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亿永辉:濒危的物种,漏风的品控
中国人自己的“沃尔玛”,老百姓身边的菜篮子。国民超市永辉,正在失守阵地。
4月30日,永辉超市发布2020全年及2021年一季度业绩,成绩单不算好看。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一成,净利润的跌幅达到98%。公司称,考虑到自家社区团购业务烧钱的短期影响等因素,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可能出现亏损。
资本市场给出消极信号。4月30日其股价以5.57元/股收盘,下跌9.87%,总市值530亿元。
一年前,永辉的市值迈入千亿俱乐部,达到1002亿元,今非昔比。
被蚕食的主场
“超市是零售业的落脚点。”这是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很早悟出的道理。
张轩松19岁便辍学搬砖,2001年创办永辉,采用生鲜自营和直采的策略。传统渠道的流通环节较多,层层加价推高终端价格,而永辉生鲜直采的比例可达70%,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中间商加价。
供应链能力是永辉的核心优势,公司控制上游端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投资。新希望六和、上蔬集团等源头的供应商,都是其战略合作方,执行严格的存货盘点制度,对生鲜及加工类商品按月定期盘点。
电商战略分析师、海豚智库创始人李成东告诉《21CBR》,他所知道的业内在供应链上做得不错的屈指可数,除了大润发和百果园,就是永辉超市。
2020年,永辉超市的综合毛利率为21.37%,作为参照,2019年中国超市百强的平均毛利率为18%。低毛利、高耗损的生鲜品类,业界大部分的毛利维持在个位数水平,但永辉能达到13.84%。
在瞬息万变的零售江湖里,永远没有“一招鲜吃遍天”。
在2020年财报中,永辉提到,实体零售面临电子商务层出不穷的业态的冲击,可能面对的风险,就是客流的下滑和主营业务收入持续下降。“加之资本推手或电商巨头的流量饥渴,不断以‘补贴’、‘免费’等竞争手段来引流,进一步挤压实体零售业的生存空间。”
2020年,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等业态来势汹汹,线下连锁商超龙头首当其冲。全球商业咨询机构艾睿铂(AlixPartners)上海董事总经理李健向《21CBR》记者分析称,生鲜电商分流了“忙人”和“懒人”,盒马等新业态,分流了一批高端消费群体,这些直接导致了线下商超客流量、客单价的下降。
“一些品牌商,尤其是一线品牌对线下渠道的投资在减少,促销力度减弱,也进一步降低了线下商超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李健补充道。
2021年一季度,永辉的连锁超市业务明显承压,七个大区的主营收入同比均呈下降趋势,合计毛利率同比减少3.95个百分点。
这家成立20年的商超龙头,去年一整年的营收规模达到约932亿元,还能实现同比9.8%的增长,相当不易。
截至2020年底,永辉的超市业态门店1017家,正式进入千店时代,距离千亿营收,还有一步之遥。
被抛弃的物种
巨头鏖战的赛道,不进则退,永辉明白这个道理。
2017年以来,“新零售”轰轰烈烈地展开,永辉也由守转攻,开始线上化的尝试,并调整组织架构,推行“云超”“云创”“云商”“云金”的四大板块并行发展。
在这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是归属“云创”这一新零售业务板块下的新业态“超级物种”。在形式上,它是“超市+餐厅”的融合版,业态混合了高端超市+生鲜餐饮+O2O,线下门店集合销售、餐饮和仓储功能,物流使用自有配送,直接对标阿里系的盒马鲜生。
寄予厚望的超级物种,最终成为濒危物种。过去2年多时间里,超级物种经历多次调整,或缩减面积或直接关停,网点规模从高峰时的80多家,缩减至如今的20余家,在2020年财报中,永辉也并未提及“超级物种”的发展情况。
在安迈企业顾问有限公司中国区高级董事高欢看来,超级物种等新业态的模式和思路没有问题,所主打的生鲜+餐饮,这两块都属于高频次消费,在供应链和消费场景上有很多可以相互借力之处,问题在于落地不容易。
“如果一家公司自身没有做高端生鲜的丰富经验,同时也不具备餐饮经验,既想在这两块的结合上做到极致,又瞄准的是一二线城市的主力商圈,面对的竞争会非常激烈。”高欢表示。
一位业内人士向《21CBR》记者分析,永辉没有充分将自己在大商超方面的经验转为精品商超+餐饮的优势,新业态的亮点没有被大众接受,同时门店都开在核心地段,开店成本非常高,盈亏打平难度极大。
大店熄火,永辉转战mini店,加码最便利的社区生鲜场景,以对抗来自生鲜电商的冲击。其打法逻辑也从过去的跨区域开店增加覆盖度,转为深耕区域密度。不过,这条路也并不好走。
2020年上半年,永辉mini店亏了1.3亿元,减少至458家,到2020年底缩减至156家。至今年一季度,剩余门店仅为70家。
“一些传统商超,若原班人马只是想把大超市的缩小版快速复制到小地方,实际上是不work的,反而打不过当地的夫妻老婆店对本地sku的需求了解、人脉以及低廉成本。”高欢更看好传统商超采用赋能的模式进行下沉。
对于永辉目前发力的线上业务,上述业内人士认为, 其应选择与优势互补的企业联盟,“赛程已经过半,现实已不允许他们只靠自己摸索从0到1再产生新的竞争优势。”
大象起舞难,在新零售业态的激烈竞争下,留给永辉的试错时间已不多,而最关键的品控,却又偶尔“漏风”。
今年一季度,公司在福州、莆田等多地的门店,共1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但永辉董秘随后的解释却相当“霸气”,“永辉超市每天自测量达3000多批次,一个季度90天、基本上近30万次的检测中,出现15批次的不合格,你说多不多?”几日后,永辉的致歉公告才姗姗来迟。
去年,有媒体统计了下半年被国家及省级市场监管部门抽检、点名的全国百强超市门店,被点名的43家企业中,永辉以41次上榜居首。
双千亿的目标,看似咫尺之遥,但留给永辉爬坡过的坎,还有很多。
“财报故事”系列之六
(作者:何己派 编辑:陈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