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间日本商店要在中国339个城市寻找“长效设计”
D&Department Hangzhou by B1OCK 图片来源:B1OCK继茑屋书店后,杭州天目里引进了又一个知名日式生活美学概念商店——D&Department(以下简称“D&D”)。D&Department是日本知名设计品二手商店,其创始人为日本“长效设计”概念之父长冈贤明。
与茑屋书店在天目里开设大型旗舰店不同,D&Department Hangzhou是一间策展形式的商店,主题为“长效设计(Long life Design)”,坐落于杭州天目里“B1OCK时尚概念店”内。7月1日,这间商店已经正式对外营业。
根据“B1OCK”官方微信号介绍,这间商店是一个“扩张型店铺项目”,每三个月会更换一个新的主题,向公众展示“何为长效的乐趣”。随着展览周期的逐渐推进,展出的“长效设计”商品将越来越多,并逐渐布满B1OCK6层整体空间。
开业后的第一个展览主题是“日本的长效设计”;根据B1OCK介绍,D&D“将从日本47个行政区中找出今后要传达的‘长效设计’具体是什么,并对照当地的风土,巡回企划展示的物品。”同时,展览也要兼顾到杭州本地的“长效设计”,“展开一个重新发现、重新诞生于中国杭州长存事物的项目。”
D&DepartmentHangzhou
究竟何为“长效设计”?
界面时尚在“D&Department Project”微信号上找到了一个官方解释:“长效设计并不仅限于产品本身的形状与颜色,物品的生产过程以及销售方式等相关环节的设计都包含其中,满足所有的条件才能孕育出被不断生产与使用的长效物品。”
而翻阅更多早前关于D&D及其创始人长冈贤明的报道之后发现,所谓的“长效设计”简单来说大致是“人们长期以来所钟爱的设计与物品”。
举例来说,在2019年开设于安徽碧山的“D&D黄山店”内,根据澎湃新闻报道,安徽碧山竹编工艺包装的普通玻璃瓶、村口饭店的普通白酒杯等都被长冈贤明视为“长效设计”。
围绕这一理念,长冈贤明在2000年在东京推出了集设计与环保于一体的业务“D&DEPARTMENT PROJECT”,并在此后创立了“D&DEPARTMENT”设计品二手商店,形成一个“发现旧物品的价值,将其投入新的使用循环”的商业模式。
D&Department门店目前主要是两种开设模式。一种是D&D直营门店;界面时尚在品牌官网看到,目前仅有日本东京的d47、D&Department Tokyo,富山的D&Department TOYAMA,京都的D&Department KYOTO等四间直营店。
D&Department京都店
有趣的是,长冈贤明还是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师川久保玲的粉丝,由于深受川久保玲设计美学的影响,其早期的门店设计多处展示了对川久保玲的敬意。这也因此促成长冈贤明与川久保玲合作在东京表参道开设了买手店“GOOD DESIGN SHOP COMME des GARÇONS”。不过,这间店于2018年中旬结业了。
而第二种是长冈贤明与地方伙伴合作开设的商店,这种商店通常以“D&Department ‘地名’ by ‘合作方’”的命名。目前,D&D在日本和韩国共有八间合作商店,包括北海道、静冈、山梨、鹿儿岛、冲绳以及韩国首尔等地。
D&Department鹿儿岛店
事实上,上述提到的“D&D黄山店”全称为“D&DEPARTMENT 黄山 by 碧山工销社”,位于安徽省黟县碧山村,是D&D于2018年10月在中国内地开设的首间合作店。作为长冈贤明在中国推广“长效设计”理念的起点,“D&D黄山店”成为集策展、城乡文化交流、传统工艺与设计发现、中日工艺设计交流为一体的场所。
经过20年的发展,长冈贤明带领的D&D项目不仅有很强的发现好旧物、赋予新流通价值的能力,同时也形成一套可不断复制的商品企划和零售模式。前文提到的“日本47个行政区”,即“d47”,就是一个较为成功且已经被复制到中国的案例。
长冈贤明通过挖掘和发现日本47个道府县的特色和个性化设计,并将其整合进D&Department的销售体系中进行再流通,从而进一步推广日本的“长效设计”产品。而这些商品在D&D的所有门店都会不同程度的展示和售卖,这也包括了中国市场的商店。
D&DEPARTMENT黄山by碧山工销社
这也部分解释了D&D的中国首店为何选在安徽乡村地区,而非像其他的日本零售商一样,首先落地于北京、上海等中国的大都市。直到2019年,“D&D黄山店”与本地合作方“klee klee”合作,以“好用”主题快闪店的形式落地上海安福路。
D&D黄山与kleeklee合作,在上海安福路开设的"好用"主题快闪店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中国近三年的D&DEPARTMENT目前已经推出了中国版的“d47”——“d339”。“d339”代表了中国339个地级以上城市;根据D&D Project官方介绍,其中国团队“将在国内各个城市和乡村持续寻找具有普适性、高品质、经久耐用的日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