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中华对角羚代言人”葛玉修: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

时间:2021-06-18 18:48:29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中华对角羚代言人”葛玉修: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

因受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的邀请要给媒体做一场分享,葛玉修早早地就来到会议室等候。他安静地坐在会议室后方的角落里,抱着公文包,里面装有他为大家准备的野生动物卡片。这些由他拍摄的印在卡片上的濒危野生动物照片是他走到哪儿都会随身带着的“纪念品”,他将这些卡片分发给每一位听众,在大家对这些动物的好奇中开启了他的分享。

葛玉修被生态环境部聘请为特邀观察员,图为葛玉修与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小山”“小水”合影 受访者 供图葛玉修被生态环境部聘请为特邀观察员,图为葛玉修与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小山”“小水”合影 受访者 供图

在电脑投影下,一张张或是飞翔、奔跑或是捕食的濒危野生动物影像展现在大家面前,他满怀激情地分享青海野生动物保护的点滴故事,很难想象,眼前的这位分享者已是68岁的花甲老人了。

1995年至今的26年里,葛玉修用镜头记录了青海境内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变迁。他250多次到了青海湖,23次前往三江源,14次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拍摄各类动物照片10万余幅,撰写反映野生动物及生存环境的文章150余篇,在全国各地进行“聚焦野生动物,关注生态环境”公益演讲560余场。

葛玉修是“绿色中国2010-2011年度人物”,今年又被生态环境部聘为特邀观察员。他说:“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由许多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生态环境不好,野生动物就会减少,生态环境好了,野生动物就会增多。”

与摄影结缘

今年是葛玉修到青海的51年,也是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48年。 他1970年从山东曹县入伍来到青海,在青海省军区服役24年。最初接触摄影始于1978年,这是他军旅生涯的第8年头,由于在部队的出色表现,葛玉修从普通兵逐步提升为连队指导员,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相机,开始拍摄反映部队生活的照片。

1979年夏天,连队出黑板报时,几个战士被黑板报的版面所吸引,围看议论,神态各异,葛玉修按下快门把这幅反映军旅生活的照片投到《青海日报》,没想到照片被采用了,这使葛玉修受到了很大鼓舞。

部队退役后,葛玉修利用工作之余,继续执着于摄影。1995年,他第一次踏上青海湖鸟岛,就被那碧水蓝天下万鸟鸣飞的场面所震撼,在不足0.5平方公里的鸟岛上,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他一下子就迷上了这座鸟类的王国,从此,在拍摄中已“出道”的葛玉修开始专注野生动物摄影。

青海湖畔正在栖息的鸟 葛玉修 摄青海湖畔正在栖息的鸟 葛玉修 摄

在拍摄观察中,葛玉修尝试理解鸟儿的情感世界,他一边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展示着他拍摄的照片,一边讲解说:棕头鸥雌雄如影相随的灵动飞舞;斑头雁啄下绒毛,垫在窝内以保持孵化温度,守护雏雁破壳而出;鸬鹚将半消化的食物存在喉下囊袋里,任雏鸟伸进头去吞食……

2002年,他牵头办起了青海省第一个生态民间网站“青海青”,让人们了解关爱野生动物,传递环保理念,用影像保护自然。葛玉修识鸟、爱鸟、护鸟的行为,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和社会的肯定,媒体赞誉他为“青海湖鸟王”,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请他为特聘专家。

成为中华对角羚代言人

1997年11月下旬,葛玉修在去青海湖拍摄的路上,在布哈河口,偶遇7只黄褐色像羊一样的动物,排成一线在草原上奔驰。

“葛老师,普氏原羚!”同行的青海湖保护区干部大声喊道。葛玉修赶忙举起相机抓拍下来,后经专家认定,正是这张照片,填补了“普氏原羚”图片的空白,葛玉修成为中国第一个拍摄到普氏原羚的人。

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 葛玉修 摄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 葛玉修 摄

当时普氏原羚仅存不到300只,是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极度濒危物种。拍摄到普氏原羚的兴奋之余,也使葛玉修下定决心,要挽救这一极度濒危物种。从此以后,开始了他漫长的环境保护之旅。

葛玉修对“普氏原羚”进行了长时期观察、拍摄,查阅资料,追踪研究。从青海湖畔走访牧民,到科研院所请教专家,了解“普氏原羚”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分布状况,比较系统地掌握了该物种的前世今生。葛玉修利用开会、出差的机会,十余次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请教于普氏原羚方面的专家、学者,反映情况,提出保护意见和建议,同时,他还参与了中外专家对该物种的野外考察。

葛玉修在追踪研究中了解到, “普氏原羚” 是因被沙俄时期自然博物学家普热尔瓦尔斯基在1875年首次发现而命名。然而,普热尔瓦尔斯基还是一名职业情报军官,披着探险队的外衣先后4次来到中国,不仅窃取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情报,绘制了进攻中国的路线图,大肆掠夺我国西夏文物、动物标本,还凶残杀害40名藏族同胞。

“中国的物种,叫着对中国有罪恶的外国人的名字,连当地人都不知道,这是一种民族的悲哀。”葛玉修认为,在爱国主义情怀的驱动下,考虑到普氏原羚为我国所独有,其雄性长着一双与其他羚羊不同的、相向对弯的黑色环棱状犄角,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于2004年8月,撰文呼吁普氏原羚应有一个中国名字——“中华对角羚”。

2006年开始,葛玉修连续向青海省委、省政府发出《建立中华对角羚专属保护区》《将中华对角羚定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吉祥物》《关于加强中华对角羚宣传、保护、利用》等8份决策参考。他也多次向青海省委、省政府、省政协领导汇报羚情,一次又一次向林业、环保、旅游等机关部门和媒体反映情况。

葛玉修说:“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指向标,尤其要把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放到突出地位。中华对角羚应作为青海动物多样性的标志之一。”

在葛玉修的全力呼吁下,2006年,第五届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组委会,采纳了葛玉修的建议,将中华对角羚确定为“环湖赛”吉祥物,制作成卡通“多吉”形象,扩大了中华对角羚在国际上的影响;第一个“中华对角羚特护区”于2007年12月在青海湖北岸刚察县建立;2009年9月17日,第一个“中华对角羚保护站”在刚察县哈尔盖镇挂牌成立。

为生态环境保护发声

如今,世界濒危动物普氏原羚(中华对角羚),种群数量已经得到较大恢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上世纪 90 年代普氏原羚仅剩 300 只,经过多年的保护,数量已超过 2000 只。

多年与葛玉修一起拍摄中华对角羚的邢合顺说:“他是真的把野生动物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正因为如此,野生动物不仅仅是葛老师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他生命里的一部分。今天,在众多关心、爱护中华对角羚的热心人士帮助下,这一濒危物种的数量逐渐增加,正在摆脱濒危消亡的危险,我们应该记住,有一位老人一直在陪伴着他们。”

由于葛玉修对挽救、保护中华对角羚的贡献,2009年12月被刚察县政府聘请为“中华对角羚保护站荣誉站长”;2016年7月,青海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聘请他为“资深会员、中华对角羚代言人”,当选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被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评为“绿色中国2010-2011年度人物”。 今年“六五环境日”当天,他又被生态环境部聘为特邀观察员。

通过对一种濒危物种的认知和保护,葛玉修意识到,所有的野生动物都需要关注和保护。从守望一种野生动物,到守望青海高原上的所有野生动物,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自己去带动周围的人,引起人们对整个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重视,葛玉修说这就是他穷尽毕生精力所要做的事情。

6月的青海湖畔,“半池清水半池鱼”的湟鱼洄游产卵奇观正在上演,仅存于青海湖周边的濒危物种普氏原羚也在此栖息。

“若干年后,就是我走不动了,拍不成了,即便我坐在沙发上,也会享受沙滩的美好,即使躺在床上,我也能感受到草原的辽阔。那些美好的往事、美妙的记忆,都将成为我一生遥远的冥想。”葛玉修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