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出台 “4轴5廊6通道”擘画立体交通蓝图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到2035年,实现全球主要城市快速通达,省内省外互联互通,市级节点立体畅达,县级节点高效互联,乡镇节点有效覆盖,基本形成‘安徽123出行交通圈’和‘安徽123快货物流圈’。”近日,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提出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重点建成“两个圈”提高出行全链条便捷度
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建设,安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仍需完善,连通沪苏浙以及中原、山东半岛等周边城市群的对外运输通道有待强化,省内区域、设区市之间短直连通和网络韧性有待增强。
根据当前实际,《纲要》将安徽“两个圈”建设作为核心任务。“安徽123出行交通圈”是指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合肥到省内其他设区市、设区市到所辖县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到邻省省会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安徽123快货物流圈”是指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两个圈”建成后,安徽享受快速交通服务的人口比重将大幅提升,基本实现设区市行政中心30分钟上高铁、45分钟到机场,县级行政中心15分钟上高速公路、45分钟上铁路,全国重点镇30分钟上高速公路,乡镇15分钟上国省道;中心城区至综合客运枢纽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综合客运枢纽之间公共交通转换时间少于1小时,旅客出行全链条便捷程度显著提高;全省运输结构不断优化,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
综合立体交通实体线网总规模达5.8万公里
根据《纲要》,安徽省内及周边城市节点按照交通运输需求量级划分为三类:合肥、南京、杭州、武汉、郑州、南昌、济南等省内和周边主要都市圈作为主骨架连接的主要节点,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等作为主骨架连接的重要节点,省内其他城市作为主骨架连接的一般节点。
《纲要》提出,按照“主轴”实现主要节点间连通,“走廊”实现重要节点间、主要节点与重要节点间连通,“通道”实现一般节点与其他节点连通的原则,综合考虑节点间的交通联系强度,打造“4轴5廊6通道”的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安徽将重点打造京港澳、武合宁、沿江、郑合杭4条综合性、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轴,强化安徽省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极之间联系;建设沿淮、商阜景、连芜黄、宁洛、徽杭5条多方式、多路径、便捷化的交通走廊,促进皖北、皖西、皖南等区域一体化发展;建设徐阜武、盐洛、合青、合西、合福、武黄6条交通通道,增强国家、区域通道在安徽省内过境服务能力。
到2035年,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预计达到5.8万公里(不含空中航路、邮路里程)。其中,铁路1.1万公里、公路3.6万公里、干线航道3300公里、油气管道干线网8500公里;内河港口达到16个,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1个,区域级及以上邮政快递枢纽达到16个。
建设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枢纽是综合交通的核心。根据《纲要》,安徽将重点建设由枢纽城市、枢纽港站构成的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高效转换、区域和城乡交通一体衔接,建设包括“1+5+10”的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及70个综合客货运枢纽港站。
“1+5+10”是指将全省16个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1”是指将合肥培育成一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第二层次是打造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第三层次是建设10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推进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是此次规划的重要内容。安徽将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推进与苏浙毗邻城市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衔接;统筹规划建设省际通道,消除省际“断头路”,畅通省际航道;打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长三角枢纽集群,协同推进港口群、机场群建设,打造交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据此,安徽将重点强化与沪苏浙地区对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最终形成连通江苏的铁路达到18条,高速公路省际出口达到28个,干线航道达到8条;形成连通浙江的铁路6条,高速公路省际出口8个,干线航道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