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果壳
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分院帽,伏地魔——
即使没看过,你大概也会知道,这三个关键词是指向《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有多受欢迎呢?看看这个电影圈的梗:
英国演员只分为两种,那就是演过《哈利·波特》和没演过《哈利·波特》的。
就连奥斯卡影帝“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也多次在访谈节目中哀怨过“没参与过《哈利·波特》的拍摄”,好在后来他主演了《哈利·波特》的衍生电影,也算圆了个梦想……但出演过《神探夏洛克》的马丁·弗瑞曼依旧在怨念着——
面对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谁不会心生向往呢?
但你有没有想过,当这些魔法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接轨,会是什么样子?
“魔法书”真的可以对
我们的大脑施魔法?
飞到天上去的小轿车、挥动枝条打人的柳树、会唱歌的分院帽、长相古怪的小精灵……
当我们的大脑遇上这些天马行空的超自然场景的描写时,会发生什么?
2015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育和心理学系Chun-Ting Hs的团队针对《哈利·波特》中出现的魔法情节对人脑的影响展开了研究。他们从原著中选取了20个带有魔法元素的场景和20个不带有魔法元素的场景让志愿者们阅读,并记录下志愿者们对选段的感兴趣程度和阅读这些选段时大脑神经的活动。
他们选取的其中一个魔法片段,出自《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当时,校长邓布利多带着哈利去了他的好朋友罗恩。韦斯莱家。在这里,哈利与分别一个假期的罗恩与赫敏相聚,并受到了韦斯莱夫人热情招待。韦斯莱一家都是巫师,家里充满各种魔法细节:
“哦,是的,她前天就到了,”韦斯莱夫人说,一只手用魔杖敲击着一个大铁锅。它叮当地跳跃着然后开始冒泡。“大家都睡了,当然了,我们没有指望你几个小时就到了。给——”她又把锅里的东西倒出来。然后它升到空中,飞向哈利,最后整个翻了过来;韦斯莱夫人让一个碗滑过去差不多就在它下面,及时的接住了那一股厚厚的流质的洋葱汤。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图片场景为哈利·波特第一次去韦斯莱家时,非实验中选取片段丨电影《哈利·波特与密室》研究者选取的非魔法片段则是这样:
哈利、罗恩和赫敏一言不发地走下特里劳妮教授的楼梯和螺旋形楼梯,然后去上麦格教授的变形课。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教室,所以,尽管早就离开了占卜课教室,他们也不过刚刚赶上点。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其实,这个片段之前,也有魔法情境:哈利占卜时杯底出现了由茶渣堆积形成的黑狗形象丨电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让研究者惊讶的是,当志愿者们阅读魔法选段时,他们的大脑确实和阅读普通选段时表现的不太一样。
先让我们来看看,人类大脑对“魔法描写”所做出的回应:
研究者发现,比起阅读普通段落,志愿者在阅读魔法描写的时候,大脑的左侧杏仁核(上图箭头所指的区域)会更活跃。
杏仁核位于前颞叶背内侧部,海马体和侧脑室下角顶端稍前处的(大概处于人的鼻子到后脑勺中间),支配着你的伤心、愤怒、恐惧、喜悦等等情绪。
之前有研究发现,相较于阅读中性词汇,令人愉快的形容词会让左侧杏仁核更活跃,所以研究者推测:在阅读魔法描写时,超自然的内容也会给人带来“新奇的快乐”,而左侧杏仁核的单侧激活,或许是因为左脑处理起语言更有优势。
对魔法反应更敏锐的,还有左侧梭状回中部的视觉词形区(VWFA),这里通常被视作大脑语言网络的核心节点,与语言功能相关的侧前额叶、上颞叶和下顶叶区域的连接非常紧密;此外,和注意力有关的双侧额下回 (IFG) 和双侧顶下小叶 (IPL)也在阅读魔法段落时变得更加活跃。
研究者的分析是:这可能是因为面对新奇的魔法词汇和场景描写时,普通模式的思考方式已经不够用啦,需要大脑中执行更高认知功能的枢纽来分析所获得的新信息,为了平衡花费更多脑力去接受“反自然常识”,就需要更好的去集中注意力。
“新奇的快乐”加上“更集中的注意力”——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看《哈利·波特》并且看起来就手不释卷。
让我们沉迷的,
除了魔法,还有“恐惧”
当然,《哈利·波特》的吸粉秘诀并不仅限于“魔法”。
在原著中,也不乏恐怖场景的描写。比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有这么一段:哈利和小伙伴一起去禁林中调查“独角兽死亡之谜”,因为害怕,胆小的马尔福还让海格的大狗牙牙陪着自己(结果被海格暗戳戳给嘲讽了)当他们走到树林深处时,哈利在一处簌簌抖动的灌木下,看见了藏在阴影中的奇洛教授正在喝独角兽的血。
奇洛教授正在喝独角兽的血 |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陷进书里无法自拔的体验,被研究者们称为“沉浸式阅读”——
那么,“恐怖情节”对这种沉浸式阅读有多大影响呢?
研究《哈利·波特》中魔法元素的这支科研团队,又做了另外一个实验。这一次,他们让志愿者阅读那些具有“恐怖氛围”的片段(比如前面禁林中这一段)和其他中性选段。同样,一边让志愿者阅读,一边监测他们大脑内神经元的活动变化。
结果发现:志愿者们当然也非常享受阅读中性段落啦,但还是更容易在具有恐惧要素的片段中获得沉浸体验。大脑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在阅读“恐怖段落”时,作为情绪中枢的杏仁核(尤其是与疼痛和共情密切相关)会表现得更活跃。
对此,研究团队的解释是:《哈利·波特》中那些恐怖的描写,激活了我们大脑中的情感移情网络,让我们能更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主人公在冒险时的感受。
用非母语阅读《哈利·波特》
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到目前为止,《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已经被翻译成79种语言,但很多非英语国家的小伙伴,还是会选择读一读《哈利·波特》的原著。
那么问题来了,用第二语言读《哈利·波特》时,也会体验到同等强度的情感,建立和主角的共情吗?
研究者也想知道这一点。
于是这次,他们找来了一批“可以熟练使用英语作为自己第二语言”的德国志愿者,分别阅读《哈利·波特》英语原著或德译本中的具有“消极”、“积极”或“中性”意味的段落。
结果发现,和母语阅读者一样,用第二语言阅读《哈利·波特》也能激活与情绪相关的杏仁核,以及与语言理解、高级语义整合和关联的脑区(外侧前额叶、前颞叶和颞顶叶区)。不过,当看到“那些开心的片段”时,使用非母语阅读的志愿者的双侧杏仁核和左侧中央前皮层的反应没有母语阅读者的强烈,此外,对于含有不同情绪的选段,使用非母语阅读也更不容易差异性激活大脑中的不同部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能力啃原著当然也不错啦,不过,要是想拥有层次更丰富的阅读体验,特别是和情感有关的体验,跟着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同冒险、共悲喜,还是尽量看自个儿母语的译文吧。
顺便,这个研究依旧是Chun-Ting Hsu的团队做的,他们真的好喜欢抓人去读《哈利·波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