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从TVB与ViuTV收视之争,看香港流行文化的世代交替

时间:2022-05-18 12:46:40 | 来源:DoNews

作者|如风 编辑 | 范志辉

5月15日,TVB与湖南卫视联合制作的《声生不息》第四期节目在翡翠台如期上线,《念亲恩》《高山低谷》《最佳损友》等合作舞台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选曲和呈现进入正轨;另一边,香港本土电视台ViuTV的音乐综艺《Chill Club》与其对垒,当家女团COLLAR带来了多首歌曲串烧,用劲歌热曲点燃周日的夜晚

早在4月24日,《声生不息》开播首期就与ViuTV基于“Chill Club 推介榜”的颁奖礼《Chill Club推介榜年度推介2021-2022》首次对撼,就曾引发香港网友热议。香港剧评人游大东更直言,“这是一场由免费电视牵起的世代之战”。

在不少港媒看来,《声生不息》与《Chill Club》分别代表香港流行文化的新老世代,而在被看好的“新势力”ViuTV是否能接住TVB的世代交接棒?

新势力胜过怀旧牌?

虽然《声生不息》和《Chill Club》因为撞档期被拿来对比,但节目定位和内容模式大有不同。

《声生不息》是港乐竞唱献礼音乐综艺,为了「共著唱出来的港乐史,收藏听得到的中华情」而制作,更呼应了「香港回归25周年特别献礼」这个定位。

节目嘉宾以中老生代歌手为主,如林子祥、叶倩文、李克勤及杨千嬅等经典歌手,代表的是港乐情怀。同时,也有新生代歌手曾比特、炎明熹助阵,增添乐坛新鲜色彩。这个节目真正的目标受众,是80、90年代至千禧年受粤语歌影响甚深的华人,选曲主要集中在这段时期的粤语歌,例如《祝福》《勇》《单车》《1984》《傻女》等。

ViuTV的《Chill Club》更像个打歌节目,类似于韩国SBS人气歌谣。每周周日通过主持人骆振伟,联同每集不同嘉宾,唱出不同年代的流行曲,重塑各个观众对那些流行曲的情怀及回忆。

而且,每一集会有「新歌推介」环节,让观众了解当下最新的流行曲。《Chill Club》用Mirror和Error等男团代表香港乐坛新势力,而张敬轩、Rubber Band等歌手作为中坚力量,齐聚一堂共谱香港乐坛新篇章。总的来说,《Chill Club》一边回望过去,一边立足当下。

从一开始,就有港媒唱衰《声生不息》,认为该节目一味缅怀旧时代,并不能代表新时代,只是将经典粤语歌“神化”、“博物馆化”,很难真正吸引到新一代人去听。相对的,港媒认为《Chill Club》是近年最好看的香港音乐节目,节目通过不断发掘乐坛新势力,传播的正是香港流行文化。

从4月24日香港本土的网络热度来看,《Chill Club 推介榜年度推介》颁奖礼的网络声量占69.67%(1128),比《声生不息》高出1倍;而其网络热度值占80.32%(170,742)更是《声生不息》热度值(41,837)的四倍。

但从最新的5月15日收视成绩对比,《声生不息》5月15日平均为17.2,涨2点;《Chill Club》当天的收视率相对于平日时段2点多的收视率有所上升,为3点。

可见,局势并非一边倒,TVB在电视收视根基仍在,但在网络平台上输ViuTV一筹。实际上,两档音乐综艺的收视博弈,其实反映了香港两个世代的流行文化之争。

TVB与ViuTV收视之争

TVB和ViuTV之间的此消彼长,正是新旧时代变换下的典型缩影。

七八十年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黄金时代,不论是港产片、电视剧还是粤语歌,皆风靡整个亚洲,TVB更是宣传影视综的重要平台。随着97年回归,以至亚洲金融风暴、东亚及全球流行文化产业冒起等环境转变,香港流行文化发展也迎来变化。

而TVB由于自身的守旧,节目和风格相对保守,再加上与四大唱片公司交恶,使本就衰微的香港娱乐产业雪上加霜。就像流行文化学者马杰伟所说,香港文化工业在90年代中期左右变得工业化和公式化,创意成份减弱,加上外在环境转变,往日的风光渐渐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正当香港流行文化式微之时,正逢韩风席卷亚洲。

年轻一代已浸在网络文化中成长,广泛地受到美日韩国际流行文化的影响。于是,相较于TVB、内容形式更大胆、更新潮的新兴电视台ViuTV,则更受年轻人的青睐。根据Similarweb今年4月数据显示,ViuTV 18-24年龄段的受众高于TVB 5.48个百分点。

Viu Tv与TVB受众年龄分布,数据来源:SimilarwebViu Tv与TVB受众年龄分布,数据来源:Similarweb

Viu Tv于2016年获发牌照正式开播,出于自身资源有限和推广自家新人的考量,Viu TV的市场重心是香港本地观众,以真人秀作为主要版块,包括《全民造星》《脱独工程》《最后一届口罩小姐选举》及《ERROR自肥企画》等节目,也提供新闻、剧集、动画及体育等多元化节目。

此外,ViuTV很早开始已将广东歌、本地歌手live show视为重点市场,《Chill Club》就是这个市场的总汇。从数据来看,ViuTV作为后来者利用新兴流量艺人作为攻城略地的重要“武器”已经颇见成效。

从近三个月的流量及用户参与度来看,TVB的总访问量略高于ViuTV,但是平均访问时长及每次访问页数低于Viu TV,跳出率高于Viu TV 16.12个百分点。这也说明ViuTV的竞争对手——TVB正面临着用户粘性下降的危机。

Viu Tv与TVB流量及用户参与度,数据来源:SimilarwebViu Tv与TVB流量及用户参与度,数据来源:Similarweb

去年4月7日,香港TVB副主席兼非执行董事黎瑞刚接受专访,表示对TVB现在的情况也非常不满意,认为TVB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关于这个“严重的问题”,他概括为:创新乏力,全面老化。从团队老化、思维老化、运行机制老化,到节目老化、形象老化,是全面老化。例如,TVB新节目《开心大综艺》播出后,但在香港网络上反应两极,不少年轻观众痛批节目没创意、食老本、蹭热度,只是《欢乐今宵》《福禄寿》的旧酒装新瓶。

而TVB在2017年至2021年与《Chill Club》同时段播出的音乐综艺《流行经典50年》,从一开始找不同的歌手唱旧歌,慢慢变了一个综艺节目,到后面甚至像变了筹款晚会的形式。节目的最后还要再来一个大合唱,许多香港观众直言节目太老套,TVB根本没认真做,真正想听好歌的观众自然不会看这个节目。而当家的音乐节目《劲歌金曲》始终收视不如预期,被搬到深夜播出。

这个“严重的问题”,也直接反映在公司的业绩上。据港媒报道,TVB股价自2017年起暴跌七成,今年三月,TVB公布的业绩也表显示,无线去年全年亏损扩大至6.5亿元,且连续四年亏损,这让许多人开始认为“TVB已死”,“已现ATV临终现象”。

而与TVB的衰微不同的是,一旁的ViuTV正生机蓬勃,TVB的王牌位置岌岌可危。早有港媒提到“姜涛效应”见世代交接棒,TVB与ViuTV此消彼长的背后正是新与旧的交替。

对比2021年的业绩收入与广告收入看出,虽然TVB与ViuTV两者仍有距离,相差4亿多,但ViuTV(152%)的业绩增速是TVB(13%)的11.7倍;若ViuTV增长趋势持续,今年上半年广告收入有望历史性首次超越TVB。基于此,其母公司电讯盈科称去年为ViuTV标志性的一年。

数据来源:BossMind数据来源:BossMind

但实际上,ViuTV的影响力仍仅限于香港本土。相对于K-pop男团,诸如防弹少年团、EXO在内地的人尽皆知,ViuTV引以为豪的当家男团MIRROR的影响力在内地仍是一片空白。

4月30日,粉丝为庆祝男团Mirror成员姜涛23岁生日,租下香港电车、LED广告大屏、并开设慈善限定店等为其应援,在铜锣湾聚集,从街头至街尾。这种追星盛况自姜涛从2018年《全民造星》出道至今,在香港本土已经持续了4年。四年间,姜涛已斩获了将近90个代言,从高奢品牌到HPV疫苗卡,都难逃这位“香港顶流”的身影。

姜涛香港人气数据,数据来源:Cloudbreaker姜涛香港人气数据,数据来源:Cloudbreaker

但直至那晚,内地网友才第一次知道这位香港顶流。“香港蔡徐坤”在内地竟沦为透明人,这是因为姜涛在内地影响力着实有限。从微博数据来看,姜涛微博粉丝不过万,更没有超话词条和人气数据;在百度搜索姜涛,资料更多的是喜剧演员姜涛和配音演员姜涛。

换句话说,尽管在本土占据了大量年轻人市场,但如果代表香港流行文化的新势力的ViuTV影响力仍囿于本土,就要思考这股浪潮是否名副其实了。

香港流行文化的虚火与出路

在所谓黄金时代,香港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娱乐产业得以发展蓬勃,不论是歌曲或电影的年产量及文化影响力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

可是,随着内地和东亚各地的娱乐产业逐渐发展,香港娱乐产业的影响力开始下降,内容方向也开始转为本地导向。有学者分析,近年的广东歌和港产片主要以本地听众、观众的口味为主,较难打入海外市场;香港流行文化的封闭性,也令投资者望而却步,使得本地的制作缺乏资源推广到全球,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正当近年周边亚洲流行文化强盛,“香港电影已死”、“香港乐坛已死”的言论四起,但最近几年一股本土流行文化的风潮似乎再次席卷香港。

近年来,香港流行文化之鼎盛丰富变化多端,令香港本地人目不暇接。例如,有通过本地选秀节目出道的男子团体MIRROR、女子团体Collar,有当红Youtuber试当真等。

亲ViuTV的娱记“ReNews”认为,MIRROR是香港娱乐圈的救世主,而MIRROR成员更是直言“要重新成为亚洲第一”。香港当下的这波流行文化一直引起争议,不少评论者人、学者、娱乐记者讨论此番火爆是否名副其实,有“自娱自乐论”、“虚火论”等表述。

音乐先声认为,MIRROR的爆火更像是香港本土年轻人打造的一场盛世狂欢。本地万人空巷的文化盛事,反观在大陆则关注者寥寥。而所谓的亚洲天团MIRROR的影响力囿于香港本土,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和更大市场,仅仅只是在固有空间上重新分蛋糕

这种话语权与影响力的不对称,实则反映了香港流行文化目前的困境。而何重回大众视野的焦点,也是香港文娱行业一直在摸索的难题。

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也很大程度造成了流行文化的衰微。根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数据,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为例,以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来比较,北京、上海、广州分别为3075亿人民币、2193亿人民币和1369亿人民币,而香港同期只有1178亿港币,是四个城市中最低的,已经落后于内地的一线城市。

而早在2015年11月,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名誉副教授吴俊雄就提到,香港流行文化新的开始需要:一是重组市场,内销从来微弱,但现在外销也成问题,市场早被日韩台等取替;二是重组技艺,经验、技术、质素,都需要发掘、累积、传承;三是重组平台,大台已一去不返,去到分众时代,如何运用和整合新的平台将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果流行文化是“镜中镜”,它不只照向香港的过去,也照向了香港的未来。

“博物馆化”不是最好的归宿,而刹那光辉,也不代表永恒。对于香港流行文化过去的荣光,早已证明过市场潜力,而在时代交替之时,把握好时机,才有可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