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琦观 | 来源
贾琦| 作者
不提供二次转载
2月中旬,一篇名为《宁德时代还能跌多少?一个定量分析视角》的看空研报在圈内小火了一把。
彼时宁德时代深陷各类谣言之中,“被美制裁、被剔除创业板权重指数、与特斯拉谈崩”等多种谣传喧嚣尘上。
股价也从609元的高点俯冲而下,12.57%的跌幅令各路人马人心惶惶。
首创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韦志超在那篇研报中明确表示:“未来可能仍有20%下跌空间。”
由于A股机制不成熟等众所周知的原因,这种看空报告非常少见,点杀式的个股分析更是多年不闻。
然而,发出不足一天后,韦志超在个人微信公众号火速删除了该篇报告。此外,原定于当日晚间20时举行的“看跌”宁德时代电话会议也临时取消,主讲人正是首席经济学家韦志超。
4月22日,宁德时代发布2021年年报,如预期般美好。
4月25日,宁德时代宣布推迟公布2022年Q1财报,市场情绪被搅动得焦躁不安,如同喧闹的沙丁鱼群。
4月30日,宁德时代赶在假期的最后一天发布了2022年Q1业绩报告:扣非净利润9.77亿,同比下降41.5%;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70.8亿,同比下降35.5%。
5月5日,是发布季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也是五一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宁德时代开盘即跳空暴跌,最大跌幅高达14%,最终当日跌幅收窄至8.15%,市值一天蒸发了近800亿元,收盘在376元。
376元/股,距离那份研报发出时的股价已下跌了27%。
珍惜每一份看空。
01玄学的存在与必要性
公开资料显示,韦志超现任首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和布朗大学分别获得金融学+数学双学士、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历任国泰君安、华夏基金、安信证券等机构任宏观研究负责人。
此外,2015年韦志超在国泰君安任职期间还曾获得新财富第一名,彼时还担任任泽平的第一助理。
这么多身份的背书,并不是为了吹嘘这位专家。
事实上,那是一份研究视角非常陡峭的研报,说得再直白一点,它令人忍不住想要发笑。
那篇研报的主要观点是,2021年贵州茅台的走势与2022年宁德时代的走势有较强的相似性,参考贵州茅台的走势来看,宁德时代短期可能并未见底,逢高出货是优选。
通过拟合,该研报判断宁德时代的调整可能并未结束,未来可能仍有20%下跌空间。
“核心逻辑,你涨得像茅台。”有网友对此研报逻辑调侃称。
业内的微信交流群中也有朋友半开玩笑道:“这玩意儿能叫研报?跟闹着玩一样。”
但我却认为韦博士颇为实在。
作为行业浸淫多年的资深从业者,公开捅破“预测股价本来就是个玄学问题”这层窗户纸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如果没用到勇气,那起码也得充分具备一颗赤子之心,即“我怎么想就怎么说,他人观感不作考虑。”
严格来说,量化交易是不是玄学?技术分析是不是玄学?
在高度复杂的混沌系统面前,人们所能做的也只是从各个方向角度去逼近真相预测轨迹,绝对的穷举实非人力所为。
美国华尔街顶级量化金融大师、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授伊曼纽尔·德曼,也曾在《数学建模如何诱骗了华尔街》一文中,毫无忌讳地承认:我们根本不可能(通过数理分析方法)发明出一个能够预测股票价格将会如何变化的模型;如果我们相信人类行为可完全遵守数学法则,从而把有着诸多限制的模型与理论相混淆的话,其结果肯定会是一场灾难。
但是,面对投资市场的不确定性,我们能依仗的工具属实有限。
一直以来,摆在投资者面前的有且只有两条路:
要么,放弃对时效的追求。将时间维度拉长,依靠个人经验及认知,对公司以及所处行业的基本面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
要么,放弃对绝对真实的追求。以多方大数据为基础,尝试着从曲线走势以及周边信息中找到规律,在历史会不断重演的默认假设之上,作出不准确但指导性高度确定的短期决策;
前者模糊但绝对真实,后者精确但无法保障。
要知道,“正确但无用”虽然让人不满,但起码没什么害处。
但“错误且指向明确”的情况万一出现,那必然会遗祸无穷。
因此,虽然第二条路径明显具备有更强的实操性,但面向公众进行资讯服务的机构,无论是财经媒体还是券商研报,都很少会采用这一论证方式去进行相关报告的撰写。
我想,这才是韦博士那篇研报遭到业内非议的根本原因。
02玄学背后的贝塔因子
作为资讯服务者,我们也同样不会采用“技术分析”的方式进行稿件分析。
但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我本人向来对“玄学式”的片面分析感到兴致勃勃。
第一,它很有趣,天晓得这些网友们到底有多少奇奇怪怪的角度;
第二,它真的很准,谨从我个人所看到那些技术分析来看,它的准确率确实是高于随机分布的。
回到宁德时代。
韦博士虽然采取了一种看似无厘头的联想方式,但仔细揣摩其背后的分析逻辑,其实是有着一定合理性的。
以下前提是不言自明的。
第一,A股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
第二,由于暂时缺乏做空机制以及其他有待进一步成熟的综合原因,机构“抱团”是其最重要的投资策略之一;
第三,抱团瓦解并不是什么所谓的风险。抱团瓦解是抱团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抱团瓦解的抱团策略是不完整的;
根据4月份基金一季报披露,宁德时代首度取代了贵州茅台,成为被最多数的基金产品重仓持有的个股,共计进入了1914只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行列。
它不是跑不跑的问题的,它就是什么时候跑的问题。
此番宁德暴跌后,许多分析媒体将目光聚焦在了供应链、定价权、上游价格、技术路线等基本面问题上,但从眼下的时间节点来看,这样的定位或许是有争议的。
微观方面,主力资金的择时抉择是直接因素。
宏观方面,跌破3000点、美联储加息、政策落地力度、汽车消费市场萎靡、国内资本市场普遍呈观望姿态等系列综合因素,恐怕是权重更大的下跌原因。
一直以来,散户对于“宁王”的朴素认知,其实就是“好赛道+好公司”。
那么,越是动荡时刻,越需要追问几个最简单的问题:
赛道逻辑变了吗?
企业地位变了吗?
赛道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2月全国乘用车总计销量为1156228台,环比下降50%,同比下降11%。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售246292台,环比下降22%,同比大增160%,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21.3%。
地位方面,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数据显示,全球动力电池一季度装车总量为95.1 GWh,其中宁德时代全球装机量达33.3 GWh,市占率高达35.01%,同比增长137.7%。排名保持世界第一。相比去年同期,宁德时代的市占率为28.5%,进一步攀升。
说真的,机会都是跌出来的。
03赌性依然坚强
今年2月,宁德时代官网发布讣告。宁德时代荣誉董事长张毓捷博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2月14日逝世,享年79岁。
60岁时,有朋友曾向张毓捷送过一幅字画,题作“赌性坚强”。
“我的徒弟,也就是现任董事长,看到这四个字爱不释手,竟趁我不在时,把书法搬到他的办公室。我跟他说,这是我的生日礼物,有纪念价值,不能送你。”
张毓捷对媒体讲道。
没想到的是,曾毓群的回答是:“师父,我觉得我比你有资格拥有这四个字。”
后来,闹着玩似的,张毓捷送了另外五个字给他的徒弟:“赌性更坚强”。
王兴还在发饭否的时候也曾提及,一位宁德时代早期投资人第一次去曾毓群办公室时,被墙上“赌性更坚强”的字画所震惊,这位投资人问为什么不挂“爱拼才会赢”,曾毓群的回答是:“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
如今,听说曾毓群的办公室里的牌匾已经被换掉了,满是闯劲的“赌”字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谦冲绵长的“溥博渊泉”。
尽管如此,我还是妄自揣测这位福建人更喜欢“赌”。
4月29日晚间,宁德时代披露,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申请获得证监会同意注册的批复。
相较最初公布的募资金额,此次定增下调了132亿元,将目标定在了450亿元。
有人说此次定增是割韭菜,是自暴自弃,是对当前股价的全面认同。
也有人说,这是宁德的蓄意为之,这是因为此前的股价过于高涨,不利于长期投资人的进场,倒车接人,大大的利多。
但我私以为,宁德时代的管理层恐怕压根没花时间琢磨股价的问题。
自去年八月发出公告以来,582亿元的狮子大开口直接使得业内一片哗然。
据Wind数据统计,582亿元的募资金额不仅超过了宁德时代上市期间股权、债权融资总额,也超过了宁德时代2020年全年营收。
在44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仅有265家公司的市值超过582亿元。这意味着宁德时代单次融资规模,超过了90%以上A股上市公司市值,也是A股史上最大的民企定增融资。
在最初的公告中我们看到,宁德时代计划将163亿元用于研发和补充流动资金,剩余419亿元将全部用来扩大锂离子电池生产规模,覆盖5个锂离子电池项目。
如今,5月5日晚间,在宁德时代披露的定增募集说明书公告中我们看到,自公司发布本次发行方案以来,公司相继公告了相关电池产能专项建设基地项目,投资金额合计不超过655亿元,假设按照3亿元/GWh左右的投资强度测算,对应的产能约为218GWh,同时,本次募投项目将新增锂离子电池年产能约为135GWh。
我是一点没看出来“溥博渊泉”,劈头盖脸的全是“赌性坚强”。
虽然宁德时代一定不会承认这叫“ALL in 锂电”,但无法否认的是,这家企业在继续豪赌电池技术路线的未来。
它之前确实成功过。
2017年,随着“能量密度”被纳进补贴标准,凭借着对三元锂电电池的重磅下注,宁德时代迎来了行业地位的迅速攀升。
最终一脚踹翻了深耕磷酸铁锂多年的比亚迪,登上了行业第一的位置。
但只要是赌,就一定会有概率事件。
当下来看,锂电确实是概率最大的未来方向,但没有人知道,氢燃料电池,乃至镍氢电池、固态电池、结构电池等其他旁系路线会不会出现绝地反击。
我们认为,关于宁德时代的投资抉择,当下只需要考虑这一件事情。
其他的,关于近来热议的定价权问题、跨周期困境、海外业务拓展等,相比之下,都只是已知的,可接受的,细枝末节的事。
哦对了,换电业务也值得特别关注。那里承载的是第二增长曲线。眼下虽萌芽弱小,但想象空间着实可观,结合着“锂矿大业”,很容易讲出真正的生态故事。
说真的,定价权从来都不在制造企业手里,皇冠制造业恐怕也不太行。
“资金优势→拓产→资金优势→碾压竞争者→无敌于天下”这套逻辑,是一个从来都不在选项内的“臆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