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日中国·山东丨空中瞰胜利油田 看“碎盘子”里如何找石油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5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特别节目《今日中国》来到山东。在山东东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这座城市,可以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从空中来感受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融合。
山东台记者 李丛丛:我现在正飞行在东营市东营村以东约1540米处,在我的下方就是胜利油田以至整个华北油区的第一口开采出工业石油的油井——华八井。1961年它的钻探和试油的成功,打破了华北无油论,号称开篇井。
山东台记者 李丛丛:在我的不远处,有一口承上启下井——营二井,当年日产555吨原油的成绩,刷新了全国日产原油最高纪录。
山东台记者 李丛丛:除了这两口井,前面不远处还有一口胜利油田的命名井,1965年位于胜利村的坨11井放喷,日产原油1134吨,年产量相当于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石油总产量的三倍,中国第一口千吨井从此诞生,胜利油田也因此命名。
山东台记者 李丛丛:这三口井奠定了胜利油田强大的发展基础。和其他油田不同,这里被称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囊括了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油藏类型,勘探开发之难世界公认。一代代石油人凭着“骨头里找肉”的劲头,头顶蓝天、脚踏荒原,迄今已经生产原油12.5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1/5,目前保持年稳产2340万吨以上。现在油田开采已经不仅仅是在陆地上了,一台台抽油机也入驻到了海上。
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传承红色基因 实现绿色发展
山东台记者 李丛丛:坐直升机飞行几分钟就到了渤海莱州湾畔,一条末端是S形的进海路一路向东连接着海上的中国石化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8.48公里的进岛路分为实体段和透空段两部分。
山东台记者 李丛丛:在实体段的两旁,我们的地球物理勘探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放炮”勘探,他们可是发现油藏的先遣部队,通过爆破物产生的地震波分析地层结构后得出哪一层可能有油,再打探井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开采。进海路远端设计了2.25公里的透空段,将平台建设对海洋流场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保护了海中鱼类繁殖洄游路线等生态环境,实现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山东台记者 李丛丛:再往前就是我们的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了,见过这样的油井吗?黄河入海口南侧30多公里海域,高耸的油井间,几只雪白的海鸟轻巧地来回跳跃,不远处的渔船上,渔民们忙着整理满舱的收获。井在景中,景在井间。这个采油平台,只有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往下看平台上的设备和地面也是不一样的,每口井及设备仅占地0.3亩,只有地面抽油机的1/10,实现了用最小的面积开采最多的油井。
山东台记者 李丛丛:滩海陆岸采油平台处处体现着对绿色和科技的孜孜以求:油气水三条管线全封闭,确保“气不上天,水不外排,油不落地”,实现了用陆地的方式海上的标准进行采油。输送过程当中,管道上铺设了光纤测漏系统,假如原油渗漏会立即做出精确到米级的测定,及时报警,工作人员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对油井进行远程启停、对输油管线远程切断,让原油不流入到海里。在开采过程中平台也只将天然气和原油这种对工业生产有益的东西开采留下,其余的水会重新注回地层。岛上还专门建立了雨水回收装置,在平台的入口进行了加高,雨水落到平台之后会进行集中回收。
山东台记者 李丛丛:继续往北飞,就是黄河入海口。黄河在这里注入渤海,河海相拥、交互缠绕,形成了黄蓝交汇的自然奇观。当海河交汇的时候一切都变得那么平静安详,又大气磅礴。阳光照射下的海面,涂抹出一幅难得一见的天然画卷。
山东台记者 李丛丛:往西飞,现在我左手指的地方就是原黄河入海河道了,我们可以看到,黄河自西向东而来,在这里向北打了一个S形的弯,然后向东注入渤海。那么这个弯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九曲黄河十八弯”的最后一个弯了。黄河历经艰难险阻,在即将入海前显得宽厚而平静,仿佛静水深流、浩荡前行。
山东台记者 李丛丛:直升机继续沿着黄河上空飞行,现在我们看到滩地上一条条蜿蜒的曲线是水流冲蚀而成的串沟,有的像参天的大树,郁郁葱葱,枝干清晰可见,仿佛还长出了红色的树叶,不断向上生长,当地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生命树”。在这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植物叫赤碱蓬,它耐盐碱,等到秋天就变成大红色,远远望去像铺了一片厚厚的红地毯,非常艳丽。
山东台记者 李丛丛:沿河逆流而上,这里就是目前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山东台记者 李丛丛:透过飞机窗户往下看,这里长满了芦苇、柽柳等湿地植物。看到这里的景色,不由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丰富的湿地资源,让这里成为了鸟类的天堂,各类珍稀鸟类随处可见,你看,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在湿地漫步。全球8条候鸟迁徙路线,有两条从黄河三角洲经过。在这个“鸟类的国际机场”,每年迁徙经过的天鹅等各种鸟类多达600万只,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濒危鸟类持续增多。
山东台记者 李丛丛:在路南面的电线杆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的鸟巢,那么在这里筑巢的,就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它属于世界濒危物种,现在世界上的数量仅3000到3500只。自从开展湿地恢复和鸟类栖息地保护等生态工程以来,黄河口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东方白鹳已经从候鸟变成了这里的留鸟。
山东台记者 李丛丛:目前,山东已经全面启动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整合优化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8个自然保护地,规划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加强生态保护治理,把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让生态成为了东营最亮的名片。在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新模式的过程中, “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也让东营讲好黄河故事有了更加丰富宏大的命题。
(编辑 单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