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进博会观察丨“绿色引擎”开启,食品界亮出减碳成果,希望以下进博会观察丨“绿色引擎”开启,食品界亮出减碳成果的内容对您有用。
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生产饮料瓶,用废弃咖啡胶囊回收再生铝生产滑板原件,通过可持续发展方式生产草饲牛奶、“碳中和”奶粉,甚至连展台设计与搭建都要使用绿色环保、100%可回收材料……第五届进博会期间,绿色风潮再次席卷食品饮料企业展台。
在参展企业看来,进博会已成为“绿色引擎”,不仅驱动参展企业业务增长,还为业界共享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交流机会。
减碳科技点亮绿色进博
“通过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生产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关键原料,从而减少传统生产工艺中对石化原料的使用。”跨国食品饮料公司达能将“碳捕捉”技术搬到了进博会现场。据工作人员介绍,运用这项技术生产的“智慧碳”PET饮料瓶,可较传统工艺减少近60%的碳排放。
今年4月,达能位于湖北武汉、四川邛崃的两家脉动工厂,已在中国饮料行业实现碳中和。而在过去5年,达能碳中和工作取得多项突破。比如进博会牵手德国莱茵TÜV集团,推进所有脉动工厂获得废弃物零填埋管理体系最高级别认证;所有脉动工厂获得国家级或省级的绿色工厂认证;实现脉动瓶100%可回收等。据达能透露,2023年其全部脉动生产工厂都将实现碳中和。
达能展示“碳捕捉”技术成果。 企业供图另一食品饮料巨头雀巢继在上届进博会展示用咖啡胶囊铝外壳再生的自行车后,其旗下Nespresso浓遇咖啡今年又把跨界合作的限量版滑板带到进博会展台。据雀巢方面介绍,该滑板同样使用了由回收咖啡胶囊外壳再生铝生产的组件原材料。
雀巢旗下Nespresso浓遇咖啡限量版滑板。 企业供图雀巢旗下惠氏营养品也在本届进博会上公布碳减排“路线图”。乳原料方面,惠氏“启赋”系列奶粉使用100%认证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的棕榈油,2025年目标为降低20%碳排放。2023年起,惠氏将采用新一代减碳包装,去除金属罐身的收缩套膜,罐盖采用生物材质塑料,使用便于回收的浅色罐盖和勺,如此可使原生塑料使用量减少1/3。
作为新西兰乳业代表,恒天然在本届进博会上重点展示了全球首发草饲纯牛奶,及草饲放牧背后的环境效益。据恒天然大中华区副总裁薄双宇介绍,“草饲放养系统和低碳的牧场运营实践,使我们成为全球少数的低碳乳品生产商之一。”自上届进博会以来,恒天然已与十多家客户签署可持续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及草饲放牧授权协议。
恒天然大中华区CEO周德汉表示:“对于恒天然而言,进博会犹如一个‘绿色引擎’,不仅驱动我们在华业务增长,还为我们提供了和客户及合作伙伴共享共建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带动乳品行业的高质量升级发展。我们进入中国市场已近50年,是进博会赋予我们新的增长曲线。如今,大中华区已成为恒天然集团全球最大及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本土展商更新零碳“朋友圈”
除外资企业外,以伊利、蒙牛、光明、澳优为代表的本土展商,也在进博会更新“零碳”朋友圈动态。
蒙牛总裁卢敏放曾在上届进博会期间的全球乳业合作论坛上表示,牧业碳排放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5%,其中61%的排放来自养牛,奶牛占有相当比重。“‘双碳’目标下,乳品行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只有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建成高效、包容、有韧性、可持续的农业与食品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各类食品安全问题。”
2022年,蒙牛提出“GREEN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可持续的公司治理、共同富裕的乳业责任、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负责任的产业生态圈、营养普惠的卓越产品五方面发力。面向2025年,蒙牛进行全产业链改造,旗下累计有2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年度获批1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年度清洁能源用量同比增长6.87%。
自2010年起,伊利率先开展企业内全面碳盘查。2020年10月,伊利响应国家“3060”双碳目标,在行业内承诺实现碳中和。2022年4月,伊利发布中国食品行业第一个双碳目标及路线图,宣布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并与全球43家战略合作伙伴启动“零碳联盟”。
本届进博会上,伊利携手利乐、菲仕兰、科汉森、罗盖特等43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签署《零碳联盟章程》,未来联盟中的每位成员都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旨,聚焦双碳管理,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作为伊利奶粉板块重要组成部分,澳优在进博会上打造了绿色展台,其独立展架及展柜均采用烤漆工艺,不含甲醛、苯及其他挥发性有机物的涂料,展台所有柜子都可回收再利用。在展台搭建过程中,澳优使用胶黏剂及B1级防火阻燃材质,且采用一体化开模制作,运输及装卸方便,实现所有选材“绿色化”。
第五届进博会澳优打造的“美好营养生活”馆。 企业供图光明乳业新西兰子公司新莱特乳业也在本届进博会上分享了“源自优质奶源Made With Better Milk”项目,展示海外企业为可持续发展及节能减排所做的努力与成果,比如通过无煤化目标、农场温室气体低排放量目标、再生农业目标等方式,实现行业内最大规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
会场外延续绿色风潮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2021年发布的《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指出,食品摆上餐桌前,需经历研发、养殖、收获、加工、分销、零售到储存的层层环节,每个环节都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随着人口增长和饮食结构向肉类倾斜,预计未来几十年全球食品消费增速将高达70%,因此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同时,推动农业、食品行业碳减排可能颇具挑战性。
尽管零碳之路并非易事,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头部食品饮料企业已将其视为未来竞争的关键赛点。亿滋国际今年年初发布的《2021全球零食现状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主动关注零食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包装的环保与可回收、供应链相关的环境问题等,这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对于零食企业品牌的选择。
进博会场之外,伴随食品企业碳减排成果落地,伊利、雀巢等参展企业的“零碳食品”已在中国市场掀起风潮。
今年以来,伊利陆续推出“零碳牛奶”“零碳酸奶”“零碳有机奶粉”“零碳冰淇淋”等5款产品。今年6月13日推出的伊利首款“零碳冰淇淋”,经认证每个产品从原料获取到生产加工、从包装到运输,实现全周期“净零”排放,并获得国际认证机构必维集团颁发的碳中和核查声明(PAS2060)。消费者在这款冰淇淋包装上,可以看到“碳中和”标签。根据综合测算,每20个这样的冰淇淋相当于中和9.7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同样有碳中和产品落地的,还包括跨国食品饮料巨头雀巢。为兑现“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承诺,雀巢6月17日发布中国市场首款碳中和有机奶粉。消费者每购买一罐该奶粉,可以助力抵消14.2千克碳排放。实际上,今年3月,这款产品就已拿到权威第三方机构颁发的碳中和产品证书。本届进博会上,这款碳中和牛奶也亮相于雀巢展台。
“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之前,找我们做碳足迹认证的国内食品企业数量只有一两位数,现在已经达到三位数。”国际认证机构SGS知识与管理服务事业群风险管理方案中心总经理岳庆松用“雨后春笋”来形容政策出台前后国内食品饮料行业的变化。
头部食品企业碳中和目标的制定与执行,也在倒逼产业链各环节供应商作出改变。从2017年开始,伊利将上游牧场的碳排放纳入碳盘查范围,2021年开始收集200多家主要原辅料供应商的碳排放信息,启动对所有产品品类的碳足迹核算。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