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对话十城专精特新】上海十年蝶变路,聚焦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希望以下【对话十城专精特新】上海十年蝶变路,聚焦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的内容对您有用。
转自:红星新闻
在近期召开的上海两会现场,上海市市长龚正强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的重大战略使命。
“科创”这一关键词贯穿了上海近八年的发展,从2015年发布“科创22条”到2021年出台全球科创中心的“十四五”规划。全力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正在推动核心功能全面升级。
根据上海公布的数据,近十年来,上海在科创方面的发展十分迅猛——上海科创中心指数从2012年109分增长到2021年380分,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2012年到2021年,研发投入从679.46亿元上升到1819.8亿元,增长了近两倍,研发强度从3.31%提高到4.21%,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投入强度,均处于全球前列的水平。
上海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身处于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这里同样是造就专精特新发展的沃土。
截至目前,上海获批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为500家,占全国总数约5.6%,是名副其实的“专精特新之城”。
这个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化大都市,专精特新的水平与规模仍优势尽显。
↑资料配图 上海 图据IC Photo(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跑,专利成关注重点
如果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类,上海专精特新“小巨人”更多聚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小巨人企业总数为127,占比约为25%;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次之,占比分别约为23%、18%。
这与上海2025年的目标相呼应。去年发布的《上海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提出,上海要打造国内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高地。
在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也拥有着更多的专利数量。此前天眼查研究院发布的《“专精特新”企业十强城市洞察报告》也显示,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与GDP呈现正相关态势,位于北京、上海、成都、天津、深圳地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其专利数量大于600项的比例更高。
龚正表示,上海一直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2022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预计达到4.2%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件左右。知识产权同样是衡量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
以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为例,专利检索平台智慧芽显示,截至去年8月31日,全国公示的4357家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为42.2万余件,授权发明专利总量为7万余件。平均每家企业的专利申请量约为97件,授权发明专利量约为16件。
放眼上海,245家上海市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为2.8万余件,授权发明专利总量为5400余件。平均每家企业的专利申请量约为116件、授权发明专利量约为22件。
对比来看,在平均值指标上,上海市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这245家企业的整体专利能力在4357家全国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表现突出。
在1月12日举办的“2023专精特新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上海市主管产业经济部门负责人在会上表示,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中有三分之二分布在“3+6”重点产业领域,超800家设立了国家级和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平均研发强度超5%,其中“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超过8%。
(二)
践行“专精特新”十余年
上海是“专精特新”概念最早一批的践行者,早在2011年,上海就率先启动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当年出台了《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明确支持中小企业聚焦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技术改造,并鼓励中小企业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卫丙戊在接受红星资本局专访时介绍,当时的上海可以说是全国率先面临经济产业、乃至企业转型升级的处境。提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也是希望对标国际上高标准高水平,借鉴发达国家如何扶持中小企业。
“当时我们就有一个理念,中小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因为中小企业是弱势群体,资源有限,更要集中精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科技含量。”卫丙戊说。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提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生物医药六个重点工业行业。六个重点工业行业产值增长了13倍,夯实了上海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上海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支柱潜力的新动能产业。“3+6”新型产业体系也应运而生。
2021年,上海发布《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5年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高端产业。
如今上海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也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在卫丙戊看来,这些方向既有历史渊源,也与上海发展产业导向不谋而合。上海改革开放,产业体系也比较完整。“当年的支柱产业带来传统优势,到今天不断转型升级。瞄准的是硬科技,体现的是软实力。”
在上海,“小巨人”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嘉定、松江、闵行等区域,这也跟当地传统优势相呼应。浦东新区是我国设立最早的国家级新区,聚集优势显而易见,而嘉定、松江、闵行三区域则作为“第二梯队”紧随浦东其后。
“区位和产业定位首先有关联,这与这几个区当年的条件是有关系的。”卫丙戊介绍,当年松江的制造业在上海非常有代表性,而闵行和嘉定,则身处虹桥中央商务区,这里既是长三角咽喉之所在,也是都市圈的经济枢纽。“企业需要集群化发展,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集聚。这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三)
精准服务助推专精特新拓渠道
上海专精特新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上海政策影响与扶持。除此之外,上海精准细微的企业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当地专精特新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上海有着完善的科技中介与公共服务平台体系。2010年合并组建的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直属于上海市经信委。作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该中心2018年正式上线了“上海市企业服务云”。“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一家一家去服务一定是杯水车薪。但依靠服务云这个平台载体,相当于打通了‘毛细血管’,企业可以全天候与我们互联。”
卫丙戊认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仅代表着他们的技术水平,同时也暗含着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这类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亟需更多的资源倾斜与支持。
但另一方面,政策出台后,最难的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中小企业缺资金缺人才,这个都知道,除此之外他们还更缺陪伴。我们做的就是陪伴式成长。”卫丙戊说。
去年围绕专精特新普遍反映的市场困难,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借助进博会的舞台,组织5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走进进博会,与国外企业对接交流,拓展“朋友圈”;还发布了“共享计划”,将当地专精特新企业与央企对接,促进市场互推;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也组织小巨人企业走进大厂,赋能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双方合作……“有些都是很小的切口,但对企业来说都是很实在的帮助。”卫丙戊说。
上海已逐步形成由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创板上市企业组成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科技企业群。据上海市主管产业经济部门透露,上海将进一步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明确提出对中小企业实施强力全覆盖。
同时,科创依然是上海专精特新的“源动力”。上海将强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扶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更好地对接上海和长三角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资源。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编辑 余冬梅 杨程