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被质疑,大中华区域负责人:依去年提交数据

时间:2022-05-14 11:45:49 | 来源:媒体滚动

5月11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简称THE)发布了第三版中国学科评级。

澎湃新闻注意到,近日被传要退出国际大学排名的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和南京大学(以下简称“南大”)尚在此次学科评级名单中。该学科评级发布后,网上有声音质疑,在该评级中,人大总体表现不佳,包括人大一向有优势的文科也表现不佳。该评级中还有些学科排名引发争议,一些网友认为有些学科的排名“离谱”。

泰晤士高等教育大中华区域一名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此次学科评级数据源之一,是去年9月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数据(此数据为各大学于去年提交),其他数据源包括泰晤士高等教育的问卷调查和文献计量数据。

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引质疑

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发布后,在网上引发质疑。

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发布方称,基于中国教育部的学科分类体系,2022年的评级包括了91所中国大陆高校与其他1543所全球大学,采用中国教育部的学科分类法,涵盖82门学科,以A+ 至C–的评分系统比较这些大学的表现。与其他主要学科排名或评级机构相比,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在中国学科分类体系下提供更多学科的全球评级结果。

上述学科评级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学科中,中国大陆高校的表现均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高校。总体而言,中国大陆高校的平均评级为B+,而全球高校的平均评级为B。

然而,在泰晤士学科评级中,不少学科排名情况引发质疑,一些学科排名与网友的预期差距较大,被网友认为“离谱”。

如,新闻传播学,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A+的为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评为A的为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泰晤士评级中,评为A+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与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C的西安交通大学同在A-序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评级仅为B。

还有网上文章指出,在泰晤士学科评级中,中国人民大学学科排名总体不佳,即使占优势的文科也仅一个学科进入A+(艺术学理论),而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A的哲学,在泰晤士学科评级中仅为B。

澎湃新闻注意到,除一些学科评级排名引发质疑外,还有网友指出,有些学科排名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的高校及其相关专业未出现在榜单中,有些“离谱”。有些网友评论称,新闻传播学中没有中国传媒大学,外语没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体育没有北京体育大学,“缺这么多学校就别做学科评级了”。

泰晤士高等教育评级依据从何而来?

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数据来自何处?

在5月1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淡化排名背后: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一文中,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首席专家吴付来提到,当前在学界较有影响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主要有四个,分别是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英国Quacquarelli Symonds(英国一家国际教育市场咨询公司,简称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U.S.News & World 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简称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和中国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其中,泰晤士、QS、U.S.News等需要高校报名并提供数据。

同在5月12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大中华区域一名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泰晤士高等教育第三版中国学科评级的数据源之一,是去年9月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数据(此数据为各大学于去年提交的),其他数据源包括泰晤士高等教育的问卷调查和文献计量数据。

日前,南京大学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提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中国人民大学也在专家座谈会中明确提出,从2022年起,不再向任何世界大学排行榜公司提供数据。2021年,兰州大学主动退出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与之同时,近期网上盛传“人大、南大、兰大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针对上述传言,泰晤士高等教育上述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表示,兰大从未参加过泰晤士高等教育的排名,人大和南大目前为止并未向泰晤士高等教育明确表达要退榜。

近日,澎湃新闻就“退出国际大学排名”相关传言,多次联系人大、南大与兰州大学进行核实,但截至发稿前,上述三所高校均未作回应。

另有人大相关人士告诉澎湃新闻,目前学校官方未否认“人大退出国际大学排名”的传言,但校内公开场合未讨论过“退出国际大学排名”的问题。

各类国际大学排名有无权威性?

尽管如此,有关国内多所名校将“退出国际大学排名”话题仍在网上持续热议。国际大学排名是否权威可信、能否客观反映高校的综合实力等成为网上讨论的焦点之一。

在上述《淡化排名背后: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一文中,吴付来表示,目前全球没有任何一家权威机构发布过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因此各大排行榜也并非全球通行。

吴付来说,这些排行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排名标准不一,事实上无法完整客观地评价一所高校真正的实力。比如QS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占比高达40%;软科排名更注重学校教师的科研情况,如获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等的教师数量;泰晤士排名的参考指标中,研究、论文引用等权重占比均为30%;U.S.News排名的主要评估指标中,权重最高的是高校声誉。

他还指出,大学国际排名多为商业机构参与的行为,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术交流有本质区别。在吴付来看来,淡化大学国际排名,摒弃的是对“洋指标”的盲目推崇,留下的是平等、客观的国际对话。

有学者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强调,任何一个排行都是某些指标下的排行,不是对高校全面真实情况的反映。正因为尺子不一样,在不同排行榜中,高校的排序几乎都不一样,所以这些排名只是一个参考,只能看,不能追、不能在办学中本末倒置。

此外,“世界大学排行榜无法客观公正评价我国人文社科类高校水平”的观点,在学界几乎已成共识。

吴付来指出,世界大学排行榜大都偏重理工科,对于我国人文社科类高校并不“友好”。不少排行榜把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人数、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大学对与工科相关的研究领域所做的资源投入、发表在《科学》和《自然》等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的引用率等作为重要指标。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精神产品生产过程,很难像自然科学一样在短时间的实验验证中获得普遍认可,不断生产出大量成果产品。因此,人文社会科学无法、也不应该用自然科学的评价标准去量化和评估。

也有教育界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由于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完全不一样,西方人文社科类专业与我国人文社科类专业没有可比性,把我国偏人文社科类专业的高校放到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下很难进行比较、评价。人文社科领域发展绝不能唯国外排名。过分看重国外各种排名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吴付来也指出,世界各国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这决定了不同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各具特色的。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最终落脚点是“如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何有用于中国社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