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刚出道的郭俊辰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自言是个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的人。而这一次,他却笑着说,自己还没长大。
2015年,还在读高中的郭俊辰因为参演了网剧《太子妃升职记》被大众认识,这位面容清秀的大男孩怎么也想不到,随手发到网上的一组生活照,让他“误导误撞”地走进了演员这个行业。
电视剧《少年派2》收官,郭俊辰饰演的钱三一也经历了成长之痛。 受访者供图三年前,电视剧《少年派》热播,郭俊辰饰演的“别人家的孩子”钱三一获得了观众认可。三年后,《少年派2》收官,钱三一从稳重少年成长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而戏外,钱三一对郭俊辰而言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有时我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和钱三一是有共鸣的,现在我的幸运数字就是31。”郭俊辰说。
《少年派2》,最难的就是演绎抑郁症
在热播剧《少年派》第一部中,郭俊辰饰演的钱三一不但相貌出众,而且智商超群,学习永远稳居第一。郭俊辰也非常喜欢这个角色。而当他得知,《少年派2》要开拍的时候,更是开心得不得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又能和钱三一一同成长了。但拿到剧本后,他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因为在第二部中,钱三一遇到挫折后得了抑郁症,遭遇人生低谷。
为了诠释好抑郁症的状态,拍摄前,郭俊辰看了大量相关纪录片及书籍,“相关的资料有很多,包括怎么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困境,然后再去揣摩钱三一的状态和表达方式。”通过了解和摸索,郭俊辰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其实这个状态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表达清楚的,但是我会尽量去贴近那种感觉:时刻都觉得很无奈,提不起兴趣,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什么都没有意义。”那段时间,郭俊辰自己也觉得挺压抑的,而对于最终的效果,他很感谢对手戏演员以及所有工作人员,“大家给我创造的氛围非常好,让我在现场能够很快的进入状态。”
《少年派2》中,钱三一也从一个即将面临高考的中学生,成长为了一名大学生和初入社会的青年,既有成长和改变,又要保持钱三一人物前后的统一性,这对郭俊辰来说是一个需要把握和拿捏尺度的关键点。“我特意保留了钱三一在第一部里的经典动作,让大家有一个‘闪回’的感觉。”郭俊辰说。
不怕把钱三一当标签,他是我的福气
《少年派2》中,钱三一长大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他和林妙妙(赵今麦饰)的感情线,两个人还有不少亲密的戏份。关于两人的感情戏和吻戏也多次登上热搜。
最初看剧本时,郭俊辰就知道会有“吻戏”,“我读剧本时,脑海中就会有很多画面,通过文字建立的画面,然后自己也会琢磨怎么演会更好。”不久前,网上也放出了一段钱三一和林妙妙的吻戏花絮。郭俊辰感慨其实拍摄时,自己还是很紧张的,“这个真要感谢导演、现场的同事们,还有对手戏演员,整个剧组让人很有安全感。”他表示,现场拍完肯定都是要看回放的,剧播的时候也会看,心里会有一定的预期,但还是会害羞。而对于自己的表现,郭俊辰笑称不好评价,还是要看观众的反馈。
问郭俊辰,会不会担心钱三一太过深入人心,而被打上标签。“我觉得遇上钱三一是我的福气,我会一直抱着感恩的心去面对这个角色。”
前不久,在一档综艺节目中,郭俊辰一展身手,展现了自己的厨艺。而从一个厨房小白变身厨艺“高手”,郭俊辰说还要归功于《少年派2》。剧中,钱三一的人物设定是做饭很好,所以郭俊辰就去精进了厨艺,“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然觉得做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像做实验,通过各种食材和佐料的搭配,去完成一道道美味。配比不同,味道也会不同,很有意思。”如今,郭俊辰最拿手的就是锅包肉和红烧排骨,如果可以在家休息几天,他都会下厨做这两道菜。
靠心大走出低谷,但前进的脚步不能停
《少年派》前后二部间隔三年,戏外,郭俊辰和钱三一一样,也面临着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过程。
2015年,一部红极一时的网剧《太子妃升职记》让郭俊辰从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变成了一名演员。初入娱乐圈的他,也和第二部中的钱三一一样:作为普通高中的学霸,钱三一考入名牌大学后,发现周围的人都那么优秀,自己好像丧失了原本的光芒。而原本就读于普通高中的郭俊辰,凭借清秀俊俏的外表也曾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进入娱乐圈后,他发现身边的前辈都很优秀,自己有些许无所适从,“其实这也是打开眼界的一个过程。只是时刻提醒自己,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郭俊辰说,他很少给自己设定目标,一切顺其自然,但该做的事总要去面对。 受访者供图郭俊辰一直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每次遇到挫折和挑战,都能在关键时刻遇到贵人提点,得到朋友的帮助。进入演艺圈后,他也曾遇到过所谓的“低谷”,“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忘性大’,事儿过去了,就不会记那么清楚了,算是心比较大吧。”郭俊辰也有一套排解烦恼的方式,“浪费一些时间,去做一些看起来无用的事情。”他笑着说,“但脚步不能停,因为该做的事,还是要去面对。”现在的郭俊辰很少给自己设定目标,他觉得顺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七年前,刚出道的他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话沉稳,自言是个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的人。而这一次,郭俊辰却笑着说,自己还没长大。这种自我认知上的改变,也是郭俊辰这几年成长的另一种体现。
新京报记者 张坤玉
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