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碳中和路上,跨国企业正将供应商的减碳表现纳入采购决策体系 来源:澎湃新闻
在大型企业通往碳中和的道路上,供应链减排是任务艰巨的关键环节之一。非营利机构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曾做过相关测算,供应链的平均碳排放水平是企业直接排放的5倍以上。据澎湃新闻观察,在企业自身的运营减排之外,大型跨国企业正在向其供应链施压,要求供应商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供应链设置减排目标、将其减排表现纳入采购考核,是诸多大型跨国企业的共同举措。供应商的碳排放管理水平,逐渐成为与交付可靠性、敏捷性同等重要的考核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
根据公认的国际标准,笼统来说,一家企业的碳排放可分为三部分:范围一最为直接,是指企业物理边界内实实在在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比如自有锅炉、自有车辆的排放等;范围二,是指外购的电力和热力(蒸汽/热水)产生的排放,虽不发生在企业的物理边界之内,但也属于间接排放;范围三,指除了范围二以外的其它所有间接排放,涉及上游采购和下游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排放。
这种覆盖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碳足迹管理,使得碳排放不光是企业自身内部事项,同时必须向供应链企业施以压力和激励,引导后者的绿色转型。在这方面,最为人熟知的典型案例是美国苹果公司。
根据苹果公司的计算,源自供应链的碳足迹占据了其碳足迹总量的75%,供应链碳排放又有70%来自电力消耗,供应链减排是该公司实现碳中和的最大挑战之一。2020年7月,苹果宣布,在自身公司运营已实现碳中和的基础上,计划到2030年,在整个业务、生产供应链及产品生命周期实现“碳中和”。截至今年3月,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110家供应商承诺在生产苹果公司的产品时使用100%的可再生能源。
大型采购方对来自供应链的间接碳排放越来越重视,倒逼供应商企业必须尽快实现从意识到行动上的转型。从公开信息中不难发现,苹果在华供应商正通过一系列减排举措满足上述要求。除摸清内部碳排放基础数据、优化能效、在办公楼和工厂屋顶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投资清洁能源项目之外,绿电/绿证市场开始成为抵消剩余碳排放的选项。比如今年7月,国内新能源投资企业景旦新能源公司与苹果供应链企业L公司、国际权威绿证签发机构APX,三方达成100000张平价绿证交易合作,这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平价绿证交易。这100000张平价绿证,将为L公司的工厂提供1亿度绿色电力环境权益属性。
对于跨国工业企业而言,促使供应链减排不仅是其实现气候承诺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向产业链伙伴推广数字化工具、控排产品,协同实现节能增效、绿色发展的良机。
法国工业巨头施耐德电气首席供应链官Mourad TAMOUD近日对澎湃新闻表示,该公司设立的碳中和目标不仅包括自身,也覆盖端到端供应链的上下游,因此在今年启动了供应商“零碳计划”,期望帮助全球前1000家主要供应商到2025年将其运营所产生的碳排放减少一半。
Mourad TAMOUD称,施耐德电气正严格实施绿色采购,对关键供应商实行碳排放准入机制。同时,通过绿色培训帮助供应商建立和强化减碳能力。“我们要形成一个社区,大家对自己的碳排放进行测量,然后实施集体减碳的解决方案。当然,施耐德电气自己开发的减碳节能解决方案和相关技术将尽可能地帮助供应商减碳。”
正在推行类似计划的还有德国西门子公司。有数据显示,工业产品的碳排放超过90%产生于供应链,西门子的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全球供应链碳中和。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肖松近日表示,已建立起覆盖近9000家在华供应商的减排信息管理系统,将有针对性地支持供应商挖掘减碳潜力。同时严格要求供应商遵守可持续发展行为准则,自2022财年起将低碳相关指标纳入采购决策过程。
在汽车行业,供应链减碳也已提上日程。由于汽车产业链比较长,涉及上下游包括能源、材料等诸多密切相关产业,涉及了众多的供应链企业。汽车行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均远高于整车生产阶段,供应链企业比主机厂肩负的碳减排责任更重。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全球资深合伙人、BCG工业品专项中国区负责人许刚对澎湃新闻分析称,对于一家汽车制造企业来说,属于范围一和范围二范畴的碳排放相对较少,大致占到总量的5%-10%,主要还是在范围三,即上游供应链和下游车辆应用。
在其看来,在推动全产业链减排方面,国际整车厂商的行动较早,但整体上全行业仍处在早期阶段,“从下游来看,路径比较清晰,就是如何提高新能源车的占比。从上游来看,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明晰。上游供应端的碳足迹现状,并不是整车厂商能够完全掌握的。因此,现阶段要先摸清从不同原材料到不同零部件的碳排放数据,这需要整车厂商与供应商协同完成。”
在减碳持续深入之后,由于不同供应企业的起步时间不同、推进力度不一,现有的供应链格局可能会出现变化。
“面对新的减排要求,各供应商应对的积极性不一样,届时碳排放水平、碳足迹可能会成为(采购方)筛选供应商的一个标准。当有新的标准出现时,有的企业能满足,也有企业则无法达到要求,这就会对供应链现有格局带来一些影响。”许刚认为,对供应商来说,这关乎企业能否保持在供应链中的竞争力,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借此倒逼自身的技改和效率升级。“如果供应商能在内部碳核查基础上制定出明确的碳减排目标,作为一块敲门砖联系主机厂,我认为这可能会成为一个先发优势。”
作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减碳激发的巨大需求将助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企业绿电交易市场。根据落基山研究所估算,到2050年,财富500强企业及其供应链在中国的绿电需求将至少达到每年1440太瓦时(1太瓦时=10亿千瓦时)。
彭博新能源财经曾分析称,作为跨国企业供应商的大本营,中国供应链企业面临的清洁能源采购挑战全球独有。从需求来看,2030年供应链企业和国内RE100成员企业的绿电需求至少达到116太瓦时,较2019年的77太瓦时。满足企业绿电采购需求将成为中国留住供应链企业的一大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