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通信信息报
最近几天,国内生鲜电商行业的两家龙头企业陆续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每日优鲜选择了纳斯达克,而叮咚买菜则选择了纽交所。
然而,先上市的每日优鲜虽然占据了生鲜电商第一股,但股价却在上市当天就破发,开盘暴跌25%,一度跌至40%。接着,叮咚买菜将其美国首次公开招股(IPO)融资规模较早些时候设置的目标削减超过70%。根据文件显示,叮咚买菜现在计划通过这次IPO最高筹集9440万美元资金,而此前设置的筹集额度目标是3.57亿美元。
可以说,两家生鲜电商企业的上市并不顺利,也体现了现在资本市场对中国流量创业公司的态度。
简单分析就可以看到,每日优鲜与叮咚买菜是难兄难弟,任何的相互指责的分析都是五十步笑百步。两家公司上市的基本理由无外乎一点,大家都缺钱了。
在每日优鲜的招股书中显示,营销费用从 2018 年 34.9%,降至 2020 年的9.6%。与之相应的是,有效用户数也在 2020 年下滑了80 万。进入 2021 年第一季度,每日优鲜的有效用户数再度大幅下滑 78 万。
2018-2020年,每日优鲜分别净亏损22.32亿元、29.09亿元和16.49亿元。持续亏损导致每日优鲜经营活动现金流维持净流出状态,2018-2020年分别净流出17.24亿元、19.67亿元和16.12亿元。
叮咚买菜的业务数据看起来比每日优鲜要好一些。2020年,叮咚买菜的GMV(交易额)和营业收入分别为130.32亿元和113.36亿元,约是每日优鲜同期数据的两倍。
在2019年至2021年第一季度期间,叮咚买菜的经营亏损分别为17.41亿元、31.62亿元和13.34亿元。叮咚买菜2019年至2021年第一季度期间共亏损62.37亿元。
每日优鲜成立于2014年,而叮咚买菜则成立于2017年。根据招股书,2018年至2020年,每日优鲜的总营收分别为35.5亿元、60亿元和61.3亿元。叮咚买菜2019年的营收为38.8亿元,但该项指标在2020年大幅增长至113.4亿元。2021年一季度,叮咚买菜实现营业收入38.02亿元,是每日优鲜的2.5倍左右。
但是,叮咚买菜这样的GMV是以牺牲客单价来获取的。数据显示,叮咚买菜客单价大概为65元,同周期内每日优鲜则接近百元,两家公司走了不同路线。在叮咚买菜以低价产品和高市场费用刺激增长时,每日优鲜则希望能够对烧钱止损,将有持续购买力的中产以上用户筛选出来。
前置仓的好处自然是发货快、市场拓展灵活,坏处自然是成本高、或者成本新增、以及仓配运的一体化做不好。不过,在资本的推动下,前置仓的玩家借着“中心仓”衬以及生鲜天然高频次、广客群优势,深受大量风险资本的青睐,也给了很多流量玩家新的创业造福神话工具。
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叮咚买菜的履约费用为19.37亿元、40.44亿元和14.84亿元。其中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的外包费用分别为12.57亿元、25.15亿元和8.87亿元,分别占履约费用比重为64.9%、62.2%和59.7%。目前来看,叮咚买菜的前置仓模式更多的还是通过烧钱换发展。
曾经,在几年前的《中国企业家》年会上,盒马创始人侯毅就曾经指出,前置仓是伪命题。在运营了80多个前置仓之后,侯毅认为,前置仓模式客单价上不去、损耗率下不来、毛利率没保证。也就是说,前置仓模式,看起来离用户很近,却实际上离用户很远。
不仅如此,在生鲜电商前置仓的背后,这两年兴起了社区买菜,客单价更低,用户发展更迅速,背后依靠的资本更强悍,其实用大数据和算法的能力也更强,所以,前置仓商业模式有一点腹背受敌的感觉。
即便如此,生鲜电商依然在扩大自己的地盘。截至2021年5月31日,每日优鲜已与14个城市的54家菜场签订运营协议,并在10个城市的33家菜场展开运营,菜场改造成为每日优鲜重金投入的领域。叮咚买菜,2017年5月成立至今,4年建成1000多个前置仓。
一边是资金消耗巨大,一边是市场被侵袭,生鲜电商们急需要融资充血。天眼查信息显示,自2014年成立以来,每日优鲜先后获得11轮融资,累计金额超过160亿元人民币(约合25亿美元),其中有9轮披露金额,累计高达107亿元,投资方有腾讯投资、中金投资、工银国际、青岛国信等。其中,腾讯曾五次参与投资,上市前持股比例达7.9%。
叮咚买菜在2019年和2021年总共融资四次,最近一次是在叮咚买菜在递交IPO前,5月刚刚完成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的3.3亿美元D+轮融资。
多年来,依靠烧钱抢市场然后上市融资来表现,几乎成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创业的不二法门,也在大资本的推动下成为了创富的基本逻辑,只是,这一次轮到生鲜电商,会依然好用不?实际上,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从共享单车开始,移动互联网进入到实体经济中,这种烧钱换流量的社交商业模式就已经不灵,此后不管是咖啡还是公寓,都没有成功过一个,属于社交网络加投资横行的互联网时代早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