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酷炫脑
你被校园霸凌过吗?你见过身边的校园霸凌现象吗?研究显示,校园霸凌中的施暴者和受害者都会因此受到极大的伤害。
统计结果显示,约有25%-50%的青少年曾成为过校园霸凌的施暴者或受害者,也可能两种身份兼具。无论哪种情况,这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损害,甚至诱发痛苦、抑郁和焦虑情绪。
《社会认知与应用神经科学》对此发表评论道:“由此可见,研究霸凌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以减少青少年受到的伤害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大脑对愤怒恐惧的表情表现出的反应大相径庭。
Via:鬼灯的冷彻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斯沃斯等人从当地社区招募了49名12-15岁的青少年。受试者如实陈述了过去12个月中的被霸凌或霸凌他人的经历。
此处特指非生理的欺凌形式,包括名誉破坏及社会孤立,比如在聚会上故意排挤受害者,或是散布流言蜚语中伤他人等。
接在此之后,研究人员向受试者展示了一系列代表恐惧、愤怒以及快乐的面部表情图像,同时用fMRI对其大脑进行扫描。
Via:愚木混株CDD20
研究团队发现,受试者杏仁核(负责识别危险信号的一个脑区)的活动模式与霸凌行为的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
施暴者的杏仁核往往对愤怒表情反应强烈,而对恐惧表情反应微弱。而受害者则对愤怒和恐惧表情都表现出杏仁核活动的显著增强。
除此以外,对于未参与过霸凌反应的受试者而言,其喙前扣带皮层(rACC)在面对恐惧面孔时也表现出活动的增加。
以上结果表明,施暴和受害角色转换会塑造出截然不同的神经活动模型,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社会信息的处理模式,从而发现那些潜在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将霸凌行为防患于未然。
Via:BojackHorseman
研究人员认为,杏仁核对愤怒表情较为敏感的青少年往往倾向于将不甚明确的社交信号理解为敌意。
同时,对恐惧表情的低反应性又使得他们在感知他人痛苦方面缺乏天分,进而导致共情能力的下降。上述两种因素共同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成为霸凌行为中的施暴者。
同时,对恐惧和愤怒表情都很敏感的青少年则更倾向于躲避同伴,而拒绝社交往往是受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喙前扣带皮层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斯沃斯团队推测,由于喙前扣带皮层参与社会和情感信息的整合过程。
因此,对恐惧面孔反应强烈的青少年可能对他人痛苦感受的处理能力更强,这会促进同情心的产生,进而减少他们成为霸凌者的可能性。
Via:AdventureTime
尽管如此,该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需要在在更大的样本实验中再次验证才能证明其可行性。
此外,受试者的共情能力并未得到定量研究。还有一个问题,这只是一项横断面研究。因此杏仁核活动模式的差异也许是由过去的霸凌关系造成的,二者因果关系未知。
正如研究人员所说:“如果今后该研究成果可以被扩展到更多纵向研究中,那么社会情绪处理偏好与霸凌风险的关系一定会逐渐清晰起来,并帮助我们发现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方法。”
Via:BojackHorseman
参考文献(点击滑动查看)
1.Johnna R Swartz, Angelica F Carranza, Annchen R Knodt, Amygdala activity to angry and fearful faces relates to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in adolescents,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Volume 14, Issue10, October 2019, Pages 1027–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