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以微出行为核心,发展城市交通

时间:2022-07-01 16:55:24 | 来源:互联网

如果城市能考虑将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滑板车与公共交通打包到一起,它们就可以从时尚单品变为日用品,赢得通勤者的青睐。

微出行(Micromobility)是指使用者个人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滑板车等小型、轻便交通工具的一系列出行方式。微出行不仅仅能减少交通拥堵和温室气体排放,更为全球各大“堵城”带来了巨大希望。许多微出行方式的倡导者将微出行视为“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这一长期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在众多微出行方式中,除传统自行车以外,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和电动摩托车在大多数地区方兴未艾。

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共享微出行服务的推出往往较为仓促且缺乏协调。停车位短缺、与车辆和行人交通的冲突、以及运营缺陷引发的安全风险都招致公众批评。

如何才能将微出行成功融入城市交通体系?这当然需要城市、运营商和公共交通部门之间加强合作。但首先,城市领导者必须了解微出行的用户群体以及人们选择或放弃微出行的原因。用户并非千人一面,如果不进行用户细分,决策者很容易忽视用户行为与需求之间的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对城市交通规划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近期,BCG携手圣加仑大学对10个国家23个城市中11,000多名消费者开展了联合调研,分析了消费者目前使用的微出行方式以及消费者的习惯、认知和期望,研究了不同地区和用户在年龄段、收入水平、就业状况和其他因素方面的差异。我们的调研结果揭示了目前许多市场上微出行发展目标与现实不匹配的原因。

关于我们的调研 

2021年夏天,BCG与圣加伦大学对全球11,400多名消费者开展联合调研,其中近70%的受访者为城市居民。我们的调研样本代表了10个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 

受访者按性别平均分布。其中占比最高的受访者(44%)年龄在30—49岁之间,超过26%的受访者年龄在16—29岁之间。我们的样本具有代表性,相比于其他以运营商的顾客为基础的调研,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解读(参阅下图)。 

全球微出行市场概览

BCG根据微出行市场模型测算出了2021年全球微出行市场概况,包括市场增速(参阅图1)。其中车辆使用模式包括:自有、订阅(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租用车辆并作为车辆的唯一用户)和共享(使用微出行服务提供商的车辆完成单次出行)。

按当前销量计算,自有模式下的传统自行车市场无疑是最大的,全球规模达到350亿欧元。目前所有微出行模式下的订阅量均不足10亿欧元。在共享出行市场中,自行车和电动滑板车分别以50亿和20亿欧元的销量雄踞榜首。

然而订阅出行是微出行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一个板块,预计未来十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在共享出行中,除自行车外,其他所有微出行方式在未来十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0%—30%。自有出行的发展趋势亦是如此(按销量计算是最大的细分市场):全球最大的市场,即传统自行车市场,将适度增长,而其他微出行方式均有望实现10%—3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总体而言,这些数字表明,使用权(共享和订阅)模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各种交通工具的增长存在明显差异。首先,作为一种通用出行方式,微出行在每个地区、国家、甚至是城市的发展起点不同。不同地域在交通工具的可用性和使用习惯方面差别很大。例如,亚洲流行电动摩托车,而欧美则青睐电动滑板车。在整个欧洲,传统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极为普遍。在微出行崛起的美国,电动自行车日渐流行,传统自行车再度兴起。

消费者实践和期望

通过调研,我们询问了消费者使用的微出行方式、使用频率、使用目的、替代的出行方式以及他们对未来微出行方式的期望。

30%以上的受访者每周数次甚至每天都会使用自行车。另外20%的受访者每月数次使用自行车。年轻人群(16—29岁)和中年人群(30—49岁)是城市中心区微出行方式的最大用户群体,而年轻男性是电动滑板车和电动摩托车的最大用户群体。

社会经济差异会影响微出行方式的选择

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所有微出行方式的使用率也随之增加。低中高收入人群在微出行方式选择上的差异主要集中在电动滑板车和电动摩托车。事实上,我们发现年轻的富裕人群是微出行的主力用户群(通常在公共交通稀少或停运的情况下使用微出行)。

低收入人群一般不太愿意使用微出行,而且并不总是出于成本考量。人文环境也会影响人们选择微出行的意愿。在某些城市,微出行无法普及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很难获得相应的交通工具。共享出行服务提供商坚持以城市中心区为主战场,通过服务人口密集区域,提高服务使用率和经济效率。然而,某些市政府在意识到将微出行推广并惠及低收入人群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后,要求提供商将微出行服务拓展至市中心以外的区域,以此作为参与投标的前提条件。此外,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正在向中型城市拓展,希望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微出行服务。城市领导者和运营商需要将所有相关因素纳入考量,以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微出行。

我们调研了10个国家中四大微出行方式的使用频率,从每周数次到每天一次不等(参阅图2)。毫无疑问,自行车仍是目前城市居民最主要的代步工具。在中国,自行车的使用仅次于电动摩托车。荷兰、丹麦和德国是自行车三大王国。整体而言,中国城市居民选择所有微出行方式的频率均高于其他国家。法国的电动摩托车普及率在欧洲名列前茅,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它最先尝试推行轻便摩托车。

在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将微出行视为一种可以替代公共交通工具的更安全的出行方式。随着油价攀升,人们意识到微出行比公共交通或私家车出行更经济实惠。总体而言,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采用微出行方式。

人们为何选择微出行?

在调研的受访者中,42%的人将微出行作为休闲活动。通勤和跑腿服务是另外两种最常见的微出行应用,选择这两项的人群分别占受访者的39%和36%(尽管在城市居民中,41%的受访者使用微出行作为通勤方式)。

人们用微出行

代替其他出行方式的频率是多少?

被替代频率最高的是私家车:32%的受访者“经常或非常频繁”地以微出行代替私家车出行(参阅图3)。当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比较时,情况似乎有些令人沮丧。55%的人经常或非常频繁地用微出行代替步行(31%)或公共交通,而40%的人经常或非常频繁地用微出行代替私家车(32%)或出租车/网约车(8%)。从本质上来说,目前微出行未能大幅替代私家车出行,人们的首选替代方案是两种最绿色的出行方式,即步行和公共交通。

人们预计疫情后微出行情况会发生哪些变化?

疫情期间,包括市内游在内的所有旅行活动均出现萎缩,所有类型的旅行活动维持在平均低于疫情前10%的水平,包括每天和每周的休闲旅行以及日常通勤。这主要是由于远程办公的兴起和消费者偏好的改变。然而,疫情加快了微出行的崛起。我们预计微出行将逐渐普及(能源价格上涨也是驱动因素之一),但不同地区和不同方式的微出行将有所不同。略多于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希望能更多地使用微出行来开展娱乐休闲活动,另外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今后可能将使用微出行交通工具访亲会友或探索城市。仅五分之一的受访者计划今后将以微出行作为通勤方式,这一比例过低,远未能达到运营商盈利的水平。

微出行普及的驱动因素和障碍

人们选择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或电动滑板车的原因多种多样。同样,人们放弃微出行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

驱动因素。微出行不仅灵活便捷、经济实惠,还兼具低碳环保的特点,契合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选择微出行的六大原因包括:灵活性、可靠性、价格、天气状况、安全性和节省时间。这几项原因几乎同等重要(参阅图4)。

不同国家的消费者选择微出行的原因各不相同。中国受访者称灵活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出行时长是他们选择微出行的主要原因。瑞士受访者则更看重灵活性。在丹麦,价格相对不那么重要。

障碍。在我们调研的所有10个国家中,到目前为止,44%的受访者认为妨碍他们选择微出行的最大因素是恶劣天气——显然,这是服务提供商在其推广计划中应考虑的问题。如图4所示,成本高、自行车道网络不安全等其他主要因素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力度相差无几,32%—36%的受访者选择了这几项。

消费者对捆绑服务的支付意愿。虽然质量原因很重要,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价格才是出行方式选择的关键决定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哪些群体愿意为捆绑式交通出行服务买单,我们构建了两种场景,每种场景各提供一项不同的捆绑服务。我们按照成本增加的情况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划分为四个等级,并显示了受访者预测的民众愿意支付的额外成本加权平均值(参阅图5)。

场景1是一张公共交通车票,包括微出行车辆10分钟使用权。平均而言,受访者预计大多数用户愿意在当前公共交通出行成本的基础上额外支付25%的费用。如果转化成欧元,以德国为例,假设当前平均票价为3欧元,那么人们愿意为捆绑服务支付3.75欧元,该价格低于德国大部分共享微出行服务的现行市场价格。场景2是一张公共交通月卡,包括不同微出行车辆的使用权(为简单起见,我们没有设置每日搭乘次数上限;显然,在实际操作中,有必要设置该上限,并根据当地经济状况进行灵活调整)。受访者认为大多数用户会愿意为此类捆绑服务额外支付22%的费用。

场景1和场景2中额外成本的幅度较高,这表明人们不仅对公共交通领域的综合微出行服务有需求,而且愿意为此买单。因此,公共交通和微出行服务运营商需要提供价格优惠的套票,以吸引更多的出行者(尤其是通勤族)。如果有必要,他们还应效仿政府提供补贴,以鼓励用户使用其他类型的交通工具。

采取行动:微出行融入公共交通体系

在大部分情况下,用微出行取代乘车出行可以保护环境,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然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微出行的影响有好有坏。当电动微出行方式取代步行时,交通产生的碳排放会增加,不是只在车辆运行期间,而是贯穿整个产品周期,从采购、生产、分销、销售到生命周期结束时的废弃物品处理。

并非所有的微出行方式都能产生相同的效应。如果忽视微出行带来的整体影响,盲目发展,将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那么步行和公共交通将是最值得鼓励的出行方案。适合阿姆斯特丹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亚特兰大,因此领导者在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环境和其他情况。

决策至关重要。城市需要将多式联运引入城市交通体系,这种运输方式可以让用户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实现从起点到目的地的无缝衔接。例如,只需要一张可以同时搭乘火车、地铁和电动滑板车的通票,出行者就能享受到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灵活微出行服务所带来的快速与便捷。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是拥有完善的微出行基础设施,然而目前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不足,机动车辆与微出行交通工具之间事故频发。缺少自行车道和自行车基础设施是阻碍微出行方式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们的受访者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已经将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工具相结合,使用频率达到每周数次,甚至每天一次。微出行在部分地区已经获得长足发展,这些地区通过建立监管框架(例如,巴黎推出“15分钟城市”计划,要求在每条街道设立自行车道并减少路边停车位)或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例如,荷兰设计出更安全的自行车道,修建停车设施),将微出行积极嵌入城市交通体系。支持微出行的基础设施越多,微出行交通工具的使用就越多。

如何建设综合多式联运体系?

城市应以用户为先。城市应当首先为更多的居民提供极具吸引力的“直达门口”出行解决方案,否则微出行发展计划将不会有太大意义。城市领导者应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规划交通体系建设,从各个重要居民群体(尤其是通勤族)的视角思考定价、交通连接、车辆供应等一系列问题。有些城市已经将为弱势群体和郊区提供多式联运服务作为服务提供商参与投标的前提条件。城市和微出行服务运营商应携手提供综合出行服务。能真正推动微出行普及的关键是提供综合出行服务。城市需要一个不仅能提供基本信息查询或预订服务,还能处理多式联运和复合运输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用户需要能够预订公共交通与微出行相结合的服务。通过与微出行服务运营商合作,城市可以制定共同定价策略,就基础设施需求(包括停车区与载客区)达成一致,帮助运营商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服务。城市和公共交通运营商需要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需要转变以汽车为主导的思维模式,给微出行重新分配道路和停车位资源,目前巴黎和纽约已经开始行动。城市还可以与郊区和农村社区合作,为通勤族提供安全免费的自行车存放服务,而这项服务对微出行服务运营商而言成本过高。荷兰的乌特勒支市拥有全球最大的多层自行车停车场,可停放12,500辆自行车。消费者重视可靠性、灵活性、短距离出行和安全性,所有这些都需要有关各方改善公共交通。微出行服务运营商需要改善运营,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服务。对运营商而言,明显有待改善之处是锁定新的用户群(如通勤族),并迎合其特定需求,例如,将服务覆盖到有需要的地区。随着市场持续整合,运营商需要不断改进自身财务状况以提供更亲民的价格,并与城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具体措施包括:进行设计和工程改良,提高微出行交通工具的耐久性和运营效率,加大电池尺寸,通过创新延长车辆使用寿命。运营商需要拓宽服务类型,推出优惠价格,以吸引更多用户。他们还需要考虑如何鼓励用户在不同天气状况下采用微出行方式,例如,设计防寒防冻的车辆或道路基础设施,推出打折或会员计划等激励措施。
将微出行融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是缓解交通拥堵、限制碳排放以及解决车辆管控缺失引发的相关问题的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要达成该目标,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和微出行服务运营商必须通力合作。目前部分城市已经取得进展,这表明以积极和合作的态度推动微出行发展能带来显著成效。

由于各城市在自然景观、文化和人口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应当倾听当地用户的心声。城市领导者及其交通领域的合作伙伴通过观察当地用户不同的行为、需求和期望,了解他们抵触微出行的原因,最终可以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惠及更多人群,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和油价上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重新考虑其他出行方式。现在正是推动微出行发展并将其作为城市出行变革核心要素的最好时机。

来自: BCG波士顿咨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