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邮电报
中国电信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幅珍贵的照片,记录着1951年北京国际电台中央发信台的落成。该台是新中国第一个重点通信建设工程,2019年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这张照片,也是中国无线短波通信史的见证。
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边远地区和国际间的联系问题,短波通信是唯一手段。1950年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电信会议决定兴建北京国际电台中央发信台。1951年6月,发信台建成,总占地面积16万平米。时任邮电部部长朱学范亲临视察,认为发信台兼具民族和时代特色,技术先进,规模空前,堪称“东亚第一”。时任邮电部副部长王诤亲自为汉白玉奠基石手书了“邮电部中央无线发信台”的题字,至今仍保留着。北京国际电台中央发信台的建成,标志着以北京为中心的国际无线电通信枢纽正式建立。
作为国家一级通信要害单位,北京国际电台中央发信台负责新华社国内无线短波新闻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等广播传输业务以及国内长途通信电路传输业务,信号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包括港、澳、台地区。它还先后担负了亚太地区和平会议、日内瓦国际会议、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周恩来出访亚非拉十四国、邓小平访美等重大事件的通信保障任务。
短波通信在相当长时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承担边远地区和远距离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短波通信逐渐被微波、光缆和卫星通信所取代,但在灾害、气象、水情等特殊场合和特殊领域,短波通信依然发挥着作用。在我国首次南极科考中,北京国际电台中央发信台通过短波与“向阳红”号科考船保持联系,1985年1月8日,北京与南极中国考察队无线电话通话成功,通话距离一万七千多公里,是中国电信史上最远距离的短波通信。
2007年,北京国际电台中央发信台机房被改建成短波通信业务展示厅,详细介绍了北京无线通信的发展史。机房内展示了曾经承担过重要任务的短波发信机及主要配件和测试工具。作为中国无线短波通信领域的奠基石和里程碑,北京国际电台中央发信台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因,具备科技、经济、艺术等多元价值,2019年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
编辑:闫瑾梁晨
监制:夏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