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成果转化收入近1亿元,他们为什么悉数捐出?

时间:2022-08-15 12:45:47 | 来源:媒体滚动

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沈春蕾

今年7月,有一位80岁的老人再次向河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河南农大)捐款300万元,这笔钱是他所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奖金。此次捐款将用于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工作。

这位老人是河南农大退休教授王泽霖。

两年前,王泽霖将毕生科研成果转化费8208万元,全部捐给了学校。“这钱不是属于我的。”王泽霖曾在采访中这样说道。

这些年来,从事科技成果转化让一些埋头苦干的科学家们尝到了甜头。根据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

在收到真金白银的奖励后,一些专家并没有花钱享乐,反而将收到的奖励悉数捐给了孕育成果的高校院所。这些捐赠者是谁?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抠门”教授 “裸捐”超8000万元

不久前,《中国科学报》记者通过河南农大宣传部试图联系采访王泽霖,收到的校方回复是:“在完成捐赠后,王老师就去了外地儿子家,校庆活动都没有出席。”

王泽霖其实并不想成为外界关注和追捧的焦点。

住老房子、骑电动车、被身边人称“太抠门”……1942年出生于苏州的王泽霖是我国著名的禽病防治专家,曾任河南农大禽病研究所所长。他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养禽业的疫苗免疫效力低下的难题,他所创制的12个新兽药产品在国内多家生物制品企业规模化生产,成果转化率100%。

一时间人人皆知“河南农大有个王泽霖”,王泽霖也成了教授中的“富豪”。不过,王泽霖对自己依然“抠门”。

有一次王泽霖在全国禽病大会上做报告,有人看到他穿着旧衣服,就说他:“都已经是大专家了,应该弄套好的西装穿。”他回答:“我一辈子当马医生、猪大夫,给小鸡看病,穿那么好给谁看?关键还耽误干活啊!”

即使在今天,王泽霖的出行原则也是:能步行不骑车,能骑车不坐公交,能坐公交车绝不打车……

不过,王泽霖对科研却十分“大方”,甚至“挥金如土”。1985~1995年,王泽霖通过办班、禽病诊疗、化验、为农村养殖户服务等技术转移工作,赚取了400多万元。他用这笔钱在河南农大盖起两座实验楼,购买了当时先进的高速离心机、超速离心机、冻干机等仪器设备。

2020年,王泽霖将毕生科研成果转化费8208万元“裸捐”给学校,他希望用这笔钱来建设一座高水平的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

“我已经老了,但是科研事业一定得后继有人。”王泽霖说,“P3实验室对于河南农大有关学科的发展将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我希望尽快将这笔钱用到需要地方,这样才用得有价值。”

学生感谢恩师 捐款7800万元

今年1月,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收到一笔金额7800万元的匿名捐赠,捐赠者希望用于支持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来自武汉大学官网的消息显示,这位老校友是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毕业生。出于感激当年武汉大学对学生的关爱和培养,他决定把自己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匿名捐赠给母校,并将捐赠项目命名“余先觉生命科学教育基金”,用于支持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助力学院发展事业,期待大学精神赓续传承。

据了解,该基金将每年支出400万元,用于支持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举办高水平学术活动、人才引进项目以及学生奖助学金,并对被纳入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的本科生提供大学四年全额学费。

为什么要用“余先觉”来命名?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校友表示,他是余先觉先生的学生,老师的开放进取、兼容并蓄和浓烈的爱国精神对他的影响深远。

余先觉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3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49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取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决然于1949年10月辗转回到祖国,投身教育事业。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机会支持学生的发展,并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

回国后,余先觉和研究生们对中国淡水鱼类细胞遗传学开展了广泛研究,获得了中国淡水鱼类细胞遗传学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我国首次对中国淡水鱼类染色体进行的系统性研究。

“这位校友匿名捐赠是直接跟我联系的,很意外、也非常感动。”余先觉孙女余丽表示,“自己和家人曾劝其好好考虑,但校友称这是自己多年的夙愿。”

“这位匿名捐赠的校友是我的学长,此举很让我感动。我们都是余老师的学生。”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荣家是余先觉招收的唯一一名博士后。

1992年,周荣家进入武汉大学跟随余先觉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那时已经80多岁的余先觉身体不好,但依然专门指导周荣家,并叮嘱他:“做人一定要有开创精神。要先做好人,再做科研。”

“这句话对我的学术道路影响非常大。”周荣家记忆犹新。当时博士后流动站的条件很艰苦,许多研究几乎是从零开始,余先觉给了周荣家非常大的自主权,允许他在鱼类遗传学的框架内自由发挥,“老先生做人非常低调,但是学术做得非常好。”

捐款1亿元 培养“健康守门人”

“有人会说1亿元不是个小数目,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菲的财富,但这笔钱如果用于让我们家庭过上更为舒适的退休生活,是一种浪费。”刘进说。

刘进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也是我国现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倡导者和实践者。2021年9月,他将1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个人所得款捐赠出来,在华西医院设立专项规培发展基金,用于激励住院医师、带教师资,提高住院医师临床能力。

来自华西医院的消息显示,这也是我国首个由个人捐赠设立的专项规培发展基金。

“合格的医学院毕业生就是‘毛坯’,实施规范化培训的意义就在于要把他们培养成能独立行医的合格医生,同时也能促进医院的学科发展。”这也是刘进捐款的主要目的。

那么,一个医生是如何赚到1亿元的呢?

这需要从两项合同说起。

2020~2021年,华西医院与宜昌人福签署了两项专利许可及项目合作开发合同,合同总金额为7.5亿元。这两项合同涉及专利均由刘进及其团队研发产出,按照华西医院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刘进个人获得了1亿元奖励资金。

这两项合同涉及两款新药,分别是新型骨骼肌松弛药物和超长效局麻药。其中,新型骨骼肌松弛药物是全麻用药中的一类,导致肌肉松弛,满足手术的要求,具有起效快、恢复快、蓄积小等特点;超长效局麻药的亮点就在于“超长效”这几个字上,药效可达50小时以上,是现有品种作用时间的2~5倍。

如果说,刘进靠自己的实力,实现了赚到1亿元的“小目标”,那么,他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决定将这1亿元捐出来。

这些年来,刘进所在的麻醉科专业基地已经培养出了约全国5%的青年麻醉医师、约40%的麻醉科主任。

刘进感叹道:“我从事医学研究和转化20多年了,在规范化培训这条路上也走了20多年了,希望这笔钱能让更多的规培医生和老师们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进,为基层培养更多合格的‘健康守门人’。”

参考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lD18vlQQczgRWkNWBA7Bcg

http://edf.whu.edu.cn/xwdt/jjhdt/2022-01-20/1539.html

https://mp.weixin.qq.com/s/ZNoM5Ltr5_qUrlURT_b4rg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