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的高效流转,有力地促进了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序流动、优化配置,加速释放了创新活力。”8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京举行“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衡付广介绍,我国知识产权流转活跃程度明显提升,创新活力加速释放;知识产权金融赋能市场主体,资金保障更加有力;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显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凸显。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有关负责人共同出席此次发布会。从发布内容中,记者了解到关于我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一系列新进展和新成效。
知识产权运营业态蓬勃发展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作出了“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的任务部署,强调建立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化运营机制。2021年,全国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到42万次,同比增长15%;全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783亿元,其中出口额增速达27.1%,超过进口额增速10.5个百分点,呈现出“出口进口同步增长,出口增速更胜一筹”的局面。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介绍,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着力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共支持建设33个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中心),为知识产权的供需对接、交易流转提供支撑;会同财政部陆续开展了运营平台建设、机构培育、基金引导和重点城市建设等工作,带动全国知识产权运营业态蓬勃发展。
雷筱云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动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研制专利评估指引国家标准,持续发布备案合同的专利许可费率统计数据,促进形成知识产权交易价格发现机制。联合财政部深入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同时要求各地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与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实施紧密结合,与高校、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有机衔接。知识产权服务业供给规模不断壮大,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知识产权运用的生态形成、环节打通、效益提升。
高校院所专利转化快速增长
高校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知识产权流转活跃的大背景下,高校院所专利转化快速增长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数据显示,去年,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到2.7万次,同比增长33.4%,增速远高于全国各类创新主体平均水平,其中30%的专利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高价值专利转化的“源头活水”。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教育部结合高校实际,从“提升成果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方面着手,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雷朝滋表示,在提升成果质量方面,教育部更加强调评估成果是否符合产业、企业实际生产需求,是否围绕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扎实开展科研攻关。在加强政策激励方面,目前高校普遍将成果转化奖励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奖励比例达到90%以上。在推行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的同时,还鼓励采取从成果转化收益中加倍返还发明人的方式,以加大激励力度。
知识产权金融带来“真金白银”
“今年上半年,面对较大经济下行压力,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依然达到了1626.5亿元,同比增长51.5%。其中,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项目达7345项,同比增长112%,有效缓解了一批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衡付广介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运营基金、证券化等举措,更加有力地为市场主体提供了资金保障,促进了“六稳”“六保”的做实。
2017年初至2022年6月末,我国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达3723.64亿元。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当年累放贷款金额587.24亿元,同比增长64.43%;当年累放贷款户数5981户,同比增长60.91%。这组数据有力地体现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创新主体发展带来了“真金白银”。
2021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到3098亿元,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其背后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机制与服务能力的不断优化提升。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副主任李翰阳介绍,部分银保监会派出机构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支持政策,部分银行主动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合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设立“知识产权融资创新实验室”,激励促进商业银行“敢贷愿贷”。
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支持的同时,制造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也迈上新台阶。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推进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工作,累计培育2800余家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其中包括18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据统计,近3年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的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收入总额达到573.15亿元,平均增长率约15%,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累计131.33亿元。(刘阳子)
(编辑: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