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在上海先行先试,未来红利可期
光明网评论员:
昨天(7月21日)有媒体报道说,在20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央行研究局官员披露称,将在上海试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在符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和展业三原则的要求下,进一步便利企业贸易投资资金的进出,探索临港新片区内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
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在上海“先行先试”,除了可为上海带来相关政策的红利之外,其结果也可为未来全境范围内的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积累经验。
从央行官员披露的信息可知,此谓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实际上仍然是在“资本项目”下的货币自由流入流出。
而现时“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流动虽未到位,但随着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日渐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的进出门槛也几近自由程度。非此,则制造大国就不可能成为贸易大国。
所以,此番人民币“可自由使用”试点,对于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流动乃至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意义,皆待观察。
人民币“可自由使用”以至国际化,当然都存在风险。正因风险,才要试点探路。现实当中,风险所在,也是利益所在,这也是在利益捆绑风险情况下,仍要控险逐利的根据。
在国际市场上,通过自由流动而获益最多的货币,常常也是承险最大的,相应地,往往也是所占份额最大的。
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货物贸易量已升至国际市场第一位,但囿于本币流动限制,在价格形成等方面的影响力远远匹配不上其贸易体量,在货币资本市场上的影响力也同样远未到彰显的程度。
就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而言,货币流动自由度,无疑是中国的短板之一。这也正是上海试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背景所在。
应该说,40多年间成长为国际贸易大国的经验,可为人民币“可自由使用”提供有益借鉴,从而为控险逐利准备措施手段。
显然,人民币若成为资本可选货币,其前提就是自由流动;自由流动和可选性构成的可偿性,又反过来加强了可选性进而促进了自由流动。
由此可见,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红利规模,也只能待试点推广至全境时方可估量。
这是因为作为一国货币的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在世界市场发挥贸易结算作用,使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通行的标价标准之一。
在这个地位稳固之后,人民币将成为国际货币资本市场上的金融投资和交易的可选货币,由此可为人民币带来巨额红利,并使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
从根本上说,人民币“可自由使用”产生的红利,还不仅限于经济,更可为中国人带来实实在在的生活福利。
文章来源:光明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原标题:《人民币“可自由使用”试点红利可期 | 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