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稳增长仍需基建托底发力 专家称未来新基建或起到挑大梁作用,希望以下稳增长仍需基建托底发力 专家称未来新基建或起到挑大梁作用的内容对您有用。
12月16日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答记者问时指出,将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将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模式进行。
市场人士指出,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仍在国内经济发展中起到挑大梁的作用,稳增长仍需基建托底发力,预计全年狭义基建将实现9%以上的增速。
2023年稳增长仍需基建支撑
从实际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基建投资持续发力,广义基建投资额同比增长11.20%。基建“逆周期”调节作用突出。能源(电力热力)、水利、市政设施三方面基建增速快,是基建的主要拉动项目。
从基建投资建设周期来看,预计在四季度及明年将持续释放实物工作量,对明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仍有保障。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2023年基建投资仍强,高基数导致增速或小幅回落至8%,但2022-2023年两年平均增速仍有10%左右。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2023年稳增长仍需基建支撑,但预算内资金支持力度将有所减弱,基建扩张仍需准财政持续发力,预计全年基建增速7%-10%
一方面,在专项债难以继续大幅扩容背景下,预计2023年预算内资金对基建支持将减弱。另一方面,准财政举措余粮仍充足,政策性银行信贷、政策性金融工具等仍有加量空间,预计2023年政策性金融工具仍有增量空间,结合2022年政策性工具的持续杠杆作用,撬动的新增基建投资规模在2万亿左右。
中信期货工业研究员陈健照指出,当前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尚存,其他经济分项对整体GDP(国内生产总值)贡献持续减少,地产仍然疲弱,出口明年增速或持续边际下行,基建仍需发力。
在政策端,政策支持导向仍有延续,水利、交通、能源和管网建设为发力方向,同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使用和项目建设实施加快,明年实物工作量有望更多落地。
在资金端,疫情冲击企业经营,税收收入受限及留抵退税纾困,公共财政收入难有强力支撑,进而拖累财政支出;土地出让收入下行,房企融资能力及开发意愿或持续处于低位,政府性基金收入减少,基建项目支出恐难以为继。明年期待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持续落地,为稳经济大盘贡献力量。
华宝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蔡梦苑认为,明年在地方财力依旧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重点观察中央政府部门加杠杆的情况。专项债发力或继续前置成为支撑基建投资的重点。“准财政”政策性金融工具或仍起到带动作用。
在项目端,四季度全国共有23个铁路项目计划开工,总投资规模达到9583亿元,预计明年铁路相关投资额有所提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持续落地,主要流向传统的“铁公基”领域,将带动银行配套融资,乘数效应明显。
蔡梦苑认为,明年正值“十四五”攻坚之年,通常在五年计划的前期,往往各地政府倾向于加大投资力度。叠加今年各省份新开工“十四五”基建相关项目量明显提升,为明年基建接续投资提供支撑。
蔡梦苑并称,基建依然是明年重要的政策抓手,推动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等目标落地。预计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较2022年呈现小幅回落,但总体维持积极增长态势。从节奏上来看,预计表现呈现出一四季度偏低,二三季度偏高的态势。
未来基建投资方向或将更倾斜新型基础设施
2022年基建扩张力度历史罕见,2023年基建投资需求仍强。不过相较于今年,未来的基建投资方向上,或将更加倾斜于新型基础设施领域。
发改委此前明确指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融合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创新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对于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布局的方针,发改委提出总体考虑突出五个关键词,即“创新”“融合”“系统”“便民”和“安全”。
发改委解释称,将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主要表现留足空间、给足政策和加足马力。
陈健照指出,考虑到促进传统行业进行产业升级;投资周期短且建设过程受疫情冲击较少;社会资本参与度高等优势,新基建预计在未来将成为固定投资领域新的增长极。
根据政府相关规划,未来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以及充电桩将是新基建里面增速较高的几个分项,“十四五”期间复合年均增长率有望超过20%,进而带动我国数字经济以及双碳领域保持快速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张晓翀
编辑陈莉校对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