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一稻济天下,肝胆照众生!一年了,想你们......

时间:2022-05-22 12:45:12 | 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日报 张爽 综合报道

2021年5月22日

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离开了我们

双星陨落

举国同悲

转眼,一年过去了

只想轻轻道一声

袁爷爷、吴爷爷

我们想你们了

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因为亲眼见过很多人

吃不饱饭、饿肚子的场景

袁隆平选择了农业报国

立誓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

不让老百姓挨饿

图片来源:湖南省农科院图片来源:湖南省农科院

1964年,他成功选育了

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

此后,他耗时9年

成功研究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

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从1976年到1987年

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

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上世纪9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

“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而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

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

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

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

用一次次刷新的世界纪录

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图片来源:湖南省农科院图片来源:湖南省农科院

袁隆平将毕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

临近90岁时

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

他自称

“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

袁隆平生前曾多次谈到自己的两个梦想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和“禾下乘凉梦”

后来他又有了一个“海水稻梦”

希望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

而在他离开的这一年里

在他牵挂的稻田里

他的梦想也在一步步实现

2021年11月15日

袁隆平生前参与研发的新品种

巨型稻“巨丰5号”喜迎丰收

平均高度可达2米

单穗实数粒比普通稻多3倍

2022年5月20日下午

由袁隆平团队培育的

超级耐盐碱新型高杆高产“巨型稻”

在天津市宁河区东白庄鱼场进入插秧阶段

这是华北环渤海地区

首次在盐碱地上试种非转基因“巨型稻”品种

2019年10月22日,袁隆平带领嘉宾在田间观摩。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2019年10月22日,袁隆平带领嘉宾在田间观摩。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袁隆平的次子袁定江

在袁隆平逝世周年纪念会上表示

父亲的一生

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实验

他未竟的梦想和事业

有人在接力,有人在传承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这是袁隆平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他也用一生

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

吴孟超: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20世纪50年代初

我国肝胆外科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一位国外知名专家断言:

“中国肝脏外科要赶上我们的水平,起码要30年。”

图片来源:新华社图片来源:新华社

吴孟超听后

夜不能寐

披衣起床写下一份立志要“闯禁区”的报告

誓言

“世界肝脏外科界不能没有中国的声音!”

经过成千上万次解剖实验

1957年,吴孟超首次提出

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

中国医生从此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

1960年,他主刀完成

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

实现了中国外科这一领域零的突破

资料图:吴孟超为患者进行手术。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资料图:吴孟超为患者进行手术。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他还研究出了符合中国人体质的

肝脏外科手术技术体系

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

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

震惊国际医学界

在吴孟超心里

病人始终排在第一位

每次给病人做检查前

他总会先把手搓热

为病人检查完

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

因为常年握止血钳

他的手指发生严重变形

但只要到了手术台上

这双手总能保持稳定

即使做上一个小时手术也没有问题

他说:

“一个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

心里想的是病人,

我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

从医70余年

吴孟超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

成功救治了近20000多名患者

曾经就有人劝他

该享受生活、享享清福了

再站在手术台上

万一有个闪失

别影响了一辈子的声誉

吴孟超却笑着说

“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个吴孟超嘛。”

网友缅怀:夜空中有两颗最闪亮的星星,永远怀念

一个是“吃饱饭”,一个是“治好病”

这两件人民再朴素不过的愿望

成为了他们毕生的事业

在两位院士逝世一周年的日子

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怀念与敬意

一稻济天下

肝胆照众生

你们未竟的梦想

我们带着思念接棒!

记忆永在,敬意永存!

编辑:张爽

审核:岳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