哪些难点?
甘草提取物的疏水部分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光甘草定作为其疏水部位的主要成分,对黑色素的生成有抑制作用,还具有抗炎、抗氧化的功效。
有实验数据表明,光甘草定的美白效果是普通维C的232倍,比氢醌高16倍,是熊果苷的1164倍。在如何做到更强的美白功能上,光甘草定给出了三种不同的途径。
1.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光甘草定最主要的美白机制是通过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把一部分酪氨酸酶从黑色素合成的催化环中带走, 阻止底物与酪氨酸酶的结合, 从而抑制黑色素的合成。
2014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的王瑞雪等人在《日用化学工业》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比了三种常用美白剂,光甘草定、烟酰胺和VC乙基醚,通过测量吸光度来反映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各美白成分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光甘草定 >烟酰胺 >VC乙基醚,其中光甘草定的影响最显著。
△截图自相关文献2.抗氧化作用
光甘草定本身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实验证明它具有与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相似的清除氧自由基能力,与维生素E相近,既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又能抑制多巴色素互变和二羟基吲哚羧酸氧化酶的活性。
有研究表明,在0.1mg/ml的浓度下,光甘草定能作用于细胞色素P450/NADOH氧化系统,清除67%浓度的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3.抑制炎症因子,对抗紫外线
目前,对于光甘草定在研究紫外诱导的皮肤光老化的研究报道的较少,2021年,在核心期刊《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对光甘草定脂质体通过抑制炎症因子从而改善紫外线光引起的红斑和皮肤病进行了研究。光甘草定脂质体可用于改善生物利用度,细胞毒性较小,同时黑色素抑制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因此,可作为局部治疗剂,通过抑制炎症来对抗紫外辐射引起的皮肤损伤,这或许为美白防晒产品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
△截图自于相关文献1998年,日本研究者Tomohiro Yokota对光甘草定黑色素和炎症抑制进行了一项研究,将光甘草定化学结构中不同位置的两个羟基进行取代后,结果显示,4′位羟基相比于2′位羟基,对黑色素合成的抑制作用的影响程度更大。而当两个羟基都被取代时,光甘草定即失去了抑制黑素生成的作用,这一研究指明了光甘草定美白作用的化学部位。
综上所述,光甘草定的美白效果得到了公认,但它的自身性质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在护肤品的添加应用中对生产制作工艺的要求特别高,目前通过脂质体包裹技术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而且,光甘草定脂质体能够预防紫外线引起的光老化,但是这个功能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实验来证实,也需要研究应用工作进行落实。
光甘草定含量比较少,且提纯工艺比较困难(目前文献报道的常用提取方法包括乙醇提取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种种客观因素导致其在应用上存在限制。现阶段,将现代分离技术运用在提取甘草药渣,实现单一成分的精细分离,是光甘草定的主要发展方向。
含有光甘草定的护肤品,以成分复配的形式为主
国产品牌谷雨定位“自然护肤”,光甘草定是其首要护肤成分。谷雨具有一个系列的光甘草定产品线,其光感修护精华水中除了含有光甘草定,还有抗坏血酸葡糖苷、二裂酵母发酵液等其他美白成分,以及尿素囊等抗炎成分,这些活性成分的安全指数都比较高。谷雨也是《本草中华》推荐的护肤品牌。
由配方师十九自创的品牌“秘色草”,推出的光甘草定精华乳液主打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该产品在成分上较高比例添加了光甘草定,并配合姜黄根、柑橘果皮等成分,在确保温和的前提下,呈现出美白功效。经过一次产品升级,其光甘草定精华乳液的成分增加至31种,通过增加功效成分的种类,更好地协调成本和产品功能的匹配程度。
主打本草养肤理念的国产品牌相宜本草,研发了一系列以中草药为原料的护肤品。在其明星单品红景天焕亮精华液中,使用了脂囊包裹的红景天,并同时配合光甘草定、白芨、茯苓等植物活性提取物,具有不错的抗氧化、抗皱纹、美白和提亮等功效。
创立于2018年的国内新锐品牌HBN,其熊果苷精粹水入围2021天猫金妆奖年度TOP品牌超级成分奖。该产品主要成分是三种针对酪氨酸酶活性的美白功效成分,熊果苷+光甘草定+乙基抗坏血酸,可以配合防晒霜使用。
法国功效性护肤品牌欧敏肤,追求极简配方,每种产品的成分控制在十五种以内。据了解,欧敏肤的美白产品中基本都添加了光甘草定作为辅助成分,其美白祛斑精华获得2021年天猫金妆奖的最佳科技奖。
这款精华中选用脂溶性的VC IP和光甘草定作为主要美白成分,通过光甘草定的抑制酶酪氨酸酶活性,VC IP抑制并还原黑色素,协同达到美白功效。此外,还选用了吴茱萸果,猕猴桃等起到代谢黑色素的作用,同时能最大限度提高敏感肌的适用性。
日本高丝旗下的护肤品牌雪肌精,主打植物精华护肤,其美白系列产品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很高。雪肌精修护精华也配合使用光甘草定和熊果苷等具有显著美白功效的成分,还添加了岩蔷薇、魁蒿等植物抗氧化活性成分,是目前该品牌旗下美白精华中价格最高的产品。
光甘草定无疑具有非常好的美白效果,但由于在提取和含量上存在困难,其原料价格也令人望而却步。在化妆品研发中,控制成本的工作与科技含量和科学工艺直接挂钩。因此,通过选取有效成分,在复配中组合使用光甘草定,既能够控制配方的成本,也能达到安全有效的品质,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此外在研发层面,关于光甘草定脂质体的研究以及最新的提取技术,也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瑞雪, 赵珍, 钟雁,等. 几种常用美白剂协同作用研究[J]. 日用化学工业, 2014,44(10):572-576.
[2]骆从艳, 慕春海, 王园姬,等. 光甘草定抑制酪氨酸酶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中药材, 2010,33(11):1776-1780.
[3]Zhang C , Lu Y , Ai Y , et al. Glabridin liposome ameliorating UVB-induced erythema and lethery skin by suppressing inflammatory cytokine production[J].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21,4(11):8-14.
[4]Yokota T , Nishio H , Kubota Y , et al.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Glabridin from Licorice Extracts on Melanogenesis and Inflammation[J]. Pigment Cell Research,1998, 11(6):35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