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快看|还未正式开拍,杭州已有17宗地块遭遇流拍
原本滚烫的杭州土地市场也降温了。
10月11日晚,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杭州第二批次土拍的“终止公告”,终止了17宗地块的挂牌出让活动。17宗地块包含预计13日出让需竞品质的10宗地块和12日出让的7宗地块。
也就是说,第二批集中供地目前只剩下14宗地块,流拍率高达54.8%。根据土地出让信息,目前剩余总出让面积1213亩,总建筑面积174万方,总起价246.2亿元。
杭州第二批集中供地从出让公告开始就一波三折。
公告原计划6月公布,但在6月29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公告称杭州第二批住宅用地出让,由6月推迟到7月。
7月30日,杭州今年第二批住宅用地集中出让公告姗姗来迟,共涉及用地31宗,面积2873亩。
对于杭州第二批集中供地,首次在十城区推出“竞品质”试点地块,采取一次性公告和线下“竞品质”、线上“竞地价”两阶段操作方式。
另外,在竞价规则上,杭州要求竞买单位需足额缴纳20%竞买保证金后方可参与竞买,取消勾地;溢价率上限由30%调整为20%,“竞品质”试点地块溢价率上限为10%;出让地块达到上限价格后,由原来的“竞自持房屋”改为“竞无偿移交政策性租赁住房”。
8月18日早间,杭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补充公告,终止第二批31宗土地集中挂牌,将于8月31日前重新公告。
8月26日,杭州市重新发布了2021年第二批住宅用地集中出让公告,涉及的出让地块不变,共31宗,面积2873亩。
与首次发布的第二批集中供地出让规则相比,出让规则进一步调整。
首先,在竞买人的要求上,明确竞买人必须具备一年以上房地产开发资质;二是明确同一集团成员企业不得同时报名竞买(或联合竞买)同一地块,除“竞品质”地块外,同一集团成员企业最多只能参与5宗地块竞买。
其次,调低了溢价率。一般地块溢价率上限由20%调整为15%,“竞品质”试点地块的溢价率上限由10%调整为5%。同时,出让地块达到上限价格后,转为在此价格基础上通过线下公开摇号的方式确定竞得人。
第三,规范购地资金来源,明确竞买企业股东不得违规对其提供借款、转贷、担保或其他相关融资便利,购地资金不得直接或间接使用金融机构各类融资资金等。
虽然调整后的土地出让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房企利润空间,但房企们对此似乎并不买账。
在竞品质地块上,10宗地块全部流拍,竞品质试验失败。9宗因报名房企数量未达门槛(至少3家),出让过程在报名阶段就终止了;唯一进入后续资格评审环节的富阳区富春湾新城地块,从当前官方公布看,也流拍了。
同时,7宗普通地块也惨遭流拍命运,包括翠苑、云城未来社区地块、良渚TOD等优质地块。
根据克而瑞研究报告,土地市场由牛转熊的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政策周期。房地产调控呈常态化趋势。需求端加码限购,加速市场预期转变,加大市场调整压力。供给端优化土拍规则,增加限参拍、禁马甲、提高保证金比例、定品质、竞品质等要求,提高房企土拍门槛,限制拿地宗数,抬升资金成本和施工成本。
二是行业周期。热点城市二批次供地主要集中在9、10月份,意味着这批地块基本上不会在年内入市,对房企2021年度业绩难有贡献。由此,多数房企从三季度开始,在投资端进行自发性收缩。
三是信贷周期。需求端实行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银行贷款额度吃紧,按揭放款速度放慢,导致房企回款压力增加。供给端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收紧房企融资渠道,穿透式审查资金资质,明确购地资金来源“五不得”,导致企业拿地意愿低迷。
三大周期叠加,导致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在资金承压、利润收窄、投资周期等多因素作用下,房企拿地意愿受抑制,观望情绪上升,拿地趋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