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通过深化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李文博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GDP(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1978年GDP总量为3645亿元,到2020年,中国经济规模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全球占比17%以上。这一切只用了短短40余年。要实现这一成就,西方国家往往需要百年以上,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奇迹。根据预测,如果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保持年均5.5%左右的增长,将在2030年前后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过往40余年接近两位数的年均增速并非以线性平稳方式获得,而是通过景气繁荣与减速衰退的周期涨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三次比较完整的周期与四次下行调整阶段,目前大体处于最近一轮下行调整的探底阶段并酝酿回升。
对什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未来的增长》一书给予了解答。作者认为,从“改革突破上台阶”规律来看,目前短期的经济下行客观上蕴含重要现实发展机遇。如果能在减税降负、农地流转、城市化规划、民企待遇等问题上果断推进改革,并与扩大开放政策组合发力,定能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宏观调控与改革突破两手抓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发展历程,两方面相互配合的力量和机制,对中国经济成长奇迹的实现,发挥了基本的保障和促成作用。
一是“宏观调控谋稳定”。决策层因应特定时点和短期阶段的经济形势特点相机抉择进行调控:在宏观经济出现过热时紧缩调控,在经济面临疲软衰退压力时实施提振扩大需求措施。伴随相关实践深化和经验积累,决策层提出宏观调控理论性命题,并逐步建构和加强宏观调控政策架构。从过去几十年转型期的具体情况来看,这种逆周期宏观政策针对过热的调控尤其突出。适应潜在经济增速回落形势,适度调低增长预期,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措施主动对经济失衡因素进行调整,通过实施适当宏观调控政策保证调整期经济大体平稳。
二是“改革突破上台阶”。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在经济下行调整阶段,针对特定时期束缚经济增长的体制障碍实施市场化改革,或者为更充分发挥上一轮景气扩张阶段引入的重大改革政策持续发力创造现实条件,通过改革创新阶段性提升供给侧潜在增长能力,推动宏观经济运行进入新一轮内生较快增长的景气扩张阶段。
如果说宏观调控的主要贡献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市场化取向改革创新则为经济成长迈上新台阶提供动力。
持续推动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周期,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调整,创新型企业和新业态在生机勃勃地成长,然而其相对体量仍难以推动巨型规模经济进入宏观周期运行新阶段,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较长的演化过程。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领域的体制局限,本来有可能释放的增长潜力受到抑制。
观察近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表现,以下几方面现实矛盾制约着增长潜力的有序释放:一是海量储蓄与资本形成能力不足的矛盾,二是住房需求回升跟供给之间的矛盾,三是工业需求回升与供给弹性下降之间的矛盾。宏观经济进入景气成长新阶段,固然需要适当的短期宏观经济政策支撑,同时也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关键领域的体制机制问题。
本书指出,在肯定总需求管理政策必要性的前提下,还亟须加大与激活增长潜力相关领域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力度,深化对土地、城市化、民企等特定领域的改革举措,使之提升集成为新一轮更具系统性的改革突破。具体而言包括:第一,深化城市建设用地体制改革,增加土地供给灵活性和价格弹性,更好地满足住房需求并释放增长潜力。第二,放松对制造和服务业的投资管制,扩大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外开放,释放非国有部门投资潜能。第三,对钢铁等行业需考虑放松投资准入,利用新投资提升环保水平,让市场决定合理产能与供给增加量。
通过健全完善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推动体制改革,从而不断释放增长活力,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经路径。这个历史进程将给市场提供前所未有的商业与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