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汽车4月19日消息,融合自内而外的未来设计理念,全新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撼世而来,惊艳亮相,聚焦中国城市交通,洞见未来全球高端智慧出行愿景。在繁华都市之中,个人能拥有的私密空间往往极为有限,而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拥有奥迪有史以来最大的车内空间,在智能互联技术与数字服务的加持下,为用户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享受以及焕然一新的出行体验。
负责中国市场的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杜思曼(Markus Duesmann)表示:“为更贴近中国消费者,奥迪在北京与英戈尔施塔特两地的设计团队始终保持紧密合作,最终成功共同打造这款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这也是中国消费者首次参与奥迪车辆设计过程,在与奥迪“创新共创”的设计理念中充分表达观点与建议,让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更好满足用户对高端出行的需求。
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杜思曼“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充分展示了奥迪对中国未来城市高端出行蓝图的定义,”奥迪中国总裁温泽岳博士表示,“通过这款概念车,可以看到我们在不断致力于为中国用户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技术路线图,它也将成为奥迪中国进取2030战略的首个强有力佐证。”
奥迪中国总裁温泽岳博士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的惊艳内饰正是此次奥迪与中国消费者“创新共创”的成果。它内部空间宽敞,既是移动尊享室,也是移动办公室,因此成为用户出行途中的“第三生活空间”。即使在每日出行高峰时段,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也可为用户提供融合高科技座舱与极致私密性的卓越乘坐体验。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也极大推动了车辆内部设计的变革。省去了传统的方向盘、踏板和仪表盘,车内布局更加开放宽敞,成为移动交互空间,无缝接入数字生态系统,带来非凡感官体验。
奥迪sphere系列概念车:奏响三部曲最强音
奥迪skysphere、奥迪grandsphere与奥迪urbansphere作为四环品牌先后推出的三款概念车,充分展现了奥迪进取新奢的愿景。通过奥迪sphere系列概念车,奥迪正全力打造全新独特的出行体验,让出行不再只是从起点到终点,并远远超越驾乘体验本身。
奥迪sphere系列概念车首款车型——电动敞篷跑车奥迪skysphere概念车,于2021年8月首次亮相,它代表着自动驾驶GT车型的宏伟愿景,采用可变轴距技术,可自由切换为一辆可由驾驶员亲自驾驶的运动型跑车。
就在奥迪skysphere概念车发布几周后,奥迪在2021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上再度推出奥迪sphere系列概念车的第二款车型——奥迪grandsphere概念车。这款大尺寸四座豪华轿车也充分体现了奥迪定义未来进取新奢的决心。
这两款概念车与奥迪urbansphere同样具备自动驾驶功能,且达到L4自动驾驶水平。
车内空间:奥迪有史以来最大尺寸
在看到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的第一眼,便会惊叹于它的超大尺寸。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不仅是奥迪sphere系列概念车中尺寸最大的,更是迄今为止所有奥迪概念车中尺寸最大的车型。它长5.51米、宽2.01米、高1.78米,无疑是高端汽车类别中的佼佼者。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的设计可谓是从根本上打破常规,独具视野。
全车设计自内向外,以车内空间为核心,始终围绕用户需求展开。长达3.40米的超长轴距成为它最突出的一项尺寸数据。奥迪urbansphere内饰设计突破传统,并未在有限空间内安置尽可能多的座椅、储物装置和功能元件,而是优先考虑用户对宽敞空间的需求,并将其列为乘坐舒适度的重要考量因素。
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杜思曼表示:“为了让电动出行更具吸引力,我们的设计思路是从整体出发,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包括整个生态系统,这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因此,奥迪正在积极打造为整车提供服务的全方位数字生态系统。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为所有驾乘人员提供了多样选择,车内体验高度个性化,自由体验前所未有:用户可在车内或交流或休憩、在忙于工作与静享个人私密空间之间灵活切换。因此,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已经从严格意义上的汽车转变为了一款“移动体验终端”,只为带来无与伦比的用户体验。
凭借奥迪自有服务并将来自供应商的数字服务进行整合,奥迪将为客户提供无限可能。用户可获取与当前行程相关的各种服务,还可处理出行以外的日常事务,如在车上进行订餐或在线购物。此外,具备先进自动驾驶功能的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可在用户居住地自动接载乘客,并能独立寻找停车场和充电设施。
该车还提供了个性化的车载信息娱乐服务,如无缝集成车载音乐和视频流媒体。奥迪还将根据客户个人喜好,为客户提供含音乐会、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在内的专属活动服务。
设计架构:由内而外
通过“sphere”的命名就可看出:奥迪skysphere、奥迪grandsphere和奥迪urbansphere三款概念车的核心在于车内空间。车辆设计和技术的基础变为车内空间,即乘客在出行途中的生活与体验空间。
奥迪根据乘客的需求以及期待,塑造了车内空间、车辆架构及各项功能。由于这种价值转变,设计过程本身也发生了变化。设计讨论的第一步,始终聚焦汽车内部,然后才是整体结构、外观线条、车身比例等,在技术的加持下,汽车将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
以人为本的内饰设计:触感、形态、功能
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车门前后采用对开门设计,并取消了B柱。当乘客上车时,整个车内空间会面向乘客敞开。与此同时,座椅向外旋转,一束灯光“红毯”般点亮,充满富有情感的仪式感。
3.40米的超长轴距和2.01米的车宽为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赋予了磅礴的气势和豪华的姿态。再加上1.78米的车身高度和宽大的玻璃表面,给乘客带来极为宽敞的车内体验。
两排四个独立座椅为乘客带来如同头等舱的奢华舒适感受。后排座椅空间尤为宽敞,并带有多方面调节选项。在放松和娱乐模式下,靠背最多可倾斜60度,腿托可同时伸展。座椅侧面中央扶手和车门扶手营造出高度舒适的安全感。
此外,座椅也能以多种方式轻松满足乘客多样的社交需求。相互交流时,乘客可旋转座椅,面对面交谈。而那些想要私密空间的乘客则可以通过头枕后方的隐私屏,有效地在头部上方区域与身旁的其它乘客隔绝开来。每个座椅还配有独立的音响区,其扬声器位于头枕处。前排座椅的靠背上也配有单独的显示屏。
当乘客之间想要共享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时,一块大尺寸的透明OLED屏便会从车顶垂直降至两排座椅之间。通过一块横穿整车内部的“影院大屏”,后排两名乘客可一起参加视频会议或观赏电影。该大屏还可分屏使用。在无需使用大屏时,由于其透明设计,乘客可直接清晰看到前方。乘客还可以选择将屏幕向上收起,与玻璃车顶融为一体。
同奥迪grandsphere概念车一样,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内饰将空间、结构、数字技术融为一体。线条设计凸显内饰的水平比例,开放宽敞的车内布局给人以独特的空间感。在自动驾驶过程中,方向盘、踏板和常规仪表盘都可隐藏,极大增强了车内空间的空间感和自由度。
在视觉感受上,两个集成有安全带座椅的坐垫和靠背彼此分离。在后排座椅之间的较低位置,配有一个可向上移动的中控台,配以精致的饮水设备和玻璃杯。这也进一步彰显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的至臻品质。
显示与操控:简约至上
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遵循简约设计原则。在开启驾驶功能之前,无论是圆形仪表盘,还是虚拟驾驶系统的黑色屏幕都将被隐藏起来。
取而代之的是由顶级材质打造的轮廓清晰、安宁静谧的舒适区域。车内四周、座套和地毯均采用木材、羊毛和合成纺织面料,触感极为柔和。
在视线水平上,内饰以柔和的米色与灰色为主色调。座椅外壳为深绿色,更好地舒缓双眼。汽车内部颜色从上至下逐渐变浅,与进入车内的自然光一道,打造出匀称、宽敞的内部空间。
只需指尖轻点,便可唤醒全车,各项功能应时启动,其中最先令人惊喜的或许会是前挡风玻璃下方实木面板上的投影。在不同驾驶模式之下,例如传统手动驾驶模式或L4级别自动驾驶模式,投影或横贯分布在整个车内空间,或单独显示在驾驶员或副驾驶面前,以高分辨率方式呈现旅程所需的所有信息,令人惊艳。
另外,用户可通过使用投影下方的感应区域,快速切换音乐或导航等功能,该区域将展示所有车辆已激活的功能和应用。同时,图标将随不同的功能菜单进行闪烁。
在对开车门的内侧切口附近,安装有一个别具特色的创新控制元件:MMI感应式控制。当用户坐直,在离控制区域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个控制元件上的旋钮或按钮,手动选择各种功能菜单,点击相应界面,操作简单直观。
此外,由于可应用眼球追踪和手势控制的组合操作,当座椅向后完全倾斜时,用户仍可以使用这一便捷功能。传感器将追踪眼球运动,识别目光及视线。用户只需做出类似于触摸操作的模拟手部动作,无需俯身或进行任何接触,就能轻松操作系统。
眼球追踪、手势控制、语音识别、物理触控等功能适用于所有操作模式。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可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喜好和常用功能。基于此,车辆不但能够智能地完成基本指令,还可以直接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建议。
结合创新数字科技,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还可成为移动的个人健康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奥迪与中国消费者共创的成果。在诸多功能中,乘员压力监测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通过面部解读和语音分析,汽车能智能判断乘客的感受,并提供个性化的放松建议,如通过独立屏幕和头枕上的私人音响区使用“冥想”应用程序,随时随地舒缓身心,治愈减压。
此外,控制面板集成在车门的扶手中。如此一来,汽车可始终为乘客提供载有视觉信息的触摸屏,并通过光学指示器显示其位置。同时,左右车门的扶手上都配有VR眼镜,可以与包括Holoride在内的信息娱乐系统结合使用,妙趣无穷。
内饰材质:可持续理念贯穿始终
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内饰中运用的许多材料都为可持续原料,如鹅耳枥饰板。这种选材的方式可以从生产地附近直接取用木材,且充分利用整个树干,在制造过程中也不会掺杂任何化学制品。
座椅衬垫由ECONYL®材料制成。这是一种可回收的聚酰胺,在汽车报废后仍可被充分回收利用。单独安装各种材料也更有利于后续回收,反之,如果混合安装,其回收利用的可能性也将大大降低。
竹浆纤维织物被应用于扶手和车辆后部。竹子的生长速度比普通木材快,其生长过程中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且不需要使用除草剂或杀虫剂。这种材料的应用也充分体现奥迪对可持续性的追求。
外观设计:未来豪华的空间概念
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长5.5米,高约1.78米,宽超过2米,外观设计大气笃定,第一眼就令人震撼。车身轮廓流畅,奥迪传统的标志性设计元素和形状也在这款车上得到了全新的诠释:独具一格的一体式格栅,数字化点缀式灯面,宽大动感、曲线优美的车顶拱线,环抱住电池单元位置的门槛饰板,再配以24英寸双六辐设计轮毂(灵感源自90年代经典奥迪Avus概念车)。
在平坦宽大的挡风玻璃衬托下,车身的楔形轮廓显著可见。在车辆前部和后部,均有大面积数控灯光单元,不仅成为了车身外观的标识性设计,还可以作为与外界的交互工具。
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大胆突破了对传统汽车类别的界定,与此同时,它依然保持了奥迪品牌的纯粹基因。在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与奥迪grandsphere概念车两款车型中,车身整体设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轮拱的清晰轮廓与圆润造型同样相得益彰。超过3米的轴距,配合短前后悬,充分彰显其电动汽车的特点。尽管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拥有更大的尺寸,但其优雅与活力并存的设计语言是与奥迪grandsphere概念车一脉相承的。
可视化技术:独特灯光效果
车头部分,创新地采用了八边形一体式格栅,尽显奥迪本色。尽管车身前部不再需要散热中网,但依旧保留了这处奥迪标志性一体式格栅设计。数字灯光面板位于浅色的透明面板后方,该透明面板可遮盖前脸大片区域。一体式格栅上下边缘依旧采用铝合金材质,并以LED灯垂直贯穿连接。
一体式格栅内部的灯面仿佛一座舞台或一块画布(正如其“奥迪灯光画布”的称呼),具有独特交互式功能,能通过动态照明效果向其他车辆或行人发出明确信号,提高驾驶安全。车尾也有类似功能的矩阵式LED光面。
一体式格栅左右上方的灯组看起来细长狭窄,如同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些数字化照明单元又被称为“奥迪之眼”,与四环品牌标识交相呼应——它们能够放大照明或分离两个环的交叉点,犹如“瞳孔”,构成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灯光标签。
灯面区域可根据交通状况、环境及用户感受进行调整。如在日间用作行车灯时,灯光可聚焦可分散,就好比“瞳孔”在调节之下变化大小。
必要时,数字灯带还可用作动态转向信号,由于其可见度极高、易识别,进一步凸显该车在安全方面的卓越表现。
先进的动力系统与充电技术:高效出行 充沛续航
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基于专注电力驱动系统的PPE平台打造,充分利用了该平台的技术优势。PPE平台的核心元件是车轴之间的电池模组,而在奥迪grandsphere概念车中,电池模组的容量就高达120千瓦时。由于奥迪在车轴之间使用了整体式的车身底板,电池模组可采用扁平式布局。
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两台电机的总输出功率为295千瓦,扭矩可达690牛·米,同时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还搭配了电动quattro四驱系统:前后桥分别配备一台电机,可在必要时通过电子控制实现四轮驱动,保持驾驶动态性与能耗经济性之间的完美平衡。
与此相关的一项创新设计,是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可根据需要选择停用前轴电机,以减少滑行时的摩擦,有效降低能耗。
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驱动系统的核心是800伏充电技术。得益于该技术,在快速充电站中,车辆可以达到270千瓦的充电功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为电池完成充电。如此一来,充电时间与传统燃油车停车加油一样迅速,只需充电十分钟,足以增加超过300公里的续航里程。在短短25分钟内,可将电池从5%充电至80%。这意味着,根据全球轻型车统一测试规程(WLTP),预计总续航里程可达750公里。即使在高耗能的市区内及短途驾驶中,通常也可以免去半路停车充电的烦恼。
空气悬架:平稳舒适
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前轴采用专为电动车优化的五连杆悬挂结构,后轴采用多连杆结构。前后车轴均以轻质铝合金制成。尽管轴距长达3.40米,其带转向功能的后轴仍可确保出色的操控性。
奥迪 urbansphere概念车与奥迪grandsphere概念车具有的共性之一,就是采用奥迪自适应空气悬架,即带半主动阻尼控制的空气悬架系统。得益于此,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可提供优越的驾乘舒适性,而即便行驶于颠簸坑洼的市区路面,车身也不会出现明显晃动,状态平稳,舒适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