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帝斯曼中国总裁周涛: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业务占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2020年7月,周涛走马上任,成为新一任帝斯曼中国总裁。他的职责包括,驱动帝斯曼中国业务增长,专注于持续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加强员工队伍中以技术和才能为中心的人才库建设。
周涛履新这家全球健康、营养和生物科学龙头企业之时,新冠疫情已经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在中国,尽管随着疫情得到常态化控制,社会生产生活自三、四月份开始复苏,但节奏毕竟被打乱。“2020年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一年。”周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去年疫情的出现的确给帝斯曼中国市场的业务推进产生影响,但由于中国的疫情控制得到及时控制,复工复产走全球经济体的最前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作为一家在华发展近三十年的外企,帝斯曼在中国已经拥有了19个生产场地、39个分支机构,以及将近4700名员工。周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中国市场的业务已经占据帝斯曼全球业务近14%,而且未来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事实上,近些年来,帝斯曼在积极融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在中国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甚至成为中国首批参与绿电交易的外资企业。今年9月8日,该公司旗下位于江苏省的四家工厂全部签署绿色电力交易协议,并将于2022年1月开始,全部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着力打造一批100%绿电工厂。
“我们还会继续推进绿电使用,帝斯曼中国一共有19个生产基地,规模有大有小,用电量有多有少,我们都会逐一实现,多多益善。”周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今年上半年中国业务的增幅远大于全球业务
《21世纪》:去年您被任命为中国区总裁的时候,新闻稿上面写到,您的职责包括“驱动中国区业务的增长,关注持续的创新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队伍和人才的建设”这几个大的方面。目前帝斯曼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情况如何?
周涛:从业务的范围、广度来说,中国是帝斯曼全球重要市场之一。我们所有的业务,在中国都有落地,例如生产、服务、销售、研发活动。因为中国市场是一个充满了巨大的机会,广度、深度都非常诱人的市场。自1993年在中国设立第一个代表处以来,帝斯曼目前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中国已经有19个生产场地,39个分支机构,将近4700名员工。
在业绩方面,以非常具有挑战的2020年为例,帝斯曼在中国实现92.22亿人民币的销售额,占了帝斯曼全球业务将近14%。今年上半年,集团业绩持续向好,全球业务的营业额同比增长了10%。这其中,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这个比例。这与在全球仍然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中国的供应链恢复和经济发展活力息息相关。
回到我刚上任时所提到的“驱动帝斯曼中国业务增长”,这个是最主要的任务。目前帝斯曼中国的业务占比为14%,但中国的经济体量占全球体量可不止14%。所以,我认为应该能够做到相当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
《21世纪》:这意味着帝斯曼在中国的业务份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周涛:答案是肯定的。我觉得跨国公司在华业务占全球业务能超过10%,应该算是交了一份比较好的答卷。因为取决于不同的行业——汽车、电子消费品、半导体会高一点,工业或者是尖端科学可能会低一点。10%应该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衡量目标。
帝斯曼中国在过去这些年的发展势头不错,增长空间巨大。这背后,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也得益于帝斯曼的业务,跟老百姓的民生、保健等都是息息相关的。我认为,中国接下来的发展重点,是消费转型,这也是未来最重要的一个增长机会所在。
《21世纪》:自去年以来暴发的疫情,国内很多行业不得不面临一些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也面临一场自我革新。那么在这场疫情中,是否也会涌现新的机遇呢?
周涛:疫情对大家来说,的确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就帝斯曼中国自身而言,但当疫情发生时,我们也经历了停工的关停。比如我们与能特科技合资共建的益曼特健康产业(荆州)有限公司——按照原计划,我们是要对整个生产工艺等各方面,做一个整体改造升级,并在去年上半年完成。
但疫情也相应带来了机会。因为中国制造是面向全球的,比如从湖北的益曼特这个案例来看,当全球供应链受到巨大冲击时,由于中国疫情控制做得很好,复工复产走在最前面,这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我们的工厂自从竣工以后,一直是在满负荷生产。
此外,随着中国政府“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一些新的发展要求也由此出现。疫情让全球,包括中国普通老百姓更加重视健康、免疫力的提升,以及食品安全。包括国内所掀起的大健康趋势,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开拓市场的机会。
不过,这也给我们提出挑战:我们怎么能够在中国这样一个迅速发展、巨大的本土市场环境里,坚持进一步深化推动本土化战略?我们的决策、供应链反应速度、信息本土化等,如何迅速有效地来通过我们的客户,直接应答终端消费者对不同解决方案的本土化需求。
进一步加大绿电采购
《21世纪》:“碳中和”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中国相应提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您是如何看待“双碳”目标的推动?
周涛:我们说帝斯曼是以使命为导向的公司,我们的使命是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帝斯曼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科学来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在做的这些事情、我们的解决方案,对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是有直接影响的。
从全球来说,我们从今年1月开始冠名赞助帝斯曼车队,因为身体健康、提升免疫力、营养健康,这就是帝斯曼倡导的可持续发展。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刚刚结束,气候变化给人类共同生存的最基本环境、给我们的地球带来巨大的挑战,而粮食系统和气候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想抓住这个大的趋势。
帝斯曼把粮食系统作为我们一个聚焦点,因为这与我们的业务息息相关。帝斯曼在今年9月宣布了粮食系统承诺,目标是到2030年之前,解决与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方式有关的紧迫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这些承诺涵盖了三个领域——人类健康、地球健康和健康生计,几个重要的指标包括:到2030年,为8亿隐形饥饿人群填补微量营养元素缺口,为5亿人增强免疫健康问题;为1亿5千万人提供可持续的植物蛋白食品,实现两位数的畜牧农场减排;与合作伙伴一起,帮助50万小农户改善他们的生计。
为此,我们也相应对公司运营架构进行简化,业务将更加聚焦在健康、营养和生物科学领域。公司内部还根据巴黎协定设立了自己的减碳目标:2021年8月,我们宣布了新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在2030年底前,实现运营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至2016年排放量的50%;到2030年,我们生产经营活动中用到的能源,其中75%是可再生能源。这些都是与“双碳目标”的理念和宗旨相一致的。
具体到中国,挑战比较大。因为中国是帝斯曼全球供应基地的重中之重,虽然已经启动了减碳计划,但是毕竟相比欧洲更晚,所以帝斯曼是很积极的。去年,我们应该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之一,在山东签署了绿电采购协议,在山东莱芜的工厂实现100%绿电生产,其实我们也付出了更多的成本。
随后,我们也与江苏发改委和能源局沟通,在江苏也采购了绿电,逐步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所以这方面我们不会含糊,甚至愿意花费更多成本。
在从外部购买绿电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不断提升能源效率——每年实现1%的能源效率改善,但在中国则更是远远超过这个数。同时,我们也会带动上下游供应链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升级。比如,苹果是我们的下游客户,他们就会要求我们作为他们的供应商,要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到2030年,帝斯曼每吨产品间接价值链排放量,相比2016年将减少28%。
《21世纪》:今年9月7日,中国绿电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最近各地电力交易机构也在不断推进绿电交易。帝斯曼作为一家国际企业,是如何能够参与到首批绿电交易过程当中的?
周涛:帝斯曼关注绿电交易这件事情很久了。虽然在“3060目标”提出来以前,国内这方面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少,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在山东莱芜抓住机会签订了绿电采购协议。
实际上,在全国电力市场交易平台启动之前,我们就和江苏有关部门一起进行了积极的前期准备和沟通,和有资质的发电企业进行对接和谈判。因为江苏是帝斯曼中国重要的生产基地,我们在江苏有四个工厂,用电量很大。我们的决策速度也很快,各个业务部门毫不含糊,抓住这样一个市场机会,因为这个机会是比较紧缺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对外开放是不会变的,而且只会加大开放力度。
《21世纪》:接下来还会继续寻求其他绿电交易吗?
周涛:当然是继续推进。江苏四个工厂即将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我们在全国一共有19个生产基地,规模有大有小,用电量有多有少,我们都会逐一实现,多多益善。
瓶颈可能是在供应端,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持续努力、持续关注、持续抓住机会。帝斯曼全球的目标是,可再生能源购电量达到总购电量75%。中国是全球的用电大户,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大循环供应链基地。所以如果中国地区的购电做不好,帝斯曼全球75%的目标是达不到的。
(作者:曹恩惠 编辑: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