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字的上古形体较为复杂。从金文①看,其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实际上就是“人”形。②为小篆的形体,也是“人”形,但已经发生变化,“躯干”部分没有了,只剩一只大脚还在。③是楷书的形体,它是从小篆演变而来,根本看不出“人”的形象了。
“夏”字的本义是“人”。《说文》讲道:“夏,中国主人也。”所以古代中国也称为“华夏”。作为一年之中的第二季“夏”,那是假借字的问题,这与“夏”字的本义无关,如晁错《论贵粟疏》:“春耕,夏耘(除草),秋获,冬藏。”
《九章·哀郢》中有“曾不知夏之为丘兮”的话,这个“夏”是什么意思呢?是“夏季”?是“华夏”?都讲不通。其实这个“夏”字在这里是代替了“厦”字,“丘”即为“废墟”。这句话的大意是:何曾料到郢都的大厦都变成了废墟。
摘自左民安《细说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