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赵娜 报道
随着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的支持在国家和地方层面迅速铺开。PE/VC机构在“专精特新”主题上的投资参与度如何?LP智库与中国电子工业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开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揭晓答案。
赛迪集团高级副总裁执行董事冯钢透露,中小企业是重要的创新力量,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旗下中国电子工业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正在与LP智库就创投机构如何助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具有重要产业链价值的中小企业代表,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创投的支持。在4月22日的创投助力“专精特新”最佳实践研讨会上,LP智库创始人国立波表示,希望通过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过往融资情况的梳理和统计,呈现“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创投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助力作用。
LP智库报告中分析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指工信部分别于2019年-2021年公示的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统计显示,这些企业中,有2014家企业及其母公司曾经获得过股权融资(含新三板,不含IPO及上市后的定向增发),占比40.91%。
据央视新闻报道,工信部负责人透露,将在今年5月左右启动第四批“小巨人”企业培育认定工作。今年准备再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带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5万家左右,将联合财政部再支持一批“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成曾获PE/VC投资,早期投资数量较少
LP智库团队综合工商数据和上市招股书披露信息发现,公示的492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中有2014家曾获得股权融资,占比为40.91%。
在获得过股权融资的企业中,平均每家企业及其母公司平均进行5.92笔股权融资或股权转让;股权融资及转让笔数中位数为4笔。获得过股权融资的企业及其母公司,平均获得了5.37家机构的投资,中位数为3家机构。
投资机构端来看,前述企业的股权融资及非公开股权交易共涉及11916笔投资事件及5406家投资机构(含产业投资)。
投出超过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投资机构仅有99家(占比1.83%)。投资数量最多的前20家多是以管理人民币基金为主的基金管理团队。3617家(占比66.91%)机构仅投资了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报告数据可以看出创投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但统计结果也显示,创投投资专精特新企业以成长期为主,早期投资数量较少。
一方面,获得过股权融资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企业成立到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认证时所经历的平均时间为14.25年,中位数为13.74年,低于全体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成立到获得认证的时间。
另一方面,获得过股权融资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企业成立到获得首轮投资的平均时间为8.36年,中位时间为7.69年。仅有11.82%(238家)的企业在成立前后一年内获得首轮投资。
“不同于典型的互联网和商业模式创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周期普遍比较长,要求资本更要有耐心,更要具备长期投资的心态。”国立波表示,人民币基金市场亟需长期的、可持续的资本供给以形成良性循环。
PE/VC受限基金年限,市场仍待补充长期资本
仅有四成企业获得PE/VC投资,一方面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与标的企业能否实现高成长性的判断有关;另一方面是受限于PE/VC基金的存续期间。
对于科创板和北交所以外的A股市场板块而言,被投企业在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后需要2年左右时间达到上市标准,上市1年后投资机构实现退出。按照成长期创投基金7年投资+退出期计算,这就需要企业在至少获得投资后的4年内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证。
但截至当前的数据显示,只有不到四成的企业可以做到。据LP智库的统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首轮股权融资到获得认证的时间平均为5.89年,中位数为4.93年。
“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的‘专精特新’企业来说,如果不能上科创板或北交所,他们背后的PE/VC基金很难在存续期内退出。”LP智库的分析印证了PE/VC机构出手“专精特新”企业能否退出的现实考量,也正说明科创板、北交所对专精特新企业投资退出的重要意义。
根据LP智库的分析,对于科创板及北交所来说,专精特新企业在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之时已经符合相应上市标准,可以快速实现上市并退出。科创板、北交所切实提升了PE/VC基金投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退出的效率。
但是PE/VC基金投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主要以成长期为主,投资早期项目相对较少。
“近年来,PE/VC投资范式和投资逻辑在发生重大变化,一二级资本估值倒挂,资本套利红利不再,倒逼投资机构向早期阶段布局。这客观上需要人民币基金期限进一步延长。但是市场的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LP反而呈现投资短期化趋势。”在国立波看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股权投资市场长期资金供给不足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PE/VC很难成为长期的、可持续的资本来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
前述研讨会中,多位与会嘉宾提到有投资机构按图索骥寻找“专精特新”企业进行投资。但在他们看来,“专精特新”标签仅是投资决策的加分项,仍难成为核心考量因素。还有与会者建议相关部门考虑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系统分类,比如哪些企业适合由国家支持、哪些适合在大企业内部孵化、哪些适合PE/VC投资,“通过画像可以提高‘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效率。”
“现行的专精特新认定标准与我们选项目的标准有很大差异。”包括云晖创始合伙人黎羽在内的多位投资人表示,期待“专精特新”认定标准适当增加投资机构的关注要素,鼓励和推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
(作者:赵娜 编辑: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