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未尖
近日,北京“05后”学生刘天韵创作出版了她的《我给名著画插图》一书。她从近千本的阅读经历中精选出覆盖了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25部经典,以此创作了75幅插图与25篇阅读手记,结集出版。刘天韵摆脱了世俗意义上的“鸡娃”,而是一手画笔,一手文笔,用她独特的经历走出了一条更为宽敞的大道。(10月12日《北京青年报》)
作为一名“05后”学生,刘天韵以插图与阅读手记的方式,对名著进行“另类解读”,然后出版了自己的书《我给名著画插图》,囊括了她从一年级至九年级的阅读收获、感悟和思想,视角独特,难能可贵。插图与手记是刘天韵读初二时开始创作的,当时的她还要面临中考的压力。如果不是本人乐在其中,相信她也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刘天韵走的是一条完全与众不同的阅读、成长、学习道路。父母从不给其报课外班,甚至连她被认为颇有天赋的绘画,父母也没为她请过家教。她从小阅读的是“非典型”名著,比如《蝇王》,是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戈尔丁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除了一直阅读名著,各种绘本和动漫也一直伴随着刘天韵成长。即便是中考前的黄金时间,她也经常画画、写书稿。
有多少孩子能像刘天韵那样,摆脱铺天盖地的辅导班、补习班、兴趣班的夹击,摆脱世俗的“鸡娃”行为?不少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起,不是在上培训班,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虽然让孩子爱上阅读,也是无数家长殷切期盼的,但不少孩子是为老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而阅读,或是为应对考试而阅读,并非为喜欢而阅读、自由地阅读。孩子一旦阅读与任务、学习无关的课外书,就是阅读“闲书”,就会因“浪费时间”而被制止。这就容易使他们的阅读生活枯燥乏味,也就不会有更深的阅读体验、感悟和思想。
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也不全考察学习成绩的好坏。孩子学习成绩好,固然是好事,但父母把全部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学习上,把孩子完全捆绑在学习“战车”上,就会剥夺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乐趣。拿阅读来说,只有多多尊重孩子自身的阅读喜好,让他们自由地阅读适合自己年龄特征和天性的图书,才能激发、呵护其阅读兴趣。当阅读不再是一种负担,真正变成了“悦读”,才是一件既迷人又快乐、获得审美体验的事情。像刘天韵那样另类解读所读之书,也就成为可能。
有人说,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是一种内在蓄力,帮我们以更好的姿态,应对生活中的疾风骤雨。的确如此。中考时,刘天韵的作文拿了满分,她不仅没有因为读书、出书而影响到功课,反而最终考进自己心仪的学校。阅读是人一辈子的底层能力,应该用什么方式去阅读和思考,不仅是学生需要去实践的,更是家长和教育从业者需要思考的。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轻松和快乐,恐怕比他们到底读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