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拼爹式”参赛,系歪了孩子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时间:2021-12-02 12:47:10 | 来源:法治周末

原标题:“拼爹式”参赛,系歪了孩子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视觉中国

视觉中国

拿职务科技成果给孩子当升学“敲门砖”,也是以权谋私。如果相关大学、科研机构对此护短,无疑是在自我削弱公信力,放纵以权谋私

□何勇海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安徽合肥一中学生刘某阳凭借发明“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并被合肥重点高中一六八中学录取。刘某阳就读一六八中学期间,再次凭借发明“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获得多个奖项,并获国家专利。

上述两项发明均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成果高度类似,而刘某阳的父亲在该研究院担任领导且主持了相关研究项目。

对此,刘某阳曾经的任课老师称:“这种情况就属于‘大手拉小手’,他父亲是从事这个行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也会受到影响,父亲的项目他也可以参与,就相当于父亲搞一点东西给他做……”

学校方面则称,招收特长生只审核学生所提交的相关材料和证书,只要材料真实且符合招收条件即可,至于学生的获奖项目是否涉及抄袭等内容,应由颁奖机构审核。合肥市教育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称已开展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调查结果。

尽管此事还没有调查结论出炉,却不失为反思“拼爹式”参赛的契机。

“拼爹式”参赛屡见不鲜。比如,去年7月,“小学生研究癌症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一事登上热搜。经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其爸妈的研究领域均与癌症有关。后来,相关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因该名小学生违反竞赛规则中“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规定,撤销其全国三等奖。

无数事实早已证明,无论是上学还是就业,只要“拼爹”都会侵犯社会公平。科研也“拼爹”,显然会破坏竞赛的公平公正,败坏比赛风气。一般来说,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参加科研竞赛,其项目应满足“三自”原则: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内行的父母可以指导,却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拿父母的研究成果来参赛。

科研是严谨且严肃的事业,承接着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生产力的神圣职责,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科研竞赛本为选拔有潜力的科研人才、培养后备力量而设置。

当科研也“拼爹”,对不能“拼爹”者就是变相排挤与打压,不利于真正的科研人才脱颖而出,不利于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有识之士还表示,当科研也能“世袭”,将可能造成学者的身份固化,形成这个特定阶层对于优质教育资源、优质科研资源的垄断。

“拼爹式”参赛对学生来说,“第一颗扣子”就系歪了,是害不是爱。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务实是做人的基本品格,开拓创新是未来发展的必备素质。

当孩子的科研竞赛变成家长“过度参与”甚至拿科研机构的项目参赛,涉事孩子从中学到的只有弄虚作假,只有拿权力或金钱换名誉。那么,他长大后从事科研,会不会学术不端?

可以想见,一旦“拼爹式”参赛被媒体无情曝光,面对铺天盖地的嘲讽,面对撤销奖励、收回证书的现实,涉事孩子将从“神童”到“泯然众人”。其受到的打击自然是沉重而痛苦的。

那么,“拼爹式”参赛何以盛行?有关人士分析,尽管近年来教育部明令取消包括科技竞赛在内的中、高考加分项目,但许多高校及重点高中在自主招生时,依然很看重科技类竞赛的获奖情况。

当父母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孩子升学的“硬通货”,在“权力拼爹”“金钱拼爹”之外,自然会出现“科研拼爹”。这无疑从另一个角度侵蚀了教育公平,败坏了社会风气。再加上,一些面向学生的科研竞赛,规程、评审机制并不严格完善,甚至只顾借竞赛谋利,不重视竞赛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导致把关不严。

要根治“拼爹式”参赛,首先应对用造假的科研成果换取竞赛奖项的当事家长予以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拿职务科技成果给孩子当升学的“敲门砖”,也是以权谋私。如果相关大学、科研机构对此护短,无疑是在自我削弱公信力,放纵以权谋私。

其次,竞赛组织方要不断完善大赛评审规则与程序,强化监管机制,畅通举报渠道,更好地引导和规范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有专家建议,比赛组织者对参赛选手的作弊作假还要有更完善的鉴别机制,比如,给选手提供大学或研究所的实验室,用于选手独立重复某个试验环节或改进其项目的某环节,以鉴别选手项目研究的真实性。还要让科研竞赛去功利化,以免沦为某些人为孩子“铺路”的工具。

再次,相关部门、自主招生的大学与重点中学应让科研竞赛与升学尽可能脱钩。如今,一些科研比赛的含金量究竟几何,实在值得打上大大的问号。如果监督不严、评奖随意,学校招收到的未必是真正热爱科技创新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未来能担负起科学的希望吗?

此外,家长也要转变观念。用假冒的科研成果欺世盗名,纵使赢得了一时,也赢不了一世,随时有穿帮的风险,导致鸡飞蛋打。培养孩子的科研精神肯定不能“走捷径”,参与科研活动及参赛应出于兴趣,而不是功利。

孩子并不是搞出一个或多个高大上的科研项目,获得了什么奖,就能成才。“伤仲永”的例子并不少见。多多走出书本、走进大自然、实验室,才是强化孩子科学兴趣、提升实践能力的正确途径。孩子的科研成果与升学重要,但诚信、踏实、韧性等品质,对孩子与社会的未来更重要。

一句话,社会需要的是“神童”强大,而非家长们神通广大。

责编:王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