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夜读|野生动物进城,不是“狼来了”
最近,上海,武汉等城市,先后发现为数不少的野生貉出现在居民小区。貉,一丘之貉的貉,乍看有点像浣熊,但其实是犬科动物——汪星人的表亲。它们有些在人类的空间里低调自觉,有些不那么懂得“睦邻友好”,和人类的宠物汪星人干架……
这些“不速之客”通过接近人类的生活区域,取食人类丢弃的生活垃圾,寻找到了更简便易得的食物来源。它们的藏身环境也从洞穴和树根,变成了小区楼墙体的空隙、储藏室、煤气管道、废弃的下水道等。
人类的家园,正在成为部分野生动物的新家,这与我们通常对于野生动物的认知,有了巨大的偏差。大多数人都认为,野生动物就应该在野外生存,应该是远离人类的,是主动躲避人类的,而普通人与野生动物最近的距离可能就是动物园。
但是,环境就是如此奇妙。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迅速落入城市居民的手中。所谓适者生存,野生动物也开始快速地适应城市化了。
研究生活进化的荷兰生物学家蒙诺·施图森,就曾在2018年出版的《达尔文进城:城市丛林如何推动进化》中提到,“了解城市化与野生动物的关系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日本东北地区第一大城市仙台是大群乌鸦的家。乌鸦喜欢吃核桃肉,可是核桃壳很硬,很难啄开,聪明的乌鸦们把核桃叼起飞到高空扔下,借助核桃落地时的撞击力打开硬壳。
20世纪70年代,仙台的科学家们注意到,当地乌鸦改变了这一多年的策略。它们开始把核桃扔到道路中间,让来往的车辆碾压。也就是说,这里的乌鸦已经懂得把汽车当成“核桃钳”了,这正是动物适应人类的生活环境,并为己所用的鲜活例证。
此外,很多野生动物进了城,可能因为日子过得还不错,甚至快速体现出了和野外亲戚的生理差别。
一项美国研究调查了过去 100 年来小型城市哺乳类动物的头骨,结果显示:相较于乡间的同类,城里的小型哺乳类动物脑部急剧增大,这可能意味着为了适应城市环境,它们进化出了更高的大脑认知功能。
而从行为学来看,城市动物也确实要比乡间的同类来得大胆。许多城市动物不会避免与人接触,有些更懂得如何不与人类冲突,攻击性较之野生种群有明显降低。研究者把这称之为“由人类引发快速进化(HIREC)现象”。
既然动物们都逐步学会了适应人类,那作为万物之灵,我们也该学习与它们和平相处吧?
首先,我们应该更了解这些新邻居。无知会带来恐惧,恐惧则可能带来伤害,这个主动权当然在人。比如对貉的“入侵”,我们应该尽可能了解它的习性,如何与其保持安全距离、防范意外伤害等。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会给人类带来风险和挑战,比如病毒扩散、人身安全等等。这需要人们在不断提高对野生动物认知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公众意见,提出更好的管理策略。但前提是保持宽容的心态,不要把野生动物进城当成“狼来了”。
国外有些城市走得更快,提出了城市再野生化计划,比如伦敦为蝴蝶创建城市草地,为猛禽建造可供栖息的家园。甚至有景观设计师倡议,可以在办公大楼养蜜蜂。
这样美好的构想,也可以看成是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尝试。野生动物与人,正是彼此的环境,而对野生动物友好的城市环境,对人自身,也将是有益和健康的。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