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8月4日报道 据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近日报道,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众多已知风险,如气候变化、酸化和海洋污染。人类正努力减轻上述影响,但海洋仍将处于脆弱状态。实际上,在未来5到10年内可能会出现新的危害,对海洋生物构成威胁。鉴于此,一个由剑桥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制作了一份清单,上面列出了未来10年内将对海洋生物造成显著影响的15个问题。
1.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背后的推手是气候变化,虽然烧在地上,但同样殃及海洋。除二氧化碳外,森林火灾还释放含有各种化学元素的气溶胶和颗粒物。随后的刮风下雨可能将这些物质携带至很远的地方,并落入海洋生态系统中。例如,2020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导致南极地区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继而造成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死亡。
2.沿海地区暗化
光照对沿海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海洋正变得越来越暗。全球变暖、海洋污染、风暴和冰川融化能够搅浑水体,减弱射入这类生态系统的光线。如果程度适中、范围受控,“遮蔽”光线能够取得积极效果,例如抑制珊瑚和珊瑚礁的白化现象。但如果频频在多地同时发生,就会造成退化压力,永久影响这些生态系统。
3.金属污染毒性更强
虽然几十年前就已经对金属污染物严加管控,但这些物质经常成为“漏网之鱼”。在风暴或捕捞活动不断裹挟下,金属在沉积物中得以长期存在。但问题还在恶化,由于气候变化所致海洋酸化增加了海水和沉积物中金属的吸收和毒性,这将对海洋动物造成影响。虽然不是所有生物都受到同等影响,但最受影响的将是双壳纲物种。
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沼提取锂的蒸发池(法新社)4.气候迁徙“掏空”赤道
温度上升正令部分海洋变得越来越不宜居。物种正在往两极迁移,因为那里的温度更加适合,而生活在中高纬度的生物则可能被来自较温暖地区的物种所取代。在赤道等热带地区则不会出现更替现象,因为最耐热的物种就生活在那里。赤道地区这种衰退的生态后果尚不明晰。
5.改变鱼类营养价值
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正在影响浮游生物合成必需脂肪酸。热度与浮游生物所能制造必需脂肪酸(包括Ω-3)的数量呈负相关。这种合成作用生变或将引发蝴蝶效应,影响以此为食的物种的营养成分,继而对海洋捕食者和人类健康产生后果。
6.胶原蛋白新市场
胶原蛋白在化妆品、药物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大。对胶原蛋白的追逐也推动开发新的来源,而海洋生物就是最佳替代品之一。但是,正如研究人员所指出的那样,这种新的胶原蛋白来源也可能使减少大规模捕捞的努力功亏一篑。有多个物种(海绵、水母和鲨鱼)能够提供胶原蛋白,但据这些科学家所言,最可持续的方式或许是使用渔业副产品(如皮、骨、碎料),还能为蓝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做出贡献。
7.新的海洋“珍馐”
从海洋到餐桌。奢侈的海洋生物“部位”消费找到了一种新产品:鱼鳔。对这种让鱼漂浮的器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价已经达到每公斤4.6万美元。科学家认为这种趋势是危险的,因为对鱼鳔的无节制追求会促使过度捕捞,以及使用拖网等危害环境的技术。
8.深海捕捞的影响
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担忧导致许多国家过度捕捞。中深层(海平面以下200至1000米)栖息着各种从未被开发或食用的鱼类,如灯笼鱼(Myctophidae)。事实上,中深层鱼类不适合人类食用,但可提供水产养殖所需的鱼粉或用作肥料。问题在于,这些动物对碳循环起着重要作用,以至于正是它们负责将水体表面的二氧化碳连同它们的排泄物“埋入”深海。中深层鱼类的大规模减少或将切断最为重要的固碳途径之一。
9.从海水中提取锂
对电池的需求,包括电动汽车在内,很可能会导致到2030年对锂的需求是如今的5倍之多。虽然海水中的锂含量相对较低,但一些深海盐卤池被认为储存着大量锂元素。因此,它们很可能成为常规的提取点。但在这样做之前必须考虑潜在损害,因为这些盐卤池很可能栖息着许多地方性物种,其中一些甚至尚未被发现。
10.新的海洋基础设施
全世界正在建设新的海洋基础设施,如海上风电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渔业和海上运输需求。这样做的目的是继续创造利润并满足人类需求,同时优化空间和尽量降低环境影响。然而,没有什么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缺乏一种环境管理与评估的共同监管框架,科学家对这些基础设施长期内可能产生的影响表示疑虑。
11.海上漂浮城市
海上漂浮城市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中叶,现在马尔代夫正接近将其变成现实。这些浮海都市的主要优势在于令数以千计的家庭得以安居,而无惧海平面上升。虽然设计理念是在适应海洋生态系统的同时,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科学家认为,城市基底部分或将助推入侵物种的蔓延。
12.绿色能源污染
朝绿色能源过渡是缓解全球变暖的唯一方法。但随电动汽车使用量上升而来的是电池需求的增长。问题是,电动汽车电池往往不作为有害垃圾回收,尽管在其生命周期内存在释放某些有毒元素的风险。
13.深海物种监测
科学家对时而探出水面的海洋生物的行为了如指掌,不过对那些栖息深海且从不露出水面的生物则是几无所知。但这种情况即将改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出一种“海洋GPS”系统(名为“水下反向散射定位”),它可以追踪这些捉摸不定的深海动物,精度可达到厘米级。然而,在这项新技术背后,还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对动物行为有何影响。
14.将潜入海中的“软体”机器人
软体机器人——得此名是因为受生物启发使用柔性材料制成——或将能够比现在的刚性机器人更深入海中。这些器械将有助于深海样本采集,但也可能将污染物和废弃物留在这些未被探索的环境中。此外,这些软体机器人也可能被捕食者误以为是猎物而吞食。
15.新型生物降解材料的影响
尽管所使用的新型生物降解材料似乎是遍布世界的塑料污染的对策,但正如科学家所强调,这些聚合物很多未经适当的毒性和生命周期评估就投入使用。尚不清楚将生物降解材料用于服装等各种产品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何种长期和大规模的影响。目前已被证实的情况是,相较塑料微纤维,一些天然微纤维在被鱼类摄入后会产生更强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