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晨阳
一篇学术造假论文,撤稿是其“命运”的终结吗?至少现实不是,它还可能反复被后续发表的论文所引用,继续误导研究。
美国著名麻醉学家斯科特·鲁本(Scott Reuben)学术欺诈案曾轰动一时。他至少有20余篇论文中的数据被部分甚至完全篡改。最终,他的25篇论文被撤稿。
然而,一项今年发表的研究发现,论文被撤10年后,鲁本的论文还被引用了420次,其中360次引用来自于已被撤稿的论文。
那么,引用撤稿论文的作者是否知情?一项近日发表于《麻醉学》杂志的调查给出了答案。调查显示,在400多位引用了问题论文的通讯作者中,近九成根本不知道这些论文已被撤稿。
不当引用被撤论文,果真无法避免吗?
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患者
2009年,美国医学界的一颗“明星”陨落了。鲁本曾任塔夫茨大学麻醉学和疼痛医学教授。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影响了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骨科手术患者。
从2000年开始,鲁本在他的研究中试图说服外科医生放弃第一代抗炎药(NSAIDs),转而使用COX2抑制剂,如默克的万络(Vioxx)、辉瑞的西乐葆(Celebrex)和伐地考昔(Bextra)等。
然而,许多骨科医生对此持保留意见。因为动物试验证明,短期使用COX2抑制剂会阻碍骨骼愈合。2004年,万络和伐地考昔因副作用被撤出市场,西乐葆成为唯一可用的COX2抑制剂。但同样有研究显示,这种药物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尽管如此,鲁本还是继续通过所谓的“研究发现”,鼓吹西乐葆的好处,并淡化其潜在的负面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鲁本曾是辉瑞公司的付费顾问,并获得了该公司的5项独立研究资助。
在鲁本的大力鼓吹下,全球患者购买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药物,但恢复反而更慢了,身体受到的潜在危害也增加了。
在2008年的一次例行审计中,鲁本终于露馅儿了。后续调查发现,他至少有20余篇论文数据被部分甚至完全篡改。在证据面前,鲁本最终承认,他那些令人瞩目的“科学结论”,其实并没有开展过相关临床试验。这在当时被认为可能是“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学术欺诈案件”。
最终,鲁本被判犯有大规模数据伪造罪,处6个月监禁、40多万美元罚款和赔偿。此外,他的25篇论文被撤稿,其中大部分论文发表在研究领域里最受信任的期刊。同时,鲁本也创下了当时单个研究人员因学术不端而被撤稿的最高纪录。
撤稿论文依然“活”在引用里
然而,有人发现,10多年过去了,鲁本被撤论文里那些伪造的数据,还在继续被其他学者在论文中引用。
2022年,《科学计量学》上的一篇论文,围绕鲁本的案例做了一系列研究。统计显示,在鲁本东窗事发后的10年间,即2009年到2019年,他的论文还被引用了420次,其中有360次引用来自于已经被撤稿的论文。在这360次引用中,大概有60%的引用者没有在自己的论文中指出,这些参考文献已经被撤稿了。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这10年里,尽管鲁本的总被引频次呈下降趋势,但撤稿文章的被引频次反而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而且这些引用多数并不是作为学术不端的反例出现的。这种情况引人深思。因为鲁本被撤销的这些论文,不仅比他自己没撤稿的论文更受欢迎,也比相近时间发表的至今未被撤稿的其他同类文章更受欢迎。
这些怪象让《科学计量学》论文的作者都不禁感叹:鲁本伪造的这些数据太有吸引力了!这也直接导致错误的数据和结论仍在广泛传播。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那些排名靠前的“顶刊”的表现要比其他刊物好一些。这些刊物的论文即便引用了被撤稿的论文,也更倾向于说明这些论文已被撤稿。这可能意味着“顶刊”拥有一些有效的机制,比如更有力的同行评议或更警惕的编辑。
即便如此,仍有1/3的“问题引用”出现在这些高级期刊上。
该怎么办?
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在关注已经“塌房”的学者、引用已经撤稿的论文呢?
2022年7月,发表于《麻醉学》的一项研究再次聚焦麻醉和重症监护医学领域里,那些被撤稿论文的不当引用。研究人员检索到了478篇被撤销的文献,其中220篇(46%)论文至少被引用一次。他们设法联系了引用这些文章的论文通讯作者(共1297位),其中417位回应了这项调查。
其中近九成(372位)通讯作者表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文章已经被撤稿。这些人给出的理由大多是“期刊或数据库没有告知论文的撤销情况”或者“使用了早前保存下来的文件”。
那么,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上述发表于《科学计量学》的论文指出:“对被撤稿论文的引用,更多是粗心和疏忽的结果,而不是有意识的玩忽职守。”因此,一些自动化的系统设置可能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他们提出的建议包括:在参考文献管理软件中,加入“撤稿检查”环节;在论文提交和审稿环节中,把参考文献的DOI和已撤稿数据库进行比对,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7/s11192-022-04321-w
https://doi.org/10.1097/ALN.0000000000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