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人一生可能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梦中度过,在北美、中东和我国,午睡现象都十分普遍[1]。俗话说,“中午不睡,下午崩溃”,然而又有谁能想到,午睡搞不好可能与血压升高和卒中相关呢!
近日我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锷教授团队应用英国生物信息库(UKB)近36万名受试者数据,通过超11年随访及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发现,频繁午睡与原发性高血压、卒中及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增加12%、24%、20%相关。这一研究结果于美国心脏协会期刊Hypertension发表[2]。
原发性高血压是过早死亡的一项主要原因,而卒中也是致残的不可忽略的病因之一。既往研究对午睡与高血压和卒中的关系众说纷纭,我国研究就存在截然不同的结果。2020年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45岁以上人群中,习惯性午睡可能对高血压发生存在保护作用[3];而2021年武汉大学研究结果却发现,中国中老年人中,每日午睡时间超过90分钟与高血压风险增加显著相关[4]。
午睡真的是努力工作一上午之后最幸福的事情了(摸鱼除外),然而午睡和高血压及卒中这悬而未决的关系却让慵懒的午睡变得“危险”了起来。
王锷教授及其团队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UKB超50万名受试者数据进行筛选,最终共纳入358451名受试者,其中包括50507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平均长达11.16年随访过程中,共发生4333次卒中(其中3621例为缺血性卒中)。
研究流程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问卷询问受试者是否有午睡习惯,让受试者在标准化结果(从不或很少、有时、经常、不愿回答)中进行选择。所有受试者中,213480人(59.56%)从不或很少午睡、129272人(36.06%)偶尔午睡、15699人(4.38%)经常午睡。
但是午睡习惯和频率是有可能随着时间而改变的,为了评估午睡频率数据的稳定性,研究团队在10年中先后进行四次数据收集,每次随访时记录受试者午睡频率变化情况。分析结果发现,近四分之三的受试者午睡频率没有出现变化。
午睡频率稳定性
那么午睡单纯是个人习惯吗?不同午睡习惯人群间是否有什么差异,这是不是影响了午睡与疾病间关系?
分析358451名受试者基础数据发现,老年、男性、教育水平及收入水平低的受试者周内平均午睡频率高,这些经常午睡的受试者健康状况欠佳,存在吸烟史、精神障碍、高胆固醇血症或2型糖尿病等情况。同时,这些受试者每日睡眠时间长,由于失眠、打鼾及晚睡等原因导致夜间睡眠质量差。
频繁午睡导致心血管风险增加是否与夜间睡眠不足或者质量差有关呢?2019年欧洲心脏协会研究发现[1],每晚睡超过6小时的人中,午睡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而在夜间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的人群中则无此相关性。据此,他们推测对于夜间睡眠不够的人,午睡是一种补偿机制,所以不会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本研究中,王锷等人在校正年龄、性别、种族、BMI、腰围、吸烟饮酒史、受教育程度、睡眠时长、是否打鼾等因素后发现,与不午睡的人相比,偶尔午睡与原发性高血压风险增加7%、卒中及缺血性卒中风险分别增加12%和9%有关;而经常午睡的人原发性高血压、卒中、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更为明显,分别是12%、24%和20%。
排除随访前两年出现高血压及值夜班和存在睡眠障碍的受试者,应用校正后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午睡频率增加依旧与高血压风险增高显著相关。上述相关性及敏感性分析均提示随着午睡频率增加,原发性高血压、卒中及缺血性卒中风险明显增高(不睡了不睡了,明天要不不睡了吧)。
午睡频率与原发性高血压、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关系
进一步应用孟德尔随机化法(MR)分析午睡频率与上述疾病的相关关系应用UKB数据进行单样本MR,结果发现:UKB受试者午睡频率每升高一个等级(共分为:不午睡、偶尔午睡、经常午睡三个等级),原发性高血压发生风险增加竟高达40%(P<0.001),而午睡频率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则无统计学意义(P=0.60)。这一结果与上述观察性分析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单样本MR检验效能低所致。单样本MR保证了研究对象的同质性,但无法解决假阳性率问题。
为增加样本量并降低假阳性率,应用两样本MR(原发性高血压结局应用FinnGEN数据库数据、卒中结局应用MEGASTROKE数据),结果发现,午睡频率增加是原发性高血压(P=0.018)和缺血性卒中(P=0.023)发生的潜在诱因:午睡频率每增加一个等级,原发性高血压风险增加43%(P=0.018)、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29%(P=0.023)。
孟德尔随机化法分析午睡频率与高血压、卒中、缺血性卒中关系
这研究结果真的让人“细思极恐”,难道以后真的不能午睡了吗?午睡真的是诱发高血压和卒中的“幕后黑手”吗?
午睡在高血压、卒中发生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今尚未明确,但午睡后炎症因子的增多和血压峰值的升高可能参与其中,从中作梗。但是,要厘清午睡和高血压及卒中错综复杂的关系,阐明背后的具体机制,未来对于午睡等睡眠习惯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基础机制研究十分必要。
来自: 奇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